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一生情 一同共事一世缘——难忘在《长江航运报》的日子(长江的记忆之十一)

神龙A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我写《美篇》6年来,酝酿时间最长,动笔最难的一次。也是我的《美篇》——“长江的记忆系列”重点记录的内容。</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事情往往是最熟悉的反而心里感觉最犯困,最纠结:一是因为满脑子如同电影胶片,一帧帧不知从哪里开始剪辑;二来顾虑在剪辑的过程中把精华给遗漏了。这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追求者的心里负担。但是,追求完美并非能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或许,这才是事物的本真,有缺憾才是真正的完美。本想还花点时间思考后再动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有的同仁驾鹤西去,感情的潮水涌上心头,一种无形的紧迫感驱使时不待我。于是,翻来覆去,夜不能寐,前思后想,还是从那些老照片按图索骥,在相识相知中,获得一份善意、一份美好;一份浪漫、一份天真;一份真情、一份感恩!</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如果岁月能回头,我还想再回到《长江航运报》当记者、编辑,耕耘井田,挑灯夜战,无怨无悔;如果岁月能回头,我还想与朝夕相处的同仁为斟酌一篇好稿冥思苦想,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如果岁月能回头,我愿与你携手进船厂、到港口、上船舶,与基层一线的汉子们掏出心窝里的话,促膝交流,让美好年华在长江上竟显风流;如果岁月能回头,我还想与哥儿姐妹们一起毫无顾忌,畅怀豪饮,不醉不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一张报纸一生情,一同共事一世缘。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一起走进甜蜜的梦乡,畅叙我们的过往。或许这是一个共同的期许,一个美好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话题还是从2004年3月的这幅“全家福”(《长江航运报》50周年报社同仁合影)说起。这是一幅报社员工在照相馆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按常理,报社本来就有专业摄影师无需到照相馆拍合影,大家聚在一起弄个自拍也不费事。但是,社长考虑50周年庆典机会难得,还是想拍一张既正规又喜庆的“全家福”,提议到照相馆请顶级人像摄影师来拍摄。社长一呼大家积极响应,如是,有了这幅十分珍贵,皆大欢喜,笑逐颜开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虽然,时间一晃18年过去了,如今报纸由于多种原因休刊,有的老同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照片上的面孔既使蒙上眼睛,我也能清晰的记得他(她)们的“模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陈方华(第四排左一),当过记者,主要任三版、四版编辑,一个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好编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叶方炎(第四排中间)几十年当记者,曾任记者部副主任,工作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同志,他的付出你能从他每天吸食的两三包香烟里,觅到他挖空心思写稿时的不懈努力。在跨入2023年前夕与我们永别到了天堂,大家十分怀念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张卫平(第四排右一)从《长江旅游报》记者和编辑做起,到担任《长江航运报》的总编缉,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在通讯员中有特别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受到他们的爱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余秀萍(第三排左一)报社印刷厂员工,长期借用报社做内勤工作,工作不分彼此,仔细,严谨,认真,在同事中有很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刘晓春(第三排左二)报社的“老司长”(汽车司机),工作不打折扣,随叫随到,说走就走,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司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赵勇(第三排右二)报社的“小字辈”,当过记者和编辑,经过自己努力奋斗,获得新闻高级职称,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张五一(第三排右一)曾任报社办公室主任,不吭不气做事情,吃苦耐劳作表率,大家都称他是老实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周江平(第三排右二)报社摄影记者,人称摄影大师,许多作品获大奖,其中有全国好新闻奖。靠实力证明自己,曾担任摄影部主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刘心才(第三排右一)报社借聘人员,和蔼可亲,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彭益群(第二排左一)武汉大学的高材生,一个清秀有内涵的才女,获得高级新闻职称。毕业后默默无闻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报社。