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画:南京.珞珈山</p> <p class="ql-block">我在创作(南京.珞珈山)时素材有二:一是1949年时的照片,二是时代背景。南京,主要指的是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珞珈山指的是当年毛主席抽到的武汉生产的珞珈山牌香烟。</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听到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天险,占领南京后非常兴奋,即兴创作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我以中国水墨写意特殊手法对照片进行了第二次创作,基本用写实风格设计,以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做背景,用矾胶水行书写出来,然后再在背面刷出长江水浪的感觉,这样既有水浪又显示出留白的诗句,赋给画面诗意……</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⑥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 <p class="ql-block">词句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p><p class="ql-block">②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这里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③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太平御览·吴录》: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p><p class="ql-block">④慨(kǎi)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p><p class="ql-block">⑤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p><p class="ql-block">⑥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p><p class="ql-block">⑦霸王:指楚霸王项羽。</p><p class="ql-block">⑧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p><p class="ql-block">⑨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神仙传》记载: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p><p class="ql-block">* 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p><p class="ql-block">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p><p class="ql-block">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p><p class="ql-block">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p> <p class="ql-block">文学赏析</p><p class="ql-block">首联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黄”。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强渡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解放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解放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在解放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政府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全诗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苍黄”两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雄师”两字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英姿。“过大江”三字生动地描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那种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浩浩荡荡的生动场面。</p><p class="ql-block">颔联讴歌南京的解放。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在军事上自古就是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天翻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腾闻风而起的豪情。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p><p class="ql-block">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p><p class="ql-block">颈联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用“剩勇”而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p><p class="ql-block">尾联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p><p class="ql-block">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评</p><p class="ql-block">近代文学家郭沫若《“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p><p class="ql-block">现代小说家刘白羽《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日,建军95周年特别节目《永恒的军魂》,夏世春等演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p> <p class="ql-block">珞珈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就坐落在此。