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在江湖,魂牵桑梓。作为俗人,根的情结自然与生俱来,纵走过五十载沧桑岁月,昏昏人生半虚度,滚滚红尘几看破,总难免三分怀旧,一缕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mg src="//:0"></p> <p class="ql-block">古宁武关的标志性建筑——明代鼓楼</p> <p class="ql-block">宁武古城东西向有街九条,分别以“百户”冠名。头百户为民居第一街,以此类推。</p> <p class="ql-block">走在老旧的头百户街,那些颓废中不失古色古香的民宅门户有幸保留至今的已经不足十座。</p> <p class="ql-block">所谓二百户街,长仅100米左右,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是住户最少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宁武古城的第二道老街,走在这里,破败的迹象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在旧街三百户,曾建有宁武县城最早的完全小学。如今,历史风貌依稀可见,只是再没了童年时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在骡马拖车的旧时代,狭长且窄的四百户街也算得大道了,至少比北京的胡同要宽。而如今,随便一辆小轿车开进去,就休想调转头来。但惟其如此,才见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五百户,旧的木结构砖瓦房还有不少,是保持历史原貌最好的。每当走进这里,耳边厢就仿佛响起从远古传来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庙主殿。建国之前为闻名遐迩的省立五中所在。解放后至今,一直是宁武中学校。我的初中及高中,便在这里就读。</p> <p class="ql-block">此为文庙古建筑之一的魁星楼,亦称八角楼。当年,登楼望远,目之所及,可见全城。</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文庙后院,形制四合,浑然一体。正面一开九间,非常气派;两边通过月亮门,各通着一所方方正正的配院。而东西两厢,又是两排齐整的青砖瓦房。当初作为学校的办公区,是教导处、教研室所在地。因其院大台高,也曾当作开大会、搞批斗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六百户”,是古镇上最宽、最长的一条街,为此解放后顺理成章变作了县城里唯一的主干道,有如北京的长安街——虽说苍老,然则核心。如今,六百户被称作人民街,旧的风貌不再了,而所幸的是在街的一侧,保留了“宁武关”仅剩的一段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墙位于过去的东门处,其高数丈,极具巍峨。经历时代变迁,世事苍桑,尽管已落得残垣断壁,但雄风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远去的历史烟尘。当年日寇屠城时留下的弹洞,铁证般布列于上,告诉家乡父老——莫忘国耻。</p><p class="ql-block">六百户</p> <p class="ql-block">在六百户街,曾经颇为气派的李氏门楼,保存最为完好。该处院落深有两进,这是街门。</p> <p class="ql-block">该所临街的民宅,建在六百户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的木栅栏,还原封不动保持着。</p> <p class="ql-block">相比其他住户,这家的街门经过了修缮,使得这座陈年的老宅旧院既保持了历史风貌,又加入了一丝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处旧宅,门院完整,都是几百年的老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所谓大街,六百户的居民占尽地利,多在道路两旁沿街开着商铺。即便现在,也还利用处在闹市中央的便利条件,因陋就简,保留店面,经营一些小生意。</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