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五帝(三) 四川古名西陵国

老喻读书

<p class="ql-block">《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1]</p> <p class="ql-block">一、西陵氏住在哪里?西陵国在何处?</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百度罗列的各种说法。[2]</p><p class="ql-block">01湖北宜昌说</p><p class="ql-block">《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这是有关西陵的最早记载。其后,《史记·楚世家》有类似记述:楚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上述二史说楚有西陵,西陵在楚国何处?清同治年间《宜昌府志》说今湖北宜昌西北处有西陵山。据此,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上述文献所记“西陵”绘制在今宜昌市西北。此说出自战国。然而,有学者 据《汉书·地理志》、《史记·楚世家》和《水经·江水注》以及《史记·正义》等,考证认为“宜昌之为西陵,其名晚出。三国吴时始有此称,秦置汉因。”还说,西陵原为夷陵,夷陵原为夷山,是三国“吴黄武元年更名为西陵。</p><p class="ql-block">02湖北武汉说</p><p class="ql-block">《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西陵国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汉书·地理志》说:“江夏郡西陵县。”这是说,西陵故城在江夏郡的西陵县(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此西陵地名,与上述宜昌说所述《战国策·秦策》和《史记·楚世家》合。此说也当为战国时已有地名。</p><p class="ql-block">武汉西陵,据段渝《嫘祖考》引《史记·楚世家》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9 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集解》引徐广曰:‘属江夏’ 。《正义》引《括地志》:‘西陵故城在黄州西。’”</p><p class="ql-block">03湖北安陆说</p><p class="ql-block">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西陵,黄帝元妃嫘姓国,作 傫 同。今江夏安陆(陵)间,故吴以安陵为西陵,有嫘氏、西陵氏。”安陆,秦置县名,西汉属江夏郡,在今湖北安陆北。罗泌认为这里就是嫘祖之西陵氏之国。此说也在江夏郡,疑与武汉说同。此说出自南宋。</p><p class="ql-block">04四川盐亭说</p><p class="ql-block">据四川盐亭县提供资料,唐开元年间《嫘祖圣地》碑曰:“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宋《元丰九域志》说:“梓州,蚕丝山,每上春日,远近士女游此山,以祈蚕丝。”《四川通志》也记述四川盐亭有“蚕丝山”。嫘祖山也好,蚕丝山也好,都不能说明这里是西陵氏之国,即无西陵地名。此说出自唐代。</p><p class="ql-block">05河南开封说</p><p class="ql-block">宋张 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记》:“轩辕黄帝,姓公孙,有 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 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南宋《轩辕黄帝传》说:“(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此说出于宋。</p><p class="ql-block">06河南西平说</p><p class="ql-block">河南西平古为西陵记述颇多,史料最早的为汉成帝年间《武威汉简·王杖十简》记述:“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英 页 部游 徼 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 时西陵县属汝南郡。这是说今河南之西平县至少在汉代已有西陵之名。据考西平原名“西陵”,汉高帝四年设“西陵县”。其后是三国时《三国志·魏书·和洽传》记载说:“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和洽,汝南郡西平县人,居西平县城西南和楼村(今名犹存),位于西陵亭西南。民国二十二年《西平县志》有所载:“魏明帝即位,晋封和洽为西陵乡侯。郦道元《水经注》:‘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洽封西陵乡侯,当指此。”上述表明,西平县是在汉代中后期改名为“西平”的,而改“西陵县”为“西平县”之后,其原地乃保留为“西陵乡”,是故和洽被封于家乡为“西陵乡侯”。在汉代和三国时,官员在什么地方任职,就以什么地名封为什么侯,是相当普遍的。再次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汉桑钦《水经· 潕 水》说:“ 潕 水又东过西平县北。”郦氏《水经注》说:“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郦氏指出,到北魏,西平县的西陵乡还保存有西陵亭,还说明改西陵为西平,是因为西陵(高台地区)被夷为平地,而称西平。可惜没有说明夷平西陵的原因,大约是这里 潕 水发洪水,年深日久所致?对此记述,清人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也有所载,说:“(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并且绘有《水经注图》为证。最晚记述的是民国 23 年编修的《西平县志》:“魏明帝即位,进封和洽为西陵乡侯。郦道元《水经注· 潕 水》曰: ‘ 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 ’‘ 洽封西陵乡侯,当指此。 ’ ”实际上,此志是对《魏书》和《水经注》二书合记。上述西平沿革很清楚,西汉初年以前,西平当为西陵,设西陵县,汉代中后期,因西陵夷为平地,改名西平县,易名之后仍设西陵乡,此地又名西陵亭至今。</p><p class="ql-block">07河南荥阳说</p><p class="ql-block">河南荥阳学者根据河南新郑是有熊氏之国,黄帝居于轩辕丘,轩辕丘在新郑市境内的史料和荥阳流传有许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等传说,尤其是在其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丝绢等资料,认为所谓西陵当指轩辕丘(即丘陵)之西,而荥阳在新郑轩辕丘西北。由此,荥阳当为嫘祖生地西陵氏之国。[2]</p><p class="ql-block">找到西陵国,是弄清五帝史的关键一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作非常重耍。