</p><p class="ql-block">珞珈山山顶海拔118.5米,为东湖南岸临湖最高峰,山顶可远眺东湖全景和武汉景色。珞珈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植物茂盛,大部分植物由国立武汉大学引种。珞珈山名副其实遍地是名胜,现有周恩来故居,郭沫若、郁达夫、蒋介石别墅。</p><p class="ql-block">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p><p class="ql-block">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东郊。巍峨横亘,冈峦连绵,花木葱茏,建筑明丽,地处东湖之滨,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成为一组胜景,远近传闻。海拔93米。其东部山脚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击,喷珠溅玉;山腰佳木交碧,房舍雅致;每年樱花盛开时,落英缤纷,令人陶醉。从山腰至山顶,林深茂密,摇苍飞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珞珈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立,小径曲绕,异鸟时鸣。</p><p class="ql-block">珞珈山处处是名胜。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武汉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一度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蒋介石、周恩来那时都在武汉,就住在珞珈山。如今,他们的旧居都保存完好。珞珈山腰,有十几栋小别墅,住过很多名人。郭沫若、郁达夫的别墅离蒋介石的别墅很近,仅几步路。</p><p class="ql-block">珞珈山的山顶倒别具一番滋味,山顶有十几个大坑,据说是抗日时中国军队挖的掩体。山上多奇石,有的如狮虎蹲踞,有的如神龟啸天,有的如情侣相对,有的如旌旗猎猎,有的如锦书插架,有的如天门洞开。 珞珈山顶有一塔,为水塔,但采用佛教宝塔形,塔下十数步,有一处是眺望东湖的最佳处。纵目望去,水天空阔远山隐隐,帆影点点,让人心竞神驰,物我两忘,不知身在何处。</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逻迦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湖滨。“逻迦”名字的来源似与佛教寺庙有关。公元十四、五世纪,还尚有此地名,明代杨士厅游东湖(原名沙湖)时,由洪山穿过此山,记有松林、清涧而未提出山名。1929年武汉大学在逻迦山勘查新校址,建校负责人之一的闻一多, 鉴于山石峥嵘,山色秀丽,有如仙女之项链,将“逻迦”两字按谐音改为“珞珈”,“珞珈”象征坚硬的宝玉,以此标示武大是当时两湖的最高学府,于是,珞珈山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不少达官巨贾来此修建山庄别墅,较有名者如夏斗寅的“养云山庄”,俗称夏家花园,占地70余公顷;曹祥泰号老板的“种因别墅”,即曹家花园;茶商黄某的黄家花园;还有张难先、李书城、耿仲钊等的花园住宅。武汉大学建校后,重视园林绿化,更把此地区装饰成丛林茂密、繁花点点,成为游人喜爱的风景胜地。历经战火摧残,至解放时,武大校舍虽存,而校园荒芜,花园多已湮没,仅存曹家花园(该园1950年由中南军区价购,60年代改为军区第四招待所)。</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以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决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先生从上海来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1929年,开始修筑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p><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3、4月间,武汉被日军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1938年期间,每次日机的航路都经过珞珈山上空却从未进行过轰炸。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本亲善之旨”“以资保全原貌”。</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珞珈山地区建设迅速,发展很快。坐落在山谷两边岗岭上的武汉大学,校舍俨然,校园多姿,是国内著名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最高学府之一。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董必武、陈潭秋等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周恩来曾居住在教授住宅区的1区27号,郭沫若住在1区20号。1947年6月1日,武汉国民党反动当局为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遗址在武大图书馆下“老斋舍”的台阶上。同年8月,为纪念3位死难同学,武大在体育馆侧修建“六·一”纪念亭,并立碑纪念。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50年兴建东湖风景区时,该地区被列入风景区范围。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东湖风景区建设规划,与洪山一并列为珞洪景区24景中之“珞珈书乡”。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该地区已成为交通方便、名胜聚集的文化荟萃地区。</p><p class="ql-block">珞珈山植物茂盛。