纪念父亲郑鹤麟 诞辰100周年

袁明

1916-2016 <p class="ql-block">郑鹤麟,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月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省榆次县工人游击队大队长,中共榆次中心县委书记,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独立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晋冀豫军区随营学校政治委员,十八集团军野战供给部营业处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巡视团主任等。</p><p class="ql-block">参加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和战斗,被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曾任华北军区军械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试验靶场副政治委员,国防科委军械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副司令员,中国精密仪器学会军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12月于山西省榆次市病逝。</p> <p class="ql-block">父亲郑鹤麟191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父,随母亲逃荒至山西太原做童工,后转至榆次晋华纺织厂做工,这期间接触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参加了许多进步活动。</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晋华纺织厂工人掀起了抗日高潮,资本家欲关厂逃跑,置工人的生死于不顾,为支援抗日前线、争取工人的基本生存权益,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晋华纺织厂成立了红色工会,并推选郑鹤麟为工会主席,和其他工人代表一起代表全厂三千多名工人与资本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和谈判,迫使资资本家被迫同意继续开工生产支援前线,并增加工人工资 减少工作时间,不准开除和打骂工人,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等要求。在八路军教导队的指导下组织工人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培训抗战的骨干力量,使工人们更加团结,力量更加强大。</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特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榆次中心县委书记,山西榆次工人游击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同年十月带领这支精锐的工人武装队伍集体入伍。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太行独立支队,任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晋冀豫军区随营学校政治委员,十八集团军野战供给部营业处政治委员,十八集团军后勤部政治部保卫科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巡视团主任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p><p class="ql-block">父亲与母亲常玉莲合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奖励父亲的日本军刀</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被称为历史上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战役历经六个多月,我军三个野战兵团十个野战军,数十个师1300门火炮参战。且太原堡垒五千多个,城墙坚固,因此炮弹供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时在华北军区军械部任职的父亲,负责为解放太原战役筹集军械、弹药,主要是火炮炮弹,为太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说,1942年四、五月间日寇纠集30,000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敌众我寡形势空前严峻,总部决定由彭德怀、左权各率一部分别突围,左权将军在麻田牺牲,父亲随彭德怀一路前赴后继,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这段历史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许多场景再现。</p><p class="ql-block">记得父亲在榆次时,一位老战友前来探望,说起当年那些事,两人都有些激动,父亲说,咱们有幸能活下来也真是幸运,你还记得那次反扫荡战斗中一发炮弹落在身边,一声巨响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下,清醒后连扒带踹费了很大的劲儿才爬出来,身边就剩俩人了,互相打量摸摸身上竟然毫发无损,死里逃生真是奇迹呀。</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和大姐哥哥</p><p class="ql-block">摄于1951年北京海运仓</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郑鹤麟作为华北军区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开国大典。</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军械试验靶场副政治委员,国防科委军械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副司令员。中国精密机械学会(军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1952年父亲受华北军区军械部委托赴朝鲜战场,了解火炮实战应用情况。他说上甘岭,整个山头被炸平,山上没有一草一木,全都是一米多厚松动的土和炮弹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岭战役立下战功。火箭弹很贵,一枚就八两黄金,一轮就是112枚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日制四一式山炮</p> <p class="ql-block">苏制76.2毫米野炮</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的重武器前期装备很少,战斗多以轻武器为主,所谓“重武器”也大多是在后期运输到位,或国内仿制,或苏联援助。</p> <p class="ql-block">美制105毫米榴弹炮</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17日任命郑鹤麟为中央试验靶场副政委。1960年5月10日由周恩来亲笔签发任命郑鹤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副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创建于1954年8月26日,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常规武器试验靶场,我们的父亲和前赴后继的靶场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现已发展成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综合性最强的常规武器装备试验靶场。