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举办线上培训活动,围绕“语文课的味道”这个主题,工作坊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齐鲁名师、济南历城二中白芳老师的必修上七单元的《故都的秋》的视频课例。 该课例基于白芳老师的课题“有声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了何为“有味道”的语文课。<div>工作坊全体成员认真观看,积极交流,写下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青岛群组</font></h5>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说说、读读、写写,即“品词赏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动情诵读、反复吟诵”的读味和“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这才是基于文本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刘斌老师) 课堂遵循展示评价、提炼修改、优化提升的原则,在制作电子地图的过程中将语文核心素养贯穿其中,特别是融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于品、读、写之中,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咀嚼文字,这一点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苗涵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济南群组</font></h5> 配乐朗诵和写推荐词这两个教学任务不只让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中更好地融合了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课接近地气,更好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近学生。(王志武老师) 所谓沉默的语文课,就是重分析、重讲解的语文课,这种课堂上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也很少听到蚕食桑叶一般的书写的声音。而在白芳老师的课堂上朗读、赏析、写作一应俱全,是满汉全席,南北大菜。(郭尚民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滨州群组</font></h5> 课堂有声,品读有味,情境有生活、有体验。一堂课能让学生从中看到中国文字语言之美,文化之美,足矣。(郝海生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聊城群组</span></p> 三个学习活动,既有阅读与鉴赏,又有梳理与探究,还有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从而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聊城群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临沂群组</font></h5> 从重点段落读到重点句子再到重点词语,从落蕊到碧蓝的天空,从喇叭花到秋蝉,以读为路径,引领学生进行有所思,有所悟,读的过程就是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读得很透彻,把作者的情感情味深深感受出来。(临沂群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泰安群组</font></h5> 学生在项目驱动和教师引领下进行自主言语实践,形成言语经验,理解语言规则,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裁判”或“词典”,而是“学习”的主动推进者。学生以平等一员的姿态侃侃而谈,有些看似青涩甚至略有偏移的见解,却是真实的独得之见。(姬长明老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整节课以新颖的问题切入,为师者善于引导,点拨;为生者乐于阅读,领悟。师生的互动达到了默契的极致,一堂美妙绝伦的散文课就出足了。(李红春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淄博群组</font></h5> 一张文学电子地图作引领,三个任务贯穿课堂,在实践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品读写”能力。整堂课较好地落实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语言方面进行建构与运用,在思维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很自然地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者中的一员。(淄博群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威海群组</font></h5> 两节课相比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这节课有了一个总任务的统领——制作郁达夫的文学地图。然后分为三个具体的活动:精选文段,让电子地图“可视”;精彩朗诵,让电子地图“可听”;精心推介,让电子地图“可感”。分别对应了前一次课的“文学评论员”“阅读推介员”“文化传播员”三个虚拟身份进行学习。这个情境本身更生动更具有时代性,并且对于学生来说更真实,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威海群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日照群组</font></h5>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王凯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德州群组</font></h5> 一篇文章,从什么角度进入,以整体的观念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连贯与加深中,在积累与探究中,在思辨与表达中进行学习,这才是教师应该努力思考的地方。(郭爽老师) 白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在实现指向核心素养课堂转型之际,可谓是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节课本事的价值。(高芮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东营群组</font></h5> 电子地图的教学设计给了孩子们更为深度的情境体验,从文本解读到生活感悟,从师生互动到个性解读,处处透露着生命元素的互动生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人生只要有所经历,无论何种结果皆为风景。(焦莉老师) 我们应该更多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空间,哪怕是有不足,哪怕基础比较薄弱,也一定有精彩的地方。当学生从课堂找到了成就感,感受到了语言的芬芳,那么,他才会更有动力去进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朱燕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烟台群组</font></h5>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而我们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已经逐步功利化,其实只有真正让语文课回归本味,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烟台群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枣庄群组</font></h5> 三个环节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创设了愉悦、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赵文娟老师) 一张电子地图作引领,三个任务贯穿课堂,在实践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品读写”能力。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语言方面进行建构与运用,在思维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李壮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菏泽群组</font></h5>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似乎现在的语文课少了这些味道,多了些应试的味道。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驻足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体味作者深寓其中的情感。或吟咏抒怀,或咀嚼赏鉴。(景雨晴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济宁群组</font></h5> 语文学习还要回归到语文本身,不论教法如何改,教学手段如何高级,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内核还是不能丢弃的。不要追求课堂的多么高大上、多么华丽,语文课堂上有字词的学习,有句段的学习和品味,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进而爱上这种味道就可以了。(刘庆金老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潍坊群组</font></h5> 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宛如美丽的项链,赏心悦目。于无声处,完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与生成。(潍坊群组) 独特的情境,精妙的设计,配以白老师婉转优美的声音,整堂课有新意,有情感,有灵魂,有味道,是一堂真正回归了语文本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