大部分种类的植物都是国立武汉大学建立后引种的。</p><p class="ql-block">1933年9月武汉大学植物园开始筹建,植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并得到美国哈佛大学Arhold树木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日本农林省林业试业场等惠赠的800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因抗战形势所迫,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果树和林场大量荒芜。直至1946年迁回珞珈山,再次引进湖北神农架、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云贵地区等地的大量种苗并进行培育。</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珞珈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11科17种为珍稀濒危植物。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草本植物,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p><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月至4月初,罗迦山繁花满枝。樱花花期仅为一周,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的樱花又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p><p class="ql-block">由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以后,见死伤的人数不多,国家的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对参加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p><p class="ql-block">另外,传说吴王孙权巡视江夏,因天降大雨,停车驾于此暂避。</p><p class="ql-block">珞珈山(早期标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制造,繁体。1950年出品)香烟、高档正品。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最喜欢的几种国产名牌香烟:中华、大前门、珞珈山,其中数珞珈山劲儿大、价格便宜。毛主席坚持自己掏钱买着抽,加上外国友人送的三五牌(555)香烟。后来,毛主席坚持抽国产名牌的。</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抽“百家烟”,之后就认定国产烟了,其中的珞珈山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独创品牌,当时把“解放后的一大贡献”印在烟合正面中间,此烟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是从哪年开始吸烟,至今未见文字记载,他自己也未曾公开讲过。但据美国人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记》中写道:“毛泽东一生至少抽了60年烟。”可以认定,毛泽东早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时,就离不开烟了,到井冈山时,烟瘾已相当大了。</p><p class="ql-block">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经常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他吸的烟主要来自农民自种自晒的“生烟”。毛泽东把烟叶拿来晒黄、切碎,用纸卷成一支支锥形,抽这种“生烟”特别过瘾和提神。毛泽东与群众同抽这种“生烟”,不失为接近群众,沟通感情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南征北战中,毛泽东除吸“生烟”外,还吸国民党军的“进贡烟”(战利品)。国民党“送”来的香烟,牌子各异,五花八门,甚至有美国“555”牌劲大味重的名烟,毛泽东都一一“品尝”过,他曾对人说“我是吃百家饭,抽百家烟”的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后,工作更加繁重,毛泽东很需要借助香烟来调剂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他改抽“555”牌铁罐装香烟,此烟不呛喉咙。后来又改抽“熊猫牌”和“中华牌”两种有名的国产香烟,再也不抽外国烟了。</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毛泽东吸的香烟都放在办公室和床头边等伸手可及的地方,可是离京外出时,携带就不方便。他每年要巡视各地、开会、调查、访问等,他就花钱购买当地的特产烟,如一次去武汉,听说湖北生产一种“珞珈山”牌香烟,烟味很好,价钱又便宜,他就要随从人员帮他买了几条,吸后果然不错,又买了几条随身带到韶山,给家乡人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吸烟很厉害,有时一天要吸3包,每月买烟的钱就要几十元,但他从来不摸钱,都是由工作人员买来后,从他工资支付的“家庭账单”内“报销”。毛泽东平生并无太多的特殊嗜好,唯有香烟成瘾,常常纠缠着他,经常可看到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尤其是坐在屋里看文件、写书,往往一抽就是二三支。更使人感慨的是,他游泳时神态自若地用脚踩水,嘴里还含着烟卷,游了一阵,换成仰泳,四肢伸直,仰卧在水面上,直到把烟抽完。</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点燃香烟从不用打火机,而习惯用火柴,也不要别人帮他点火,而是自己动手划火柴。为了节省火柴的“磷边”,他与众人不同,先在火柴盒两侧磷皮上擦划,这样,一盒火柴棍用完了,磷皮中间部分还是新的。他就保留许多空盒,不舍得丢掉。工作人员觉得保留空盒没有意义,要扔掉,毛泽东说:“火柴盒是木材做的,丢掉它就是丢掉木材,我们国家还很穷,浪费不起啊!”后来工作人员打听到可去北京火柴厂专门购买火柴棍,回来重新装入火柴盒内使用。</p><p class="ql-block">晚年毅然戒烟</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常跟秘书谈起“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民谚。