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学会思考,自由下敢于发声——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小朱老师

<p class="ql-block">我活在这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便算成功——王小波</p> <p class="ql-block">今天把《沉默的大多数》看完了。《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浓缩了王小波很多的人生观点以及他对中国人、发生在中国社会里的现象的犀利的批判。</p><p class="ql-block">一、大多数为何沉默?</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这样写到: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权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们经历了很多不能自由说话的时代,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如清代的“文字狱”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语即权力,权力即话语”王小波说有很多人挖空心思想要打进话语的圈子,但他却是自愿放弃的,主要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他觉得不够有意思。他自认为他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最后一种。不论是哪一种沉默,又或者是发声后,声音却被淹没在追捧少数人的大众的欢呼声中。都造就了大多数人的沉默。</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年代,也许生活中不会有那么多的沉默了吧?也许你还是沉默的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二、在沉默中学会思考</p><p class="ql-block">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王小波在这本书中向大家传达的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在沉默中学会思考。</p><p class="ql-block"> 报纸上号称粮食亩产三十万,而年幼的王小波饥饿到吃铅笔。在这段经历中,王小波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话语是虚假的,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得到真实。人云亦云是很多人的通病,因此有“三人为虎”“随声附和”“鹦鹉学舌”“见风使舵”等这一类的词。现在在网络上妙语连珠,口吐莲花的“键盘侠”算是其中的代表了。一点风吹草动,就激起千层浪,不分是非黑白,不论什么新闻事件,总能大发感慨,甚至骂上几句,好似这个事情他亲眼目睹,没有谁比他更清楚里面的是非曲直。这样的话语并不能让人学到很多,反而保持沉默,在沉默中学会独立的思考,显得更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三、自由的灵魂,敢于发声</p><p class="ql-block"> “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会凭心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一个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做愚蠢。”对待很多事,我们总是想当然的以为他人肯定也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毕竟很多事都是不言而喻的,这里的不言而喻,不是那种“不言而喻”,应该是显而易见。正因为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再去发言,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当然这种想法其实很愚蠢。</p><p class="ql-block"> 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些好的想法,应该大胆的表达,勇敢的表达才好。能够自由的表达和接受不同的声音,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自由表达不是乱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如:很多学者只会迎合大众,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说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每个观点都很犀利,即使现在看来也足够大胆,这些观点无不说明王小波那自由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