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小环线之劝头

城中闲客

<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横河镇劝头村</p><p class="ql-block"> 路 线:劝头-庙窊泉-老辿腰-稔地圪坨-东劝头一一劝头</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3年1月6日</p> <p class="ql-block">  一场疫情从2022年11月29日始,小城学生放假转线上教学,各行各业如临大敌。再转至全面放开,各行各业逐渐恢复业务。至今一月有余。</p><p class="ql-block"> 各位小城居民从天天的核酸检测中逐步过渡到不再检测。各行各业,无论城市和乡村,几乎所有人,全经历了一场浑身疼痛难受,头疼低烧,恶心头晕,走路无力,伴随居家休养到逐渐恢复。各家似乎都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月了没出去活动。据说走的人不少。连网上的许多微信群都静默了。许多专家,特别是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甚至于……都走了。有人说是基础病的多,也有三十几的走的,当然更多的建议阳后要注意休息。注意保暖,甚至有人说这是米国的阴谋,总之沸沸扬扬,一段又一段的网络与现实的交织推动着时光的转轮碾压过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冲进了2023年的一月份。</p> <p class="ql-block">  驴友江山购得小飞机一架,想大炼一番。于是江山,毛豆,高山和我,一行四人,打算出去转一圈。几人原想也都大病初愈,不敢走太长的路。于是几人驱车来到横河红砂岭,一是呼吸新鲜空气,一是江山练习飞机,再有就是休闲走几步。</p> <p class="ql-block">  一路直达劝头。我们一路上在河北匠礼村发现村边有出殡的,至横河外郎庄外也有一家出殡的。看来传言不虚,确实走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  到达劝头飞机处,江山练了一下飞机。我们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人。今天的空气非常清新,能见度很好,居然能看见鸡头山的细节。天也那么蓝,微微有点风,阳光正好,据说能达到13度。应该算三九里的好天了。</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阳光很特别,树的影子都特长,几乎认为树随山势倒,后来才发现那是树影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  光照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山间树上有许多光影。</p> <p class="ql-block">  背阴处的白雪衬着红山特好看。几乎看不到冰。路况很好。</p> <p class="ql-block">  站在庙窊泉的庄边的红砂岭上,别有一番风味。干脆躺在红砂上,吹着微微的风,晒会儿太阳,一身舒爽。</p> <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路,望向红砂岭驿站,山沟里一小段,一小股,一小挫的光阴,特别有意思,仿佛有种去了杨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阳光洒在山间树木的头上,山脊梁稍上,在山阴处到处描绘。调皮地到处乱窜。似乎在山中嬉戏。</p> <p class="ql-block">  躺舒服了,望向庙窊泉,江山也练了几把大师模式,似乎进入了状态。我问了下高山,十一点多了,该考虑午饭了。</p> <p class="ql-block">  在庙窊泉的村边,我看见一对老夫妻正在收拾地塄,你一锹,我一撅头,添几把土,再转动几下石头。似乎在平整,似乎在找乐子,又似乎在生活。在这冬日的寂静的小山庄里,在这疫情疯狂的当下,在这冬日的暖阳中,就这样普普通通的过自家的日子,整一整村子里能种的小块地,想一想来年的小希望。</p> <p class="ql-block">  我把这照片发在朋友圈。圈内张小亮同志有感慨的留言:不论疫情风雨,还是庄外寒冬,都无惧,因为有你相伴的日子,每一天每一件都是快乐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我问了老乡可以做饭吗?老乡说可以呀。于是同老乡老两囗回家,庄上主路路沿府的人家。路过村上路边的土蜂窝,被小土蜂狠狠地扎了一下,赶快把帽子推到头上。老乡说,天暖和了,蜜蜂扎人。到他家可以抹点生蒜治一下。</p> <p class="ql-block">  到老乡家,我才发现,原来就来过他家。上一次是有范丽萍,和我们几个,那是一个有小雨的天,我们就在老人家的院落里避雨吃饭,上一次江山和人家还认了远亲。</p><p class="ql-block"> 那一次,听着淋淋的微雨,和院落中的屋沿下滴落的雨滴,吃着老人家做得三合面干面,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当我坐在老人家让过来的凳子时,太阳正暖暖的在我身上,院里暖和极了,我不得不敞开了身上羽绒服的拉链,老人说冬日里,住在这一点也不冷。</p><p class="ql-block"> 望着老俩口,橱房外烟道中冒出的点点炊烟,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暖阳,慵懒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老俩口拉起了家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庄上除了你们没人了吧?怎么没有路后边还有一对老俩口,其余都去城里了。</p><p class="ql-block"> 你们怎么不去城里住俩天?不想去!住不惯。一是暖气屋太热,二是看不着地心慌。孩子也招去住了,就是住不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热气腾腾的酸菜饸饹端上来时,老人还细心问我们几个,要不要加点辣椒,自己做的。原来老俩口是信佛的,不吃葱蒜,担心我们吃不惯。</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的酸菜真酸,真下饭。面也比较劲道,好吃的很。一口气吃了两碗半。高山笑问吃得不少,我笑笑——我喜欢出门时到处吃酸菜,一是下饭,二是各家的酸菜看似做法相同,但经过不同的手艺制做,各有各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正吃饭时,老俩口的儿子打电话说要带孩子回来住几天,老俩口立马交待,不需要任何东西,什么也不要买。