毛泽东75岁时,患了一次重感冒,头痛咳嗽。卧床养病的他仍然想抽烟,但一抽又咳嗽不止,他感叹道:“人病了,烟都没味。”这话很快被李先念知道了,就建议毛泽东抽一种特制的雪茄烟,说“这种烟可以解瘾,又不会咳嗽”。毛泽东不太相信,要患有严重气管炎的机要秘书徐业夫试抽,徐秘书抽后果真不错,确如李先念所言,结果毛泽东也试抽了几天,真的没有咳嗽,才相信,便说:“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这种烟适合我抽。”从此,毛泽东就一直吸这种特制的雪茄烟。</p><p class="ql-block">雪茄烟原产于四川省,卷烟的封口设备则来自越南。它包装普通,却品质优良,若20秒内未吸,便自动熄灭,能预防火灾。毛泽东吸了一段时间雪茄烟后,发现此烟春季容易受潮,如有一次在庐山时,云雾很重,雪茄烟大都受潮了。还有一次在北戴河,空气湿度大,毛泽东感慨地说:“这烟又上潮了,我吸不动,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吧!”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反复试验,后从白炽灯可以烤烟受到启发,做了一个木箱,箱内用铁丝隔层,安装白炽灯管,集中热量,然后放进香烟。自从有了这种独特的烤烟箱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发生“吸不动”烟的现象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向不用烟嘴抽烟,后来保健医生考虑到他身体欠佳,吸烟过量会危害健康,就建议使用烟嘴,这样可以过滤一些尼古丁。毛泽东采纳了这个意见。后来听说国外有种烟嘴很先进,可以安装过滤药物,能进一步减少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吸入,就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外交部买来送至中南海,并呈上单据,共94.23元人民币,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想在招待费中报销,被毛泽东知道了,坚决反对,表示要自掏腰包,在工资中支付。管理员将此事报请中央办公厅,中办考虑再三,认为从主席稿费中报销为妥,便将单据交给负责管理毛泽东稿费的中央特别会计赖祖烈,由他报销支付。</p><p class="ql-block">这种“进口烟嘴”很适合毛泽东吸烟,工作人员又开动脑筋,制作了一个小木箱,专门用来放置烟嘴、过滤药物、消毒的酒精、镊子、棉球等。凡毛泽东用过的烟嘴,工作人员都将过滤药物用镊子挑出来,用酒精擦洗消毒,然后重新装上新的过滤药物,这样就更安全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下决心戒烟是在晚年时期,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血压偏高,眼睛患白内障,咽喉出现炎症,而且常有咳嗽,大家劝他老人家戒烟,他自己也觉得应该戒烟了,便爽快地答应大家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从前,有时在特定环境下,受着纪律的约束而不能吸烟时,毛泽东就把烟放在鼻子上嗅一嗅,用这种方式来熬过烟瘾难关。现在为了戒烟,毛泽东又用上此法,每当想吸烟时,便抽出一支烟来叼上,只是不点火。后来他不再叼在嘴上,而是拿在手上不停地摆弄着,但更多的时候是放在鼻子上嗅了又嗅。有一次周恩来到丰泽园与他交谈,毛泽东下意识地拿出一支香烟,两只手各握一头,来回摩挲摆弄,然后放到鼻子边,使劲地嗅了嗅。周恩来见状,同情地说:“主席,你实在熬不住,就抽上一支吧!”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马上将烟放下,说:“不能抽了,我已经戒了嘛,这些日子,你哪里看到我还抽烟哩!”就这样,毛泽东终于告别了伴随他半个多世纪的烟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酷爱龙井的“茶君子”</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还有一大嗜好,就是平生最爱喝浓茶,而且爱喝隔夜浓茶,他总是晚上睡前让工作人员沏好一杯浓茶,次日醒后由工作人员端到床前,喝完隔夜茶就读报,然后才起床、洗漱、吃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精通历史,深知华夏以茶道著称于世,对茶叶历史与茶道文化十分娴熟,他喝过的茶叶,有豫毛峰、梅家坞、铁观音、碧螺春、云川沱、汉阳峰、毛尖等品种,他认为这些都不理想,最后选中了清香甘醇爽口的龙井茶。因此,在他的案头,时刻要摆着一杯热气直冒的龙井酽茶。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为他准备两热水瓶的开水,不停地放入新茶叶,供他饮用。这样,他每月大约要喝4斤多龙井茶,可谓开销不小!尽管他很节俭,但抽烟和喝茶则乐于花钱。他一再叮嘱工作人员不得揩公家任何油水,烟茶全部用他的工资开支,即使参加公务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怀仁堂、钓鱼台喝茶,他也要跟其他人一样,按“一杯茶,一毛钱”付款,这些地方都用登记本作记录,中央首长的吸烟、喝茶钱,每月结算一次,按时付款。</p><p class="ql-block">至于毛泽东外出开会、调查、视察工作,都是自带茶叶和茶杯。他也品尝地方名茶,如在长沙,他就喝家乡“君山毛尖”,喝完也要付款,这已成了习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场所用的是景德镇茶具。汪东兴一次回江西老家,特地到景德镇瓷厂联系设计生产印有兰花图案的茶杯供毛泽东接待时使用,为与客杯区别,毛泽东的茶杯为单株兰花,待客杯为双株兰花。半年后汪东兴陪毛泽东巡视南昌时,顺道去景德镇取回兰花茶杯。毛泽东看后十分钟情,从此就一直使用单株兰花杯,工作人员每天就用这种专用杯为他泡茶。毛泽东经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你们要记住,人家找我们,就是我们的客人,客人找上门来了,我们一定要用烟茶热情招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病逝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竟然只有几个兰花茶杯,连像样的茶壶也没有。他终生喜茶并善品茶,可茶具却如此简陋,人们为之感动,深深敬佩开国领袖一生艰苦朴素的崇高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创作:每文(作者)</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