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浅析我国孝文化的传承与变化!

宋大毛

<p class="ql-block">《弟子规》中第一句话的要意就在于“首孝悌,次谨信”,由此可见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多么重要,历史或许有朝代的更迭与演变,但是孝文化作为我国伦理道德观念却从未变更过。</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秦汉、隋唐还是明清时期,孝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最核心的文化理念。</p> <p class="ql-block"><b>一、何为孝</b></p><p class="ql-block">孝文化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孝经》记载“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就是人生从开始就应该懂得孝,每一个人的思想教育也需要从“孝”字开始。</p><p class="ql-block">关于“孝”的具体概念为何?东汉《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种解读:“孝, 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这句话最简单的意思就是子女要孝顺父母,并且要把这一个理论付诸现实。</p><p class="ql-block">从个体角度而言孝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体现,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孝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仁德价值体现和社会思想的核心皆需要以孝为基础。</p><p class="ql-block">世界历史上有诸多的文明古国及传承,为何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从没有断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文化以孝传天下,孝成为了中华文化延续的纽带,并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风采。</p> <p class="ql-block">二、秦汉时期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孝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在字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甲骨文、金文中的“孝”字是由“老”和“子”组成的而且子在老之下,可见子养育老人为孝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其历史内涵、意义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最初的孝有着生育、延续的意思,就是说子孙的延续也是孝顺的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最奠定的思想观念。</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敬畏先辈和血脉延续是孝的初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孝的源头,自这个萌芽开始之后孝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理念体系。</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年代,与孝文化最接近的诸子百家之一便是儒家,也有人说儒家是在孝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经过一定的归纳、总结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孝文化。</p> <p class="ql-block">《孝经》是儒家著名的十三经之一,它阐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孝道、以国家为单位的治国理念,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也是历代儒者学习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孝经》记载的内容多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先秦、秦汉交替之际,大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孝经》的出现标志着孝理论有了一套完善的概念架构,从何为孝、如何孝、孝的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阐述。</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可是秦法过于严苛以至于二世而亡,西汉从秦朝灭亡一事上总结出了一套治国理念,怀柔的思想文化才能够治国。</p><p class="ql-block">西汉之初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为治国方针,但自汉武帝之后西汉治国的理论思想就发生了变化,“独尊儒术”是当时最大的指导思想,涉及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国方面。</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帝把“以孝治天下”的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比如汉朝有一种制度为“举孝廉”,其中的标准之一便是人才的德行和孝道,甚至于皇帝都需要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西汉、东汉交替之际,王莽之所以会崛起就是因为他以孝为行为准则,君王的谥号中“孝”则是最高的标准之一,给予后人无限的教育和启迪。</p><p class="ql-block">“故汉家之谥, 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先秦时期形成的孝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行政手段,成为了君王统治天下、稳定天下的利器之一。</p><p class="ql-block">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诞生,在这样的思想风潮下“宣传孝子”、“惩罚不孝子”等开始普及社会大众之间,孝文化在汉朝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与推广。</p> <p class="ql-block">三、唐宋对“孝”的研究及教育</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也是诸子百家再度绽放的年代,儒家思想虽然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但同时也衍生出了新的孝文化。</p><p class="ql-block">当时,玄学发展迅速、道家得到推广、中原之外的佛学也被引入,这些学说与儒家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新时期的儒家文化亦或者孝文化都得到了发展,甚至于到后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系概念。</p><p class="ql-block">乱世中的孝文化在盛世中会得到新的研究,唐、宋作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阶段,“孝”及《孝经》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实践。</p><p class="ql-block">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朝最辉煌的两个时期,科举制度于唐太宗执政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儒家的《孝经》就是诸多的考试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唐律疏议》是唐朝最高的法律体系成就,也是同时期世界上最早成文法之一,在这样一部经典著作中“孝”就是核心的文化之一,所涉及《孝经》的内容足足达到了近60条之多。</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孝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道德的范畴之内,甚至于被纳入了法律的范畴,统治者通过行政手段、立法手段将孝文化不断在民间宣传和弘扬。</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李隆基前期两次对《孝经》进行研究和解读,把秦汉到隋唐与孝文化有关的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仔细分析开元盛世就不难发现它的“礼政刑教”特点,将儒家思想作为治理理念,将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重文轻武,文化事业发展的尤为繁荣,儒家文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宋仁宗年间,北宋民间掀起了一股儒学风潮,汉唐时期儒家的经典文化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学子投身于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分析之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儒家思想被摒弃,新的儒家理念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文豪朱熹就曾著有《孝经勘误》一书,这本书出了继承《古文孝经》之外,还对新时代的孝文化进行了解读,可以说引领了宋朝年间的风潮,促使孝道在民间达到了一个巅峰。</p><p class="ql-block">“至要, 无如教子”是宋朝流传较广的一话,从这句话就不难看出老人教育孩子、孩子孝顺长辈已然成为了社会风气,孝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贯穿了每一个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当然,程朱理学下的孝顺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比如我们常说的“存天理, 灭人欲”、“三纲五常”等,这些“愚孝”的行径并不是儒家本来的文化,而是宋朝时期产生的一种极端思想。</p><p class="ql-block">然而,因为“君叫臣死, 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亡, 子不亡为不孝”等理念有利于君王统治、家族统治,所以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推广,也为后代人留下了诟病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四、元明清三朝的孝文化体现</p><p class="ql-block">元朝、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两个时期,皆是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王朝,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统治人数较多的汉民族自然需要一种统治思想,儒家文化刚好符合他们的需求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忽必烈作为元朝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承认士大夫可以继续服务于天下的同时,也在利用孝文化对他们进行控制,孝文化也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与体现。</p><p class="ql-block">比如,宋朝时期提倡的“三纲五常”等在元朝时期则被认为是“愚孝”,甚至于元朝的法律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止,这是孝文化历史上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郭居敬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之一,根据民间记载和流传的孝子故事编写出了一本经典书籍《二十四孝》,这本书可以说是元朝孝文化的最高体现,即使元朝覆灭此书也被列为蒙学教材。</p> <p class="ql-block">满清入关后,为了控制汉人为主的中原大地满人统治者不断学习汉人文化,儒家及儒家思想则是学习的核心,而“孝”则是核心中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比如,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和雍正都曾对《孝经》进行过各种研究与注释,甚至于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都将孝文化列入重要科目之一,封建王朝达到顶峰的同时孝文化也到了前所为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清朝孝文化的诸多体现大多都有明朝的影子,明朝的十多位皇帝都在利用各种手段践行孝道理论,明成祖甚至据此编写出了一本《孝顺事实》,安付天下、教化万民。</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明朝时期还是清朝时期,学者对《孝经》的研究总是不遗余力,形成的新作品也如雨后春笋,单单清朝关于《孝敬》的作品就高达82部之多,至今都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回首历史不难发现,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脱胎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但却又超越了道德范畴,后期成为君王统治天下、教化万民的手段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有一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迂腐之人出现,但培养更多的则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儒者”,如此才会有中华文化经历千年坎坷而不衰的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