</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李文华(第二排左二)外表斯斯文文,内心激进好胜,无论当记者做编辑,积极进取,不甘示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胡安梅(第二排左三)湖北大学毕业的优等生,经过在《中国交通报》记者站的历练,到报社当一版编辑,后来挑起编辑部主任的大梁,文字功底深厚,为人做事坦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张异凡(第二排中间)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工作和追求就象他的名字力求不凡,认真负责,曾任通联部主任。后来听说出差时“丢三落四”闹笑话,让大家捧腹大笑。是个很风趣的好人。&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夏宏(第二排右二)一个有学识有能力的大学生,虽然在报社呆的时间不长,与大家的关系很好,后来考进了《长江日报》,报社走了一位有才华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李乐义(第二排右一)一个本份人,为人谦恭。当过摄影部主任,工作有些闪失让人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张志坚(第一排左二)在同仁中有非常好的口碑,各方面都优秀,从记者,编辑到主任,社长,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年年考评优秀,是同仁中的榜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祝秋菊(第一排左三)与我既是老同事又是老搭档,是个女强人,也是个乐观派。担任报社社长期间非常有凝聚力,尽心尽力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是位值得尊敬的好社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郑绍芬(第一排中间)有鲜明的山东女性特质,为人朴实、踏实、厚道,也是大家公认的好大姐。无论干内勤、发行、通联,还是做编辑从不挑肥拣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卢光明(第一排右三)从宣传部到报社,担任通联部主任,与通讯员关系密切,办事认真负责,从不倚老卖老,受到大家尊敬。几十年爱好摄影,作品获奖,有摄影专辑出版。曾任长江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叶方举(第一排右二)长期负责报社发行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埋头干好自己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耿守仁(第一排右一)是报社的一位老同志,当过记者和编辑,长期负责企业报协会的工作,工作有声有色,受到协会好评。但是个性强,好胜。后来离开报社到航海协会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刘军(第一排左一)即笔者,此时在集团公司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分管报社和杂志等工作。从做通讯员开始,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与报社打了30多年的交道,点点滴滴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报社的培养,离不开同仁的关心,帮助和厚爱。在此向与我共事过的所有人深深鞠一躬,谢谢你们!</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长江航运报》诞辰50周年的特刊(2004年3月15日) 半个世纪,一代又一代报人赓续竭力,不仅在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长江航运战线具有很好的声誉和较强的舆论权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她是在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中呱呱落地新生儿。她的血脉是奔流不息的长江;她的细胞如川流不息的航船;她的骨骼是横竖撇捺的铅字;她的肤色同沉着、坚定、洁净、厚重的“长航蓝”。她是当时长江流域和中国交通系统最早公开发行的报纸。也是具有地区和企业双重属性的新闻类报纸。</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长江航运报》在半个多世纪的乘风破浪,风雨兼程,戮力前行中,经过浴火淬炼,靠自己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成为了同业中的佼佼者,连续多年的“中国优秀企业报”、“中国十佳企业报”实至名归。全国1000多家企业报组成的“中国企业报协会”的办事机构和会长单位,落户《长江航运报》社。无愧于同行同业称赞的中国企业报界的标杆,长江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面旗帜!&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长江上,《长江航运报》用她的乳汁哺育了许多笔杆子,培养和输送了许多长江的精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文学大家鄢国培:《长江三部曲》(《旋流》、《巴山夜雨》、《沧海浮云》)等一大批长、中、短篇小说,获得国家级文学创作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工人诗人黄声笑: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工人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几千首诗歌,以《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等诗集为代表享誉全国,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诗歌王子李道林:著有《船魂》、《长江梦》、《彩虹明珠》等9部诗集,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武汉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报告文学作家岳非丘:以长篇报告文学为代表的《只有一条长江——代母亲河写一份“万言书”》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曾获“鲁迅文学奖”和“郭沫若文学奖”。