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只要临近春节,我们都会随父母回老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守在故乡的奶奶、太奶奶都健在。记得有一次,回乡日期电报发了,可父母工作忙离不开,临时决定由只有14岁的姐姐带领我和弟弟、妹妹先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在湖北红安县永佳河地界,处于山丘半环抱的村庄里,叫板仓湾,以吴家为大姓。</p><p class="ql-block"> 如今,自驾回一趟老家只需2个多小时车程,可当年回故乡如同长途跋涉。先要乘车到黄石港码头,再坐轮渡过长江对面的溪水散花上岸。散花长途车站离码头不远,当时客运大部分都是解放牌敞篷车,车上乘客拥挤不堪。行驶在土石路上,要晃荡6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红安八里镇,因为八里镇离母亲老家(喻家湾)近,再回祖上板仓湾老家。</p><p class="ql-block"> 由于路途颠簸,我在乘车时一直呕吐不止,但是我还是愿意回老家过年。记忆里,老家吃得饱,也吃得好,还睡得香。况且好面子的母亲会给我们四个孩子换一套新衣服,绝对当年最靓丽、最时髦的服装,那年头母亲裁缝手艺好,又在下陆服装厂任职。</p><p class="ql-block"> 八里镇下车后,姐姐背着幼小的妹妹,腾出一只手拿行李,我牵着弟弟的手,另一只手也没空闲。我们从八里镇集市中穿行,会惹得周边羡慕的目光,感觉打铁铺、买布匹、杂货店及摆地摊的人们也都在议论中纷纷地投向我们,他(她)们浓浓的乡音听起来特别亲切。</p><p class="ql-block"> 在指定的地点,裹着挂满补丁棉袄的舅舅和衣衫陈旧的大表哥接到了我们。舅舅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空谷框,让弟弟、妹妹分别坐进谷框里。大表哥推着独轮车,一边捆住刚才采购的物品,另一边堆放我们行李,向舅舅家出发。</p><p class="ql-block"> 腊月寒风中,收割后成片稻桩依然散发谷香,老家的山水、田园总有一种亲近感扑面而来。弟弟、妹妹真享受,在舅舅扁担的咿呀声中,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并不时地露出脑袋好奇地窥视着周边的风景。大表哥挎着连接独轮车把手的背带,伴随喝呀喝呀有节律的音乐声缓慢前行。途经“中河司”村,要跨越一条大沙河,河道有100余米浅滩,近50米宽的水流,水质清澈,可以瞧见鱼儿在浅底欢快滴追逐、嬉戏。过河要走一块接一块板材搭建的独木桥。舅舅挑担子、大表哥推车,谨慎小心且步态沉稳地通过,跟在后面的姐姐牵着我的手,也颤巍巍地走过独木桥。据说每逢雨季,大别山倾泻南下的急流,顺势乘舟可直达汹涌澎湃的长江。</p><p class="ql-block"> 到了喻家湾,我们预备在舅舅家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再启程赶回板仓湾。可是我们太留恋舅舅家了,尤令我心存感恩的是,舅妈总是做好吃的款待我们。舅舅家有两个表妹,还有二表哥,带我们去山岗、田间、池塘边到处游戏玩耍。我们每天吃的都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尽管米饭里有些谷壳要挑出吐掉,但比我们在城里吃的红米(糙米)饭香多啦!奇怪的是表哥表妹不吃米饭,吃红薯。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吃米饭呀,俩表妹不吱声,二表哥回答:我们喜欢吃红薯。</p><p class="ql-block"> 舅舅家老屋是姥爷留下的,门前有一亩地的稻谷晒场,进大门门槛一米处,有一个3米见方的天井,光线可抵达堂屋的各个角落,每个卧室窗棂只有一个土砖大小。虽然昏暗,但是我和弟弟躺在雕花木制构架卧榻里,睡得很安神。</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傍晚,家里传出吵闹声,我没在意,依然呼呼大睡。可是第二天,姐姐执意要带我们走,盖因一天时间,我们已经呆了四天啦。舅妈送我们出门,眼里含泪,一把一把熟花生,塞进我们姊妹四个的兜兜里,一直送到山冈的下坡路上,并远远望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姐姐熟悉乡道,我们回到老家板仓湾,见到盼孙归来的奶奶和几乎失明95岁高龄的太奶奶。等大年三十父母赶回老家与我们团聚时,这才知道舅舅家后来两天的米粮都是向同湾的乡亲借的,还向供销社去赊米面,遭到拒绝。</p><p class="ql-block"> 往事依稀如烟,岁月唏嘘叹息。这是我童年时期最难忘的一趟回乡旅程。也是永久封存在记忆里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