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酱豆

可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日炎炎,七月的蝉鸣蛙叫聒噪不堪。雨后的乡下,一大片一大片黄蒿拔地而起,散发出阵阵苦楚的清香。菜园里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一个个肥大饱满。此时天气酷热、食材充足,最适合晒制发酵,是做酱豆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酱豆好吃,但用料考究,工艺复杂,要想做出“越嚼越香,颜色鲜亮”的境界却并不容易。它以上等的黄豆为主料,须经捡豆、煮豆、拌面、焐豆、晒豆等多道工序,任何一道环节掉以轻心,都将影响酱豆的质量和口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制作酱豆的好手,十几年的酱豆制作经验早已让她将流程烂熟于心。首先是“捡豆”,母亲带着家人一起仔细挑去黄豆中的杂质,保证它们颗颗匀称,粒粒饱满;然后把黄豆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晚,至豆粒充分膨胀备用;接着将泡发好的黄豆放入地锅,加入清水大火煮沸,当豆子开始散发清香时再改为小火慢炖。煮黄豆是制作酱豆的关键,煮得不熟影响之后的发酵,过烂则影响将来吃起来的口感。母亲凭借多年的经验通过看一看、尝一尝、捻一捻的方式判断豆子的成熟度,就在恰到好处的刹那间,她快速把煮好的黄豆捞出,沥干水分放在簸箕里晾凉,随后取几瓢新面均匀地裹在上面。接下来就该“焐豆”了,寻一间密封严、光线暗的屋子,母亲将拌好面的黄豆均匀摊在干净的竹席上。摊好后,再一层新鲜黄蒿盖严。黄蒿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十分常见,它气味芳香独特,是制作酱豆不可或缺的增味材料,黄豆吸收了黄蒿的清香,做出的酱豆味道更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流淌,黄蒿下面的豆儿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不过两三天的功夫,豆与豆之间的空隙里便长出白色的菌丝,目之所及,一片毛绒绒的细腻在蔓延,让人在感叹造物主神奇的同时,又不禁心生爱怜。不久,白色的菌丝铺满,黄豆变成了黑绿色。再过两三天,当黄豆充分浸透黄蒿的清香,长满黄绿色的醭,豆儿就焐好了。在炎热的三伏天,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豆脱去绿毛后,便可以添加“料水”了。所谓“料水”,就是由花椒、八角、茴香、桂皮、香叶、干辣椒等熬成的汁水。红色的火舌舔着锅底,母亲坐在灶前,一边添柴一边嘱咐我酱豆制作的要点。等大料的香味充分得到释放,一锅水熬成一大碗时,她把调料捞出,盛出料水放凉,加入食盐,倒入收拾好的豆面中搅拌均匀,再焖上一会儿,让干黄豆充分吸收盐料的鲜香。然后按一斤黄豆两斤辣椒的比例,将洗净切好的红辣椒与黄豆充分混合搅拌装坛。最后倒入高度白酒增香,蒙上纱布,放置到院子里朝阳的地方晾晒,让阳光、时间去成就一罐美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晒制的酱豆要细心照料,经常查看,除了防止蚊蝇,还切忌接触生水。为了让发酵环境更加均匀、稳定,需要每隔三天搅拌一次,然后再密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曝晒浓缩、降温吸附,带有精盐的大料水、红辣椒和黄豆已充分融合,当黄豆的颗粒膨胀软烂,颜色变为棕褐色或者红褐色,散发出酱类特有的芳香,酱豆就晒成了。晒制好的酱豆可以搬至阴凉处放置,经久储藏味道更加醇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晒制好的酱豆被母亲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在经年累月的日子里以本色味道丰富着全家人的舌尖。刚出锅的蒸馍配上葱花烩酱豆,美味扛饿;捞面条、蒸米饭配辣椒炒酱豆,香辣过瘾;炒肉做撰,酱豆则是绝佳的调料。总之,无论何种做法,都让人欲罢不能、百吃不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炒制食用是母亲最常用的做法。起锅烧油,葱姜爆香,下入酱豆,待炒至表面微黄收缩,下入蒜末和青红辣椒圈,略微翻炒,淋上香油即可出锅,炒好的酱豆冒着腾腾的热气,颜色诱人、香味四溢,看得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童年的冬天,母亲每天早早起床做饭,常常搅一锅红薯玉米糁,炒个萝卜或者白菜,再炒上一碗酱豆让我们配馒头下饭,平淡美味的组合处处渗透着日子的安宁和温暖。到了初中,吃腻了学校寡淡饭菜的我,更是每周带上一瓶酱豆调味,正是那一瓶瓶酱豆,陪我走过了人生中的流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酱豆琳琅满目,然而味道却与母亲做的相差甚远。随着年岁的增长,在尝尽人间百味后,我渐渐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单程旅行,我们乘坐时光列车一路狂奔,窗外的风景也随之更迭日新,但留在舌尖上的记忆却封存着家的味道,沉淀了岁月的芬芳,温暖着我们人生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