还有《长河精英》、《安民为天》等报告文学获得诸多大奖。曾任《长江航运报》重庆记者站站长、《今日重庆》杂志社总编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还有我认识的项能波、代薇、周贤望、金桂云、张远琴、王亮等一批又一批具有文学天赋和卓有成就的老、中、青骨干;还有江拜、陈建国、刘传汉、李文宝、王新、王桂钟、周江平等一大批全国、省、市级和长江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与结果互为因果。报社培养出来的人不仅在文学艺术界人才济济,而且有许多人从通讯员和报社的岗位,历练成才,在不同的重要岗位担当重任,大显身手,成为一颗颗耀眼闪亮的新星。如从报社记者和编辑岗位走出去的李祖荀(曾任央企华侨城集团公司的纪委书记)、刘汉俊(现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局局长)、张路(曾任上海长江轮船公司总经理、中国长航集团副总经理)、邓道坪(曾任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吴振雄(曾任中国长航船舶工业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陈习国(中国长航电机厂党委副书记)等等,因为篇幅受限就不一一枚举。他(她)们是《长江航运报》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nbsp;</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4年3月15日《长江航运报》“创刊号”。</p> &nbsp; &nbsp; &nbsp; 这是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南交通部部长兼长江航运管理局局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刘惠农(老红军1912年——1997年)为《长江航运报》创刊时题写的“创刊词”。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幅照片是1977年5月,《长江航运报》(当时报名叫《长航战报》)在“文革”后举办的第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上图是以江汉关为背景,下图是以办公地点为背景。参加培训仅有由长航系统直属单位推荐,报社考核同意的5位同志。事后才知道,此次培训班是为报社挑选人而办。当时22岁的我十分荣幸参加了培训班,尔后作为直属单位的专职新闻干事,被报社长期借用直至调入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一干就是20多年(含在中国交通报长江记者站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提笔一段时光,回眸一袭流年。其实,从前从未走远,尤其是人生旅途起步时充饥过的驿站,作为重要坐标,永远定格在人生轨迹上。我把她称之为——成长的摇篮,她就是《长江航运报》。无论我走到那里总会把她想起。因为,她既是我工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化茧成蝶”的孵化器,也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岁月匆匆,眨眼间45年过去,照片上的老前辈大都仙逝,但是,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当时,高鹏(第一排左二)任报社社长;罗光琪(第一排右二)任报社总编辑;金耀枫(第一排左一)任副总编缉;申荣清(第二排左一)通联组组长;刘云书(第二排右二)编辑组组长。叶方炎(第二排右一)、许珂(第一排右一)任记者。</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1977年11月报社举办的第二期通讯员培训班的合影。面向基层培养骨干,有17位来自长江全线直属单位的通讯员参加了培训。笔者一来留在报社协助办班,二来进一步学习提高。合影中新增加了部分报社老师:黄守祥(第一排右一)时任报社记者组组长;叶年琪(第一排左一)时任摄影组组长;朱文龙(第三排右一)任报社美术编辑。</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报社同仁(上图是编辑部人员;下图是报社本部人员与记者站记者)的合影。此时,报社在改革开放后,引进了首批大学毕业生,为报社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万德江(上图右一)、周敬成(上图中间)同时从本科院校中文系毕业到报社,分别任报纸三版和四版编辑;祝秋菊(左三)任二版编辑;笔者(左一)任一版编辑。我特别感谢分管编辑部工作的金耀枫副总编辑,是他亲自带我们第一期通讯员培训班的学员,到长江沿线的基层单位采访。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为人亲和,如同兄长般的关怀我永远难忘。还有我的导师刘云书(右二)和李祖荀(不在合影中),我当编辑时是他们给我启蒙,手把手教,师徒关系情同手足。后来我能担任编辑部主任,获得新闻高级职称(主任记者),他们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下图是报社同仁与部分记者站同志的合影。陈尚文(第二排左四)当时是报社重庆记者站记者;毛惠民(第二排左六)上海记者站记者;黄麟存(第二排右一)芜湖记者站记者。</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针对长江航运战线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报社为了及时的上传下达,沟通信息,加强新闻的时效性,分别在重庆、武汉、芜湖、南京和上海等地(其中在宜昌一度设记者站,人员由报社本部委派。后来也在某行业设过记者站,如船舶工业和燃物料供应等)设立了记者站。