</p> <p class="ql-block">靶场选址最初定在南口,由于地域狭小射程太短,势必会限制我军发展大型火炮的试验。张贻祥和父亲郑鹤麟带领勘察分队跋山涉水,战严寒冒酷暑,风餐露宿反复勘测斟酌,将靶场选址在科尔沁草原,并报军委,经彭德怀王树声等首长实地考察同意选址。经过若干年发展,造就了威名远扬的平台——白城兵器实验中心。</p> <p class="ql-block">郑鹤麟与先期官兵、职工一起来到科尔沁草原平台,他们搭建帐篷宿营、办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各项基础性工作全面有序展开:勘察场地、预防鼠疫、草原防火、水源查验、避开高氟区、建设试验场(所)、办公楼、修配厂、营房、医院、学校 家属宿舍、俱乐部、专家招待所等。对荒凉的驻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开拓者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中央实验靶场开国将军张贻翔场长和郑鹤麟副政治委员在草原搭建的帐篷办公室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8年建设中的俱乐部,现在的军史馆。</p> <p class="ql-block">开国将军张贻祥(前右一)带领陈光宇(后右一)在勘测场区</p> <p class="ql-block">这条通往岗上试验区的跨岗路是五十年代末修建,当时靶场全体官兵和职工家属小学生们都参与了开山修路和植树。现在路两旁已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9日,王树声大将专程赶到白城,为刚刚落成的中央试验靶场剪彩。成立大会由郑鹤麟副政委主持,张贻祥场长致词,王树生部长剪彩。</p> <p class="ql-block">如今兵器城基地大门</p> <p class="ql-block">剪彩后,76毫米加农炮、三种火炮、两种轻武器相继开始射击表演。霎时,隆鸣的枪炮声震撼着辽阔古老的科尔沁大草原。</p><p class="ql-block">还修造了水泥炮位、弹道阵地和靶道,以及相配套的观察塔、高靶架、大立靶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国防科委老首长张爱萍多次对平台基地进行视察,和基地广大官兵、科技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对郑鹤麟同志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国防科委各试验基地,工农出身的干部,在军的领导岗位上,刻苦钻研精通业务,郑鹤麟是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父亲左三与苏联专家诺维科夫和宫多索夫合影</p> <p class="ql-block">郑鹤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人谦和作风民主,思维敏锐,敬业执着,时刻关注国内外常规兵器发展和研究的新动态。在苏联专家援华时,为便于和专家进行交流,曾自学俄语。他在靶场和基地工作期间一直主抓兵器试验,工作中尊重科学、爱惜人才,细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认真讨论、仔细分析、及时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p> <p class="ql-block">1958年庆祝十月革命四十一周年庆祝大会</p> <p class="ql-block">1956年靶场首届党代表大会,父亲前排左数第四位</p> <p class="ql-block">欢迎苏联专家会议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欢迎苏联专家到试验靶场工作</p> <p class="ql-block">建场初期苏联专家帮助试验靶场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央试验靶场的第一批开拓者,中间开国将军张怡翔,前排右三郑鹤麟。</p> <p class="ql-block">1958年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视察靶场</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秋天,彭德怀元帅视察靶场历时三天。父亲当时是主要负责人,白天陪同彭德怀视察,晚上七点后到一招待所彭德怀住处向彭汇报工作,一谈就是晚上11点了。还抽出半天时间在俱乐部礼堂给全体干部讲话,並和苏联专家座谈。</p> <p class="ql-block">1958年彭德怀元帅视察靶场农场右三父亲郑鹤麟左一母亲常玉莲时任平台派出所所长担任安保工作</p> <p class="ql-block">1959年叶剑英元帅视察靶场工作。</p> <p class="ql-block">父亲郑鹤麟前排右三</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视察白城平台靶场(兵器城前身)</p> <p class="ql-block">左起:开国将军涂锡道时任总军械部部长、白城地委书记、父亲郑鹤麟、靶场技术建设奠基人陈光宇,在苏联专家招待所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苏联专家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1954年至1969年的16年时间里,父亲和广大官兵、苏联专家、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攻克难关为我军各种新型常规武器的研究、测试、定型提供了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科尔沁草原平台我军第一个常规兵器实验基地留下了父亲深深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写给弟弟丁江的亲笔信。更像是一位老兵对新兵的嘱托。字字情深,句句意重。</p> <p class="ql-block">丁江:您好!来信收到勿念!今后没有事就不用来信了,节省一点有限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如通信地址有变动来信告知,家里无事也不给你写信。当一个解放军的战士要做到:尊重领导和同志,学习他们的长处 团结新同志共同做好工作。特别注意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多写了, </p><p class="ql-block">祝你学习进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郑鹤麟 元月二十五号</p> <p class="ql-block">1969年父亲接到离休命令,当时对离休干部还没有统一集中管理。因此父亲离休后要求回到他离开三十多年,当初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地方-山西榆次晋华纺织厂,受到了当年老工人和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在那里生活居住了八年,直到1977年组织上安排搬到了总后休干所定居。</p> <p class="ql-block">《枪1937》是父亲用了十多年时间写出长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以其亲身经历描写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 榆次晋华纺织厂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 英勇走上抗战前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父亲曾说这是他有生之年为党做的最后一项工作。书稿后经子女们整理,弟妹季江平校对打印,如今书稿已印制,完成了父亲的愿望,以此来纪念父亲,传承父辈宝贵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郑元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