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故事(黄河的波涛)》三年困难时期 “饿梦”中的温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到 1961 年,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被党史工作者和某些否定派总结为天灾人祸。甚至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p><p class="ql-block">其实,那些往毛主席脸上打叉的人,不是泄私愤也是不长眼睛。</p><p class="ql-block">有人抓住毛泽东不是错误的错误,也有人抓住毛泽东和那个时代都容易犯的错误,尽情地扩大,无限地上纲。闭眼不看成就,瞪眼专挑失误。</p><p class="ql-block">不用说,创建了红军,保存了红军,扩大巩固发展了根据地,建立了新中国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就是建国后,因为有了毛泽东,在美帝国主义、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周边十几个敌对国的层层包围封锁中,中国人不只站立起来,而且还迈动步伐,大踏步地前进!</p><p class="ql-block">1959 年--1961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三年困难时期”。</p><p class="ql-block">1959年,我们才建国十年,那是在一座废墟上建立的国家。那是在一个连盛水的桶都得靠进口的国家,洋铁桶、洋油、洋火(火柴),什么都是洋的。到建国十年、十五年,我们走了别国 100年的路程,汽车、轮船、火车、机床、飞机、军舰、万吨水压机都是毛泽东时代搞的,就是文革时,我们的卫星照样上天,两弹照样爆炸,导弹、洲际导弹都是那个时代搞出来的。搞了多少大型水利工程,修了几十倍于旧社会的铁路,建了多少大型电站,开了多少大型矿山,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p><p class="ql-block">至于说三年困难时期,挨饿的问题。试想,那时我们一手抓国防,一手抓重工业,没有强大的国防,我们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这连小孩子都懂,没有重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我们还停在洋油、洋火的时代吗?工业之母不发展,能有“儿子”吗?</p><p class="ql-block">再说,我们那时,缺粮,一个是天灾,一个说是人祸,那不是毛主席党中央的错误,那是那个时代的问题。那时,美国卖给我们粮食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卖给我们粮食吗?我们现在进口的粮食占多少,老百姓知道吗?所以,三年困难时期,是时代的问题,不是共产党出了问题,否定毛主席、否定党中央的人,恐怕是别有用心的。</p><p class="ql-block">1959 年4月24日--1962年9月,黄静波调陕西任副省长,分管政府财贸工作,与家乡百姓共度时艰。</p><p class="ql-block">在 1958 年,黄静波还担任粮食部副部长时就了解到,有些地方因为缺粮食造成饥荒,出现群众请愿的现象,所以到达陕西后,他对粮食问题特别关注。</p><p class="ql-block">和以往一样,黄静波又是从民生调查入手的。</p><p class="ql-block">1959年8月,黄静波赴韩城、大荔县对粮棉生产、节约粮食、储备干菜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两县在抗旱、增产节约中好的作法和生动事例:大荔县粮食分配,全面实行以人定量,分配到户,节约归己的制度。伯土公社五里铺队 37 户,有计划吃粮的占 40%,羌白公社提出每人节约粮食 10斤,有不少每月吃粮 24-25斤。韩城县开展种菜运动,提倡每户储干菜100斤。</p><p class="ql-block">此后的两个月里,黄静波又到陇县调查了夏收、市场供应、增产节约情况,宝鸡的秋田管理、秋收工作。当时的秋田管理和增产节约和现在的内容不尽相同,是一种相当繁杂、耗时耗力的工作。在黄静波《关于陇县调查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秋田管理:……经过月余奋战……组织收秋小组 2004个,参加12481人,搭卷棚 6852 个,田间轧草人 15800 个,打死害鸟害虫 9049 双,同时组织了防雹小组 267 个,制造火药 2.2万余斤,架土炮 2239 门,积极展开了与冰雹的斗争,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虽然7万多亩秋田遭受冰雹伤害,部分秋田受短期干早威胁,但是秋田仍获大丰收。据测平均亩产可达170斤。</p><p class="ql-block">增产节约:全县已种秋菜 21385亩,平均每人一分多,晒干菜 97.6万斤,吃粮合菜和吃黑面已成为节约风尚,每人每月可省口粮 2斤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节约粮食 52 万多斤。</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日子里,黄静波感到仿佛又回到了三四十年代,那种干群互助的鱼水之情。孙雪花,陕西大荔县苏村公社宋家大队社员,省妇女先进工作者,节约粮食模范。“文革”中,对来调查黄静波的人说:</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他那个省长,跟别人不一样,没见过像他那样平易可亲的省长。我到他家里去串过门,从来没嫌我们受苦人脏,把我们当成亲人招待。我有一回去还碰见他自己补鞋子。那几年没粮吃,大家都饿得慌,好多人浮肿,不能干活,有些学校因为饥饿都停了课。要渡难关,一是要增产,二是靠节约,黄静波副省长抓节粮可用了不少心思。那时还是大食堂,黄副省长在我们队宣传节约的意义,推广“增量法”的做饭技术,帮助生产队合理安排生产和社员生活,硬渡过了最困难的年头。他自己也是按定量吃饭,跟我们乡下人没两样。</p><p class="ql-block">“粮食增量法”让每一个受益的老百姓都记忆犹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呢?其实早在陕甘宁边区任粮食局局长的时候,黄静波就对煮“软饭”技术有一定掌握,得知其对节约用米的作用;在国家粮食部工作时,黄静波进一步接触了有专家参与的改进粮食烹饪的方法,得到一些增加吸收率,节约粮食的经验,他希望能在陕西也得到同样的收效。