——但是为了孙子能耍住,少带些肉,虽然家里啥都有。</p> <p class="ql-block">  消磨了半个多少时,我们一行四人,往劝头走。路上背阴处一点冰融了。在劝头村口,江山说我们可以顺路往山上走,那上边有一个小庄,叫老辿腰。</p><p class="ql-block"> 于是一行四人往山上走。路边有个标牌一生一世打卡地往上一百五十米。</p> <p class="ql-block">  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到了老辿腰。这里只有一座院落。坐在院落外的台阶上。我们几个小憩了一会儿。高山说这院子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门前有几扇地,打理得不错。红砂石的石块垒就的墙。可惜没人,估计去城里过冬了。</p><p class="ql-block"> 院前一个七分左右大小的羊圈,红砂石垒起了一米五六的围墙,很是齐整。门外有碾盘和磨盘,好像还有石槽用来喂牲口。</p><p class="ql-block"> 江山说上次他一个人来时好像有一条狂吠的大狗。可惜这次我们没看到。顺着山路向左走,路边的蜂箱里时不时飞出几张土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几张是我们走了大约二三里三路返回拍到的。</p> <p class="ql-block">  转过几个湾,走了二三里转到一个山头。一路上红砂依旧,环绕山走下去,走上来。小路很不错,看似经常有人走。来到一处开阔的山脊上,大片大片的红砂,吹风,躺下晒太阳,呼吸。高山和江山一块儿练飞机,毛豆忙着记录,一片平平的黄草地,正好可以看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似乎可以看到山脚一条路蜿蜒曲折伸过山那边,那是去劝头的车路;山腰一条两三米的乡路延伸至山中的某个小山庄;对面的一条盘曲上山的山路据说可以去到小沟背;山脊左边一条我们来时的小路,山脊右边一条我们将走下去的不足一米的山路延伸而去。</p> <p class="ql-block">  休息一番,重新起身,顺着小路而下,一个小山庄映入眼帘。山庄不大,但猜想人多时应该住的不止百人,有几座院落。吸引眼球的是这一座看似新处理的屋顶,整齐得很。</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中转转,映入眼帘的是村道中的碾盘,上面似乎刻着字。</p> <p class="ql-block">  看一院门开着,走了进去,院中堂房门开着,无人说话。走近看着一个大约近二十的小伙在房中坐着,看到我们进来,才不得不应对我们。</p><p class="ql-block"> 通过了解我们才知道这个庄叫稔地圪坨。江山说地图不准。小伙子不太愿意和我们答话,推荐我们到东边的小屋寻找老人家,迅速走出院去。</p> <p class="ql-block">  堂房前的台阶上摆放一些东西。吸引我的是一座小拐磨,它是红石雕刻而成,有些年份了。另一是放在簸箕里的玉米,特别原始,估计是中国原种。</p> <p class="ql-block">  东边的小房在大院东房和堂房的拐角,门外一个大大的福到了。走边门,2米见方的小屋是个橱房,感兴趣的是炉边放着的两个编织的草缥,不正不斜的放着。没人。</p><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进,一位老妇人坐在床前,一个老头躺在被窝里取暖,似乎身体不太好。通过交谈我们知道:这个村现在有七八口人在庄,刚才出去的年轻人是老人在晋城的外孙或孙子。</p> <p class="ql-block">  老妇人起身把我们送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下一院也开着门,正是我们在村边看着刚处理过房顶的那家。</p> <p class="ql-block">  男主人说这房顶才蓬起一个多月,花了一万多,这样房子还可以多住几年。一对大约六十多岁的夫妇俩。</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发有煤球的,煤球上放着一个小椅子,和两双鞋在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下就又是一家,一条狗在大叫,我们没进去。路边一个拄棍的老人,随我们往下走,他说他是前庄的,这儿是后庄。</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下走大约五百米不到,我们就走到前庄,也就是能返回劝头的大路上。这个地方我来过,当时和清泉一块儿在路后边见过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后来听说老人前两年走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只所以能记住是路后边这一排据说当年是几个庄的大队部的房。很齐整。</p> <p class="ql-block">  老人说那名九十多岁的老人当年就住在这大院内。一名妇女正洗好了衣服往绳子上搭。我们几个顺大路返回劝头,问了一下老人,这儿距劝头有多远,老人说大家走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  走了大约一里多,转过一个山坳,发现路边一个小庄,一名老人在路边闲忙,看我们来了,停下活计陪我们聊天。</p> <p class="ql-block">  老人六十九岁,非常风趣幽默。这个地就是东劝头。</p> <p class="ql-block">  谁认识这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这一堆的木头是栎树,估计只能烧火了,还能干啥?</p> <p class="ql-block">  东劝头路前边应该有两个回合院,有一院房顶处理的还行。</p> <p class="ql-block">  话别老人我们继续赶向劝头,路边的石头层不错,记录一下。高山说这里原来的旧路应该在山上的。</p> <p class="ql-block">  这处路边的雪和红山映衬</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树根,很有特点。很快,二十几分钟,我们返回劝头,在劝头村我们看到路边打成捆的干净的麦杆,似乎从运方拉回来喂牛的。</p> <p class="ql-block">  此次回来毛豆感言:周末时光,能够同行的人,比风景更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同行的人,本身就是风景#横河稔地圪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