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忘不了重庆记者站的陈尚文、岳非丘、孙建人、何晓莲、邹光明、李惠兰;武汉记者站的李延生、刘炜、刘汉生、陈建国;芜湖记者站的黄麟存、施文祥、李相聚;南京记者站的盛茂柱、计祖年、古宏训、赵家宏、代薇、周贤望;上海记者站的毛惠民、钱忠宏、王桂钟等。他们一任又一任接续奋斗,无私奉献,是报社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中间有许多同志或在工作转岗,或走向社会后,有的成为某一领域的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幅照片是1983年记者站的同志参加报社会议时的合影。朱勇(第二排左一)报社通联组的记者;张强华(第二排左二)报社记者组组长;张化安(第二排右五)报社摄影组记者;盛茂柱(第二排右四)报社南京记者站记者;董立群(第一排左一)报社第四版编辑;刘英(第一排右二)报社副总编。</p> &nbsp; &nbsp; &nbsp; 这幅照片是报社同仁和长江航运管理局政治部宣传处的同志合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幅照片是1982年4月,报社在武汉召开“长航全线第三次新闻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合影”。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在报社已经形成惯例,每年召开一次。在1984年长江航运体制改革前,《长江航运报》隶属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管理。当时,从重庆到上海2000多千米的长江航运线上有20多万职工,是一个包括港口装卸、航道维护、船舶运输、航政管理、修造船厂、港机厂、房地产等多个门类和物供、学校、公安、医院等保障系统构成的小社会。航运体制改革后,港航分管,政企分开,《长江航运报》归属交通部中国长江轮船总公司。新闻宣传以船舶运输、船舶修造、燃物料供应等为主,同时面向长江全线的广大职工。为了筑牢新闻报道的根基,一支号称“八百子弟兵”的庞大通讯员队伍,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分布在每一个角落,使报纸独特的触角得到延伸,报道的内容和稿源有了保障。所以,每次报社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都是人才济济,几十人至上百人汇聚一堂。(下面的照片就是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特别是我交往过的宣传报道战线上的老同志赵相国(武汉港务局宣传部部长)、李若扬(长江航道局宣传部部长)、谢宗惠(长江航道局新闻干事)、李咏琪(长江航道局奉节航道段副段长)、梅传保(青山船厂宣传部副部长)、张尊庆(青山船厂党工部部长)、施先文(青山船厂新闻干事)、项能波(武汉客运公司宣传部部长)周庚(金陵船厂党工部部长)、徐乐斋、洪向荣(中交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党工部部长)、胡怀生(长江海外旅游总公司党工部部长)、皮绍军(长航电机厂党工部部长)、胡跃进(职工大学的新闻干事)、刘传汉(芜湖公司宣传部部长)、张伟民、阮幼良(上海长江轮船公司宣传部部长)、何晓莲(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宣传部部长)、王久华(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党工部部长)、李建国、周华享(中国长航货运总公司党工部部长)、龚莎(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宣传部部长)、徐桃(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党工部部长)等,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他们的热情、执着和友谊。还有我认识的黄承、石裕佑、江拜、陆海空、余全宪、王亮、杨莉莉、熊雪萍、王新、李丹等通讯员,都是新闻报道的得力干将和《长江航运报》的铁杆粉丝。</p> &nbsp; &nbsp; &nbsp; 这上下两幅照片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原海员文化宫体育场拍摄的新闻工作会代表合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幅照片是1983年报社部分同志与长江全线部分直属单位新闻干事座谈会的代表合影。</p> &nbsp; &nbsp; &nbsp; 这是1997年在武汉报社召开的港航研讨会、中国交通报记者站新闻研讨会代表合影。 &nbsp; &nbsp; &nbsp; 这是1998年“全线第18次新闻工作会暨长航报、中交报记者站工作会”代表合影。 &nbsp; &nbsp; &nbsp; 这是2000年“中国长航第20次新闻工作会暨两报记者站工作会”代表合影。 &nbsp; &nbsp; &nbsp; 这是2001年“长航第21次新闻工作会暨中交报记者站工作会”代表合影。 这是2002年“全线第22次新闻工作会”代表合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1994年中国长江轮船总公司成立10年时,《长江航运报》发行的彩版。此时的报纸已经由过去的四开小周报,改版升级为对开周二刊大报。报头名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78年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1984年长江航运体制改革后,《长江航运报》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分别创办了三张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长江流域第一张旅游报——《长江旅游报》(含英文版);第一张中国水运专业报——《中国水运报》;第一张中国交通系统的行业报——《中国交通报》。那时,《长江航运报》可谓是全国交通系统新闻战线的领头羊。</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长江航运报》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同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也难免有坎坷和波折。