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送别为国家与人民一生鞠躬尽瘁的总理。周总理曾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他也确实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同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新华社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生,他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夙夜匪懈,勤勤恳恳。他将自己称为“总服务员”,永远在“和时间赛跑”,经常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有时甚至在16小时以上。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但这些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你可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8日,原标题为《我们终将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寂荒郊,茫茫旷野。时则晨星隐隐,晓雾沉沉。几处烟云,一湾流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一本名为《巾帼英雄》的武侠小说走红。这本小说刊载于1914年,但被作者“弃坑”,没有完结。而小说走红的原因在于,这位“弃坑”的作者“飞飞”正是周恩来,这本小说是他16岁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熟悉这篇小说的周恩来纪念馆副馆长施春生表示,1914年写这篇小说时,周恩来尚在读中学,而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巾帼英雄》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位侠女“青儿”,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英雄情结,在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关头,他内心非常忧愤,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希望有“英雄”能够站出来,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帮助伸张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比起小说,当时处于危亡关头的祖国更牵动周恩来的心。有网友说:“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想来就是他最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调动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新社原副社长、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在一次回忆中说,自己曾不止一次被周总理严肃地问“调动是不是因为他周某人的关系”:一次是“从学校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后来调到区委临时机构工作”;另一次则发生在19年后,从贵州到北京的调动。因为周总理绝不允许因其关系走捷径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还有一个画面让周秉德至今仍印象深刻。“一天早晨,刚结束一夜工作的伯父看到我在花园里看书,便严肃地问我,‘秉德,你怎么能一个人在那儿看书?你没看到那么多战士在打扫院子吗?”“从此,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作为总理的亲属,与战士们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殊化。”周秉德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堵住后门,周恩来还为亲属制定了后来流传甚广的十条家规,即: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事,让他再三向下属道歉检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总理也有过“冤枉”人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将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并接见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快到中午了,周恩来还没找到负责西苑机场警卫的扬帆了解情况,午饭后看到他时就批评了他。其实,扬帆是去检查其他安全保卫工作的部署情况了,但扬帆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当天下午,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按计划到香山住地。扬帆乘车负责在前面开路,由于担心道路上有敌特埋设的地雷,他就让司机把车开得快一些,同后面的车拉开距离。没想到其他司机没有领会其意,都加速紧跟其后。车队到达香山后,周恩来叫住扬帆说这一路上道窄车快路况不熟,责问他怎么带的车。一天之内两次被周恩来批评,扬帆感到很委屈,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周恩来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很是自责,表示一定要向扬帆道歉作检讨。一天晚上,周恩来特意找到扬帆,说自己犯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错怪了他,恳言请扬帆对他批评帮助。扬帆连忙说是自己做得不好,领导怎么能跟自己做检讨呢?周恩来则诚恳地说,上级可以批评下级,下级也可以批评上级,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蔼可亲?不,他更认真“可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总理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都曾回忆说,最怕周恩来总理的“认真”。有一次,一位部长汇报工作时多次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模糊字眼,周总理严厉的批评顿时让他下不来台:“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就是官僚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事实上,周总理的“认真”不仅体现在跟部长们“抠字眼”,这两个字是贯穿他一生的“关键词”。因为认真,绝不肯搞特殊化为亲属“开后门”,侄子周尔辉一辈子留在了老家;因为认真,不占公家半分“便宜”,在照相馆获赠的照片非要自己付钱;因为认真,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还一定要亲自核算相关数据;因为认真,病重时签字也不忘注明精确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周恩来不曾有一刻松懈,更不曾有一刻忘却初心。殚精竭虑,功勋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写下寄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生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在被病痛折磨时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叫恩来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贡献的能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世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没有子女和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有十里长街群众流泪送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将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极其沉痛地悼念敬爱的周总理。这是安放周总理遗体的灵车通过天安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刘少山 摄</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7年3月5日拍摄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和长安街。新华社记者张铖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送您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p><p class="ql-block">缅怀!致敬!</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附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872年冬至这天,江苏清河知县万青选夫人,诞下一女婴,按时令节气,取名万冬儿。又因排行12,被习惯称为十二姑。万冬儿幼小聪明伶俐,深得万知县喜爱,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在当时的清河县有一景:万知县的官轿外出访客会友,后面跟着一顶小花轿,坐着的就是万冬儿。父亲与客人会谈时,万冬儿在一旁安静的倾听,耳濡目染,学了些处理问题的本领。渐渐长大的万冬儿闹着老爸,进了万公馆读书识字,并显现出管理才能,从母亲手里接过总管之职,把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管理的井井有条。万冬儿25岁,由父亲作主,嫁给了淮安县令周起奎儿子周劭纲为妻。周劭纲性格随和,忠厚笃诚;万冬儿精明能干,在周府中姑嫂有了摩擦矛盾,都会说请十二姑来评评理。万冬儿都处理的干净利落,让人心服口服。35岁时,万冬儿一场大病,不治身亡。娘家悲痛万分,要求周家置办楠木棺材,要披五层麻,漆七层漆,做像模像样的道场。然而,已经败落的周家,食粥度日,无力按万家要求操办。无奈之下,只好把灵柩厝于庵中。直到28年后,万老太太去世,周劭纲用多年来攒下的一笔钱,把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下葬。万冬儿是嫁入周家第二年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周恩来。万氏长得很美,周恩来相貌酷似生母。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众多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此后周恩来多次表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1965年已经是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带头移风易俗,让侄儿周尔萃代表他回到家乡,平掉淮安的周家祖坟,棺木就地下沉,退耕还田。母亲万冬儿的坟也被平掉了。周恩来与鲁迅同宗同族,为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二人为叔侄关系,却终生没能相见。解放后,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恩来家中作客,周总理亲热的说,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1969年“九大”期间,周恩来特地到北京饭店拜访鲁迅弟弟周建人时说,建老,我已查过,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来!1976年1月8日,世界上一盏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万众敬仰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他一生无子女 、无房产、 无墓地 ,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2023年1月8日,是这位伟人去世47周年。从微博上看到这篇文字,感觉非常有史料价值,分享给各位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