</p> <p class="ql-block">二、一枚石斧引发的思考[3]</p><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18日华西都市网有一篇考古报道,《放牛娃捡到的一枚石斧 或将揭开三星堆创造者是谁》:</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将探访古蜀人迁徙路</p> <p class="ql-block">蜀人迁徙图 制图杨仕成</p><p class="ql-block">华西都市报记者 唐金龙</p><p class="ql-block">石斧发现地:九顶山海拔3000多米的筲箕塘,经专家鉴定,石斧来自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佐证观点: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曾提出“古蜀人翻越九顶山来到什邡”</p><p class="ql-block">终极意义:通过探寻古蜀人到三星堆的迁徙之路,或将最终破解古蜀王陵的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古蜀之源——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来源及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德阳什邡举行,来自四川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州等地的考古专家聚在一起,试图解开三星堆人从何而来的困惑。</p><p class="ql-block">一枚石斧,成了研讨会上的“明星”。</p><p class="ql-block">它既不是由考古专家发掘,也不是由考古人员发现,而是茂县的一名“放牛娃”余友强在九顶山海拔3000多米的筲箕塘放牦牛的时候捡到的。</p><p class="ql-block">正是这枚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让考古专家们兴奋。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所长刘章泽此前提出的“古蜀人翻越九顶山来到什邡”观点因为这枚石斧而得到了佐证。</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娇表示,古蜀人可能就是翻越九顶山从茂县来到什邡,“在九顶山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石斧,肯定不是水冲过去的,也不是偶然出现,应该是当时那里有人活动,我决定明年去探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实物来印证古蜀人的这条迁徙之路。”</p><p class="ql-block">A 一大发现</p><p class="ql-block">放牛娃捡到一枚石斧</p><p class="ql-block">或佐证古蜀人翻越九顶山进入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或佐证古蜀人翻越九顶山进入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今年33岁的余友强,家就住在茂县营盘山遗址的旁边,平日里和弟弟放牧着200多头牦牛,一边放牧,他们还要巡山,防止盗猎者。</p><p class="ql-block">2012年秋天,两兄弟在赶着牦牛走到距离家40多公里、海拔3000多米的九顶山筲箕塘时,一头牦牛踩出了一块石头。</p><p class="ql-block">“当时我跟着牛走,不时在路上捡小石子儿赶牛。”余友强说,突然牛脚踩过的地方出现一块像斧头的石头,他便弯腰捡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他说,他用衣袖擦去石头上面的泥沙,真的就像石斧,“还有打磨的痕迹,特别是手柄的位置,痕迹很明显。”</p><p class="ql-block">余友强介绍,因为家就住遗址旁边,也就听说过石斧一类的东西,“我就把它背回家了。”</p><p class="ql-block">今年他们遇到了德阳登山协会的王晓弟,在聊天的时候,余友强讲起了捡到石斧的事儿,“很感兴趣。”王晓弟说,当时正好德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就让余友强带着石斧过来。</p><p class="ql-block">这枚石斧的出现,给德阳考古专家带来了惊喜,经专家鉴定,这枚石斧来自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见到这枚石斧,更是如获至宝,因为此前他刚提出一个观点,“古蜀人从茂县翻越九顶山直接进入什邡。”</p><p class="ql-block">余友强还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他们在放牧巡山的时候,还发现九顶山里面有很多古人活动的遗迹,比如古驿道、小溪边的水井。</p><p class="ql-block">对于从茂县翻越九顶山到什邡,余友强说,512地震前他走过,用了五天的时间,但地震后路毁了,很多地方没有了路,“但还是可以走到绵竹。”</p><p class="ql-block">刘章泽认为,发现石斧的筲箕塘位于九顶山翻山路线的中间,这说明当时人们活动区域已经到了筲箕塘,而且茂县翻越九顶山进入绵竹、什邡的通道一直存在。</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邱登成介绍,目前种种证据指向这条古蜀人迁徙路线的存在,“如果能在九顶山上发现几个聚落遗址,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聚落,甚至是洞穴遗址,便更能印证这个古蜀人翻越九顶山进入成都平原的猜想。”</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娇表示,九顶山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应该说那个时候那里就有了人在活动。</p><p class="ql-block">她说,她将在明年带着考古的速录和方法去重新寻访古蜀人翻越九顶山到什邡的迁徙路线,“希望寻找更多的实物来佐证这条线路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什邡市文管所所长杨剑也曾经实地走访过这条线。杨剑介绍,什邡古文献记载,什邡最早的县城在高景观一带,也就是九顶山的脚下,然后迁下来的。“有人猜想什邡最早在山上,然后逐渐往山下迁,我们也希望寻找更多的证据。”</p><p class="ql-block">B一大争论</p><p class="ql-block">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的两条路</p><p class="ql-block">翻过龙门山还是顺岷江而下</p><p class="ql-block">对于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的路径选择,也是考古专家争论最多的。一些专家认为新石器晚期文化从川西北高原进入成都平原一是直接翻越九顶山(龙门山脉)进入什邡,二是顺岷江而下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或从涪江以及土门河经平武北川进入盆地。</p><p class="ql-block">“山路说”得从什邡桂圆桥遗址说起。