</p><p class="ql-block">“增量法”的科学性有多大,黄静波心里没底。他对机关的同志讲,搞“增量法”是为了解决群众吃饱肚子,决不能损害人民的健康。</p><p class="ql-block">他在第二医学院、西北医学院、防疫站及工厂食堂先搞试点。每个单位挑选身体健康、且没有肠胃病的分成两组。一个组按传统的做饭方法,一个组吃新法做的饭,两个灶统一伙食标准,统一粮食品种(大米,玉米、小米、麦),统一计量,由就餐人员中推举出的人进行监督,十天为一期,中间做一次体验。再由医学院教授、防疫站、研究所专家作物化试验,从含糖量、蛋白质、热量、出饭率、吸收率,进行化验、分析、对比,分别做出专题报告。</p><p class="ql-block">黄静波到各实验单位进行座谈,向就餐人员了解饭的口感和耐饥程度。他的要求是在保证吃饱吃好的原则下厉行节约,在保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出饭率、出粉率、出米率。实验证明新法做饭在不破坏营养的情况下,其他指标都比传统做饭有提高,陕西省政府从水温、气温、粮种、工具、时间等方面总结出一套新法做饭的技术,称其为“粮食增量法”。</p><p class="ql-block">该法开始在全社会推广后,政府又制定“节约粮食归己,国家不减少供应,不统购,不调剂”的政策,鼓励节约粮食。</p><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从节约粮食入手,另一方面,在征购粮食上又不能过于苛刻。黄静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油购销工作和农村人民公社粮食安排问题的报告》和“以丰补歉”的方针,特别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因为在灾年粮食征购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疾苦,甚至生命安危。</p><p class="ql-block">每年征购粮食,省里征粮指标下达之前,他都亲自约见贫困地区的负责人,对他们讲上报的数字如果偏高,允许实事求是地更改;还要求粮食厅对各地上报的产量进行核实。</p><p class="ql-block">在农产品收购旺季时,他常彻夜不眠,两三点钟还在用电话同各县联系。实事求是,在某些时候是一个普通人做人的标准,而在某些时候,达到这个标准却要付出巨大代价。尽管如此,在这三年时间里,陕西省农产品收购计划完成较好,名列全国前几名。</p><p class="ql-block">按照“以丰补歉”的方针,科学调配粮食也是重要的救灾手段。那两年陕西只有关中地区粮食丰收,群众存粮较多,而陕北的榆林、陕南的安康是重灾区。</p><p class="ql-block">安康地委领导搞浮夸,硬是不如实报粮食情况,给救济粮也不要。黄静波向省里领导建议,从关中多征了三亿斤粮食,给榆林调了一些,支援北京一部分,支援甘肃灾区 6000 万斤,又从北运的粮食中留下 4000万斤存放在与安康紧邻的西乡县,以备安康急需。</p><p class="ql-block">黄静波的建议得到省长赵伯平的支持,省委张德生书记的批准。1960年春大旱,安康出现饿死人现象,因救援及时,灾情很快得到控制。三年困难时期,陕西是饿死人最少的省份之一。</p><p class="ql-block">1959 年 12 月7 同,陕西省提前超额完成农产品收购任务。8日,国务院在济南召开十省(市)财贸书记会议。黄静波汇报陕西省农产品收购工作情况,陕西省征购工作的做法、经验,得到国务院表扬。</p><p class="ql-block">在会上,黄静波带去的按增量法做出的馒头,给开会的同志吃,反映热烈,山西省副省长打电话给省里,要到陕西学习。</p><p class="ql-block">1960年1月,陕西省召开节约粮食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国务院同知各省(市)粮食厅、局长参加这次会议,这在陕西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议,陕西的财贸工作荣获国务院财贸办锦旗。</p><p class="ql-block">在会议上,陕西省委号召各级党政组织今后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p><p class="ql-block">一、大力推广节约粮食经验,实行“五办”,即办展览会、办节约食堂、办试验站、办培训班。</p><p class="ql-block">二、大闹技术革命,革新做饭和加工技术,同时还要掌握操作技术,了解粮食品种、使用灶具、气候变化、气温高低等。初步估算,仅革新做饭技术,一年就可以节约粮食 20亿斤左右,是不动一锄一犁的大丰收。</p><p class="ql-block">三、大力开辟新粮源和新油源。全省经初步匡算,仅包谷穗、包叶、包谷芯、亘荚、橡子、厥根、蒿根六种植物,若能全部利用提制淀粉,一年就可折合粮食10亿斤左右。</p><p class="ql-block">四、大力改革炊事用具,争取全省农村所有的公共食堂,及早地实现炊事用具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p><p class="ql-block">五、积极培训炊事、管理人员,继续采用办短期训练班的办法。</p><p class="ql-block">黄静波要求,从贫困地区征购的粮食要就地入库,以防不虞。1960年发生了春荒,由于就地开仓救急,赢得了时间,使事态没有扩大。</p><p class="ql-block">当时,不仅种植粮的农民吃粮困难,能吃到定量供粮的城市职工同样难以饱腹,饥饿死甚至威胁到生产重点单位。一一五厂是从天津迁到陕西的大型电机、电器辅件厂。困难时期,由于副食品奇缺,主食定量偏低,在职工中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浮肿病,波及的人数同日上升,无法控制,生产线连连减员。万般无奈下,厂党委副书记任仲儒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了这个情况。</p><p class="ql-block">接待他的是黄静波副省长,黄静波对工厂的生产十分重视,当即约了粮食厅、商业厅的领导来商量解决办法,那时的困难是全局性的,两位厅长一致表示难度大,省里物资有限,支配物资的权限中央有关部门有明文规定。</p><p class="ql-block">黄静波说:“仲儒他们工厂从天津迁到这里,人地两生,我们不管,工厂可就无路可走了。”最后决定给解决三吨糖、两吨黄豆去救急。就这样,浮肿病人喝上了豆浆、吃上了豆腐和