但是不改前进方向,经过风雨的洗礼更加健康!</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1984年9月12日创刊的《长江旅游报》(图为一版和四版)。报头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创刊词由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题写。创刊初期主要由《长江航运报》编辑部的同志负责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笔者也是其中之一)。随后,陆续招聘了有志之士进入报社,其中有张卫平、高晓林、郭东立、方捷和从部队转业的邹国利、胡永球等同志。《长江航运报》各地记者站为《长江旅游报的创刊也付出了辛勤劳动。报社借聘的崔伟良、刘心才等同志在办报过程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黄守祥《长江航运报社长》兼任社长;张强华一度主持《长江旅游报》工作(曾任长江旅游报副社长);周敬成、董立群曾任编辑部主任;笔者也曾担任编辑部主任和经理部经理;刘新华同志接我的手,担任过经理部经理。</p> 这是《长江旅游报》创刊号的二、三版。 &nbsp; &nbsp; &nbsp; 这是《长江旅游报》在长江游轮上承办“中日围棋对抗赛”时,笔者与同行采访组委会负责人。 这是《长江旅游报》(英文版)部分版面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1984年7月1日,由《长江航运报》社创办的《中国水运报》(2021年改版后的报纸),属国家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代管。是中国传媒领域唯一报道中国水路运输为主要内容的报纸。</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该报的创始人有金耀枫(时任《长江航运报》副总编辑,后任《中国水运报》总编辑)、刘云书(时任《长江航运报》编辑部主任,后任《中国水运报》社长)、朱勇(时任《长江航运报》记者,后任《中国水运报》通联部主任)、郑维茜(时任《长江航运报》记者)、郑绍芬(时任《长江航运报》记者)、张化安(时任《长江航运报》摄影记者、后任《中国水运报》摄影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交通报社成立于1984年。隶属国家交通运输部管理。目前,全国共有各省、市、各大交通企事业单位记者站47个,驻地记者79名,特约记者161名。该报创刊由《长江航运报》牵头负责,抽调了以《长江航运报》各记者站和通讯员及报社本部的有生力量参与了创刊。创刊初期,曾任《长江航运报》社长的高鹏同志担任创刊负责人。报社的侯光荣、叶方炎和毛恵民等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报纸的初创工作。</p> &nbsp; &nbsp; &nbsp; 这是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时发行的彩报(平时出版发行都是黑白版)。 &nbsp; &nbsp; &nbsp; 这是1991年元旦发行的彩报(平时出版发行都是黑白版)。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2014年12月19日新调整后的报纸。(此时,宋颖任《长江航运报》社长)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中国长航集团与中国外运集团实行了企业重组。此时的《长江航运报》在面向长江流域的基础上,报道领域得到扩展,向综合物流方向延伸。为了适应新集团发展的需要,经报国家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寰球物流报》,隶属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管理。截止2014年底,有60年历史的《长江航运报》结束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推动长江航运事业发展和振兴长江流域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江会铭记!长江人会铭记!<div>&nbsp; &nbsp; &nbsp;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曾作为《长江航运报》的一份子,有幸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了长江上许多重大事件和有影响力的报道工作,如长江葛洲坝和长江三峡大坝的截流、蓄水、通航;长江“98抗洪”;中山舰打捞;长江中游油驳大爆炸;川江客运调查;长江客运明察暗访;“千船请命书”等重大报道和系列报道。既得到了锻炼磨砺,又收获了成长进步,采写的部分稿件和编辑的部分版面获得全国、省、市级好新闻、好图片、好版面一、二、三等奖。</div> &nbsp; &nbsp; &nbsp; 这是1998年8月,笔者和报社的同仁张志坚、周江平、董立群等一起,参加中国长航组织的长江中游抗洪抢险送物资及报道工作,在返回途中大家共庆胜利时的情景。 &nbsp; &nbsp; &nbsp; 这是笔者同报社的张卫平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江三峡链子崖大塌方整治现场采访时的留影。 &nbsp; &nbsp; &nbsp; 这是1982年5月17日笔者在长江三峡瞿塘峡的白鸽背信号台采访。 &nbsp; &nbsp; &nbsp;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笔者上驳船采访时,基地的同志搀扶跨过雪后结冰的甲板和船裆。非常感谢同行的记者抓拍了这幅照片。 &nbsp; &nbsp; &nbsp; 这是在报社组织的“千船请命书”系列报道中,笔者随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蔡驱上驳船调研的情景(报纸剪辑)。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2015年3月15日由《长江航运报》更名后出版发行的《寰球物流报》。