2009年,什邡发现桂圆桥遗址,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100—4600年,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这样评价桂圆桥遗址,他说:“这是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的落脚点,也是前进地,更是巴蜀文明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此外,考古发掘的什邡南泉镇略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的星星村遗址,略晚于桂圆桥遗址的静安村遗址,以及跨越桂圆桥遗址第一期、三星堆遗址一二三四期至西周春秋、汉代的什邡箭台村遗址,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认为孕育和演变为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那么,桂圆桥的古蜀人从何而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认为是翻越九顶山从茂县而来。刘章泽说,如果这条线路成立,那么传入路线具体为:茂县营盘山——桂圆桥——三星堆一期——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则认为是从川西北山区经通口河进入成都平原北部,然后再向南到达什邡地区。</p><p class="ql-block">“水路说”的专家们主要认为当时交通不便,川西北高原的古蜀先民都是在岷江河谷地带居住生活,因此他们逐水而居、顺水而下的可能最大。顺岷江而下到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并一支进入宝墩,一支进入什邡。“水路说”的另一支认为不是走岷江而来,而是走涪江或土门河而来。而也有部分专家对沿岷江迁徙观点持不同看法,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无法支撑。</p><p class="ql-block">阿坝州文管所所长陈学志表示,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目前考古发掘来看,只到了棋盘沟,漩口、映秀便没有找到任何线索,石棺葬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不过,他也表示,是否是岷江河道改道,还未可知。</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娇也表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古蜀人从川西北高原通过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的可能性非常小。</p><p class="ql-block">C 一大谜团</p><p class="ql-block">古蜀人最后魂归大山</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古蜀王陵或在九顶山?</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表示,在三星堆古遗三星堆考古发掘30年过去了,发现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石器,也在周边发掘出了仁胜村墓地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发掘到王陵。而通过这一柄石斧探寻到古蜀人到三星堆的迁徙之路,或将最终破解古蜀王陵的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表示,在三星堆古遗址区,考古人员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一米一个眼,但都没有出土器物,“两个祭祀坑感觉就是所有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赵殿增说,估计王陵即便是找到了也没有什么器物了,“除了生活用具之外,所有的物料都拿来制作祭祀礼器了,把最大的财富都献给了神。”</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人是从山里来的,他们在这个地方祭祀祖先,祭祀天、山。”赵殿增说,考古也逐渐发现,蜀王真实存在,蚕丛在茂县,鱼凫则是在三星堆了,“和传说对得上。”</p><p class="ql-block">而刘章泽认为,如果九顶山迁徙路线的真实存在,那么寻找蜀王墓可能重点就要考虑九顶山了。</p><p class="ql-block">他说,从三星堆祭祀文化发现,有很多事反映古蜀人祭山的,“九顶山被认为是神山,如果蜀王去世,可能会葬回山里,因为他们从大山而来来,最后又回到大山。”[3]</p> <p class="ql-block">三、我对这篇报道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考古证实,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类,是由西面的岷山进入盆地底部的。但到底是由山路进入,还是顺岷江进入,尚有争议。我的判断是从山路进入。这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西陵氏,四川的初国就是西陵国。这支人马是古羌族,四川就是《史记*六国年表》中“禹兴于西羌”的西羌。这群新石器时代的人马,就是杨雄、常璩和李白口中的蚕丛!</p><p class="ql-block">6000多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泽国。</p><p class="ql-block">5100年前的新石器石代,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是从西边的茂县营盘山遗址,翻过九顶山筲箕塘,到什邡市的桂圆桥遗址和广汉的联合乡遗址。</p><p class="ql-block">“陵” 本意是登高,后多指高大的山陵。《说文》 : “陵,大阜也。” 甲骨文的陵字, 由表示山丘和阶登的 (阜)和突出脚部的( 人)组成,表示人登高。</p> <p class="ql-block">陵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陵(汉字)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陵,汉语一级字,读作陵(líng),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有其“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夌”与“陵” 同源。 “夌”字甲骨文、金文 , 上边 是表示高大土原的 “坴”(读lù) ,下边是向下走的人,会意人从高原走下走上。西陵氏,指的是来往于西边山陵之人。因他们从成都平原西面的大山中来,前几任族长还要归葬于平原西面的山陵,故被称为西陵氏。</p> <p class="ql-block">四川盐亭嫘祖陵</p><p class="ql-block">西陵氏是古羌族,在四川盆地留下的遗迹很多。如5100年前的什邡的桂圆桥遗址、正在发掘的联合遗址。4800年前的三星堆遗址一期;4550年前的宝墩古城群落一期;4400年左右的盐亭嫘祖陵等等。</p> <p class="ql-block">结论 : 四川盆地就是古西陵国。黄帝与西陵氏结盟后,西陵国才成了蜀。</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网络查阅 : 《五帝本纪(司马迁史传作品) -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2] 网络资料 : 《西陵国 -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3] 华西都市报报道 : 《放牛娃捡到的一枚石斧 或将揭开三星堆创造者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