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卢安克,德国人。1990年,他初次踏上华土,停留三个月,他开始爱上这个国家。时隔七年,他再一次抵达中国,并于某地一家残障学校中免费教学生们德文。因他没有合法在中国居留以及就业的资格,此事在被公安局查到之后,卢安克受到罚款且被遣送回国。</p><p class="ql-block">2.此后,卢安克一直深深地牵挂着中国的孩子们。1999年,对中国孩子的喜爱牵着卢安克来到中国广西。这次他于当地的一所初中当英语老师。在他的独特教学过程中,没有测验,也不需要课本,他鼓励孩子们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惜“归来泪满巾”,作为整体大环境的应试教育,用一双充满敌意的眼睛死死盯着卢安克所注重的素质教育。孩子们最后的英语成绩“寥若晨星”,少得可怜。卢安克因此被学校开除,“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卢安克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是钢制成的,他离开城市去了一个偏僻的农村。2003年,卢安克来到了板烈村支教。</p><p class="ql-block">3.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农村支教,他有什么目的?又有怎样的故事?央视前著名记者柴静曾经专访过这个外国人。她见到卢安克时,是惊讶的。卢安克穿着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简陋的衣服隐隐有点点被磨破的痕迹。他就这么坐在一个小木板凳上,笑着接受柴静的采访。</p><p class="ql-block">4.在这个小村里,卢安克所注重的素质教育如鱼得水。他曾坐在缝纫机前,桌上一把剪刀一块布,被快乐的孩子围住,他为布料缝上两个方口袋。完毕后,两个女孩立刻将布抢了过去,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着:“哇!咱老师缝的口袋比俺娘缝的还好。”在这里,他最不像外国人。在生活当中,他总是和学生们一起打闹聊天,有时候一起做饭,农忙时节帮孩子们做农活。</p><p class="ql-block">5.他投身于广西一座大山中支教不觉十多年了,他的事迹早已满城风雨。他曾于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的提名。“福兮祸所伏”,由于名气较大,卢安克同样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质疑他教学资格的、认为他多管闲事的、甚至说他是外国派来的间谍的,皆有。卢安克的心一定很痛吧,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叹着气:许多的中国朋友怎么不支持我、不相信我啊?为什么觉得我会是这样的人……他抿唇,无奈地关闭了自己的博客,继续专心教学,继续和孩子们笑着闹着。</p><p class="ql-block">6.他度日清贫,每年的收入仅父母打来的五千元人民币。他的父母对于儿子的选择,持支持态度。他们笑着朝儿子挥手:“儿子,放心去中国支教吧。爸妈再辛苦,也支持!”</p><p class="ql-block">7.2006年,由于签证到期,且不满足条件而不能申请中国国籍,他不得不离开中国。于是在之后几年里,他多次办理签证,往返于中国与德国。</p><p class="ql-block">8.如今再无卢安克的消息了。在这个物欲横流,以追名逐利为常态的社会里,又有人发言了:“卢安克在离开中国之后隐姓埋名,又回来了,偷偷地在拐卖小孩呢。”有血有肉有真情在的人们,可以马上坚定地否定他们:“不!他在牵挂着孩子们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