此时办报人基本上是《长江航运报》的原班人马。宋颖任报社社长(原长航集团宣传部文化处处长、《长江航运报》社长、现任长航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胡安梅任编辑部主任;刘国山任记者部主任。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黄守祥任《长江航运报》社长时,报社部分同仁在武汉东湖春游时的合影(图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黄守祥任《长江航运报》社长时,报社部分同仁在武汉东湖春游时的合影(图片之二)</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黄守祥任《长江航运报》社长时,报社部分同仁在武汉东湖春游时的合影(图片之三)</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申荣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时与编辑一起合影(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申荣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时与编辑一起合影(之二)</p> <p class="ql-block">这是申荣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时与编辑一起合影(之三)</p> 这是吴振雄任报社社长时与部分同仁的合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这是胡丹桂(右二)任报社社长时与报社驻地记者站部分记者的合影(报纸剪辑)。钱忠宏(第一排右一)上海记者站站长、胡丹桂(第一排右二)、申荣清(第一排左二)报社副总编、古宏训(第一排左一)南京记者站副站长、刘炜(第二排右一)武汉记者站站长、岳非丘(第二排右二)重庆记者站站长、计祖年(第二排左二)南京记者站站长、施文祥(第二排左一)芜湖记者站站长。</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申荣清任报社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时,在湖北咸宁春游时与报社部分同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是祝秋菊任报社社长时,在湖北洪湖革命老区参观学习时与部分报社同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想当年年轻、单纯、纯真、帅气的我们——刘新华(中)、张志坚(右)、笔者(左),质朴和快乐溢于颜表。40多年过去,岁月无情,老了光阴,风华正茂时的影像还是让人心动。</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记者是紧张又繁忙,求新且严谨,机敏而沉稳,善谈有内敛,辛苦又快乐的职业。从这上下两幅图片中,也能看出同事之间在工作之余的开心与快乐!董立群(上图右一)、方捷(上图左一)、张志坚(上图左二)、笔者(上图右二、下图右一)、刘新华(下图左一)、叶年琪(下图左二)、耿守仁(下图右二)。</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上个世纪末机构改革《长江航运报》归属中国长航集团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后,部分同事和家属在庐山春游时的合影。</p> &nbsp; &nbsp; &nbsp; 这是宣传部和报社一起在安徽天柱山春游时部分同志的合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上下两幅照片,是笔者在集团工作时与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同事(含《长江航运报》)最后一次迎新年座谈会的合影留念(2012年底,集团公司党委已经下发任命文件,笔者从部长岗位转到直属单位领导岗位任职)。我还记得道别时,因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语气的哽咽和眼噙的泪花,还让同事们第一次见笑了我内心脆弱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一天很短</p><p class="ql-block">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p><p class="ql-block">就已经手握黄昏</p><p class="ql-block">一年很短</p><p class="ql-block">短得来不及细品</p><p class="ql-block">初春殷红窦绿</p><p class="ql-block">就要打点素裹秋装</p><p class="ql-block">一生很短</p><p class="ql-block">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p><p class="ql-block">就已经身处迟暮</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欣赏这首小诗《短》,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时空空,去也空空。人生苦短,何论长短,钱财名利都是浮云。万发缘生,皆系缘分。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相遇,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是缘分注定,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要让时间的洪流冲淡缘分,珍惜所有的遇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浪淘沙 · 把酒祝东风》欧阳修)。人生聚散无常,我们同乘生命的一趟列车,终点都是一样,无非是有人先下车,有人后下车。让我们好好珍惜彼此的相遇,留下一些难以磨灭的回忆,在到达终点时或许会得到灵魂的慰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