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颂家乡 奋进新时代——百泉小学颂家乡系列活动之“追根溯源”(五)

娟子

<p class="ql-block">“双减”背景下,我们百泉学校举行了“咏泉颂家乡 奋进新时代”颂家乡系列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们五年级的同学也热情高涨,通过搜集家乡故事,来了解家长“百泉”的悠久历史。下面来我们一起听听老辈人讲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泉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百泉鸳水“百泉水,即湡水也。《山海经》云:出襄国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上下两泓,中有径如鸳鸯背,两泓如鸳鸯翼,又名鸳水,郡以此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泉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听老辈儿人说,早年间,百泉村东🈶大大小小的上百口泉眼,还有村外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清澈甘冽的泉水从泉眼里“咕嘟咕嘟”往上直冒,汇聚成一个500余亩大的天然湖泊。</p><p class="ql-block">鱼儿啄着水草扯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虾、蟹和河蚌在水底游动清晰可见。岸边的垂柳和房子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水是有灵性的,据说,百泉村最大的一个泉眼叫“海眼”。“听爷爷那辈人说,海眼通着海呢。”所以泉流不断。</p> <p class="ql-block">现在村东这座桥是1976年修的,原来是一座石孔桥。紧贴着石桥的南侧修有一个泄水闸,这个闸门打开,泉水顺流而下,去滋养邢台以东任县、南和、平乡等九个县城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在湖的西侧靠近村口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很灵验,每逢干旱,人们就会抬着贡品来求雨,说是每求必降甘霖,因此,龙王庙香火鼎盛,初一十五上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百泉原来是不种稻米的,后来村民们围着村子修了一条渠,引水灌溉,百泉村种上了稻米,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世代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凭着这一股清泉过着富足的生活。当年村民们划着用秫秸扎成的小筏子在湖里撒网打渔,一网下去,便收获十几斤大小不一的鱼儿。这些鱼除了自家吃之外,剩余的就拿到市场去卖钱。</p><p class="ql-block">村民去市场最多的时候是卖苇席。无边的芦苇荡不仅是孩子们的开心乐园,也是鸟儿们的天堂。他们的打闹往往惊起鸟儿鸣叫着飞向远处,顿时,“扑棱棱”从芦苇深处飞起漫天各种鸟儿,啾啾鸣叫声响彻百泉村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泉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百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你知道吗?王瑞琦同学听爷爷说,乾隆下江南回京之时,路过百泉村,被群泉喷涌、芦苇成片、河鱼肥美的百泉盛景吸引住了脚步。在此盘桓数日,皇帝感慨百泉美景,对随行人员说:“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遂御笔题匾“千里秋成”赐予百泉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泉文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甘甜的泉水富庶了百泉村,养育出一辈又一辈名人雅士,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人文故事。</p><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莫过于明朝官至吏部尚书的王本固。村里老人也说不清王本固是哪的人,只是听老辈儿人说当年王尚书在百泉上的学,百年后又葬身在百泉村。 </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故事滋润着代代百泉人,给百泉村加持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次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对家乡及家乡历史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让孩子们从心里对于自己的家乡,作为一名家乡人产生了深深地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编辑:董晓娟</p><p class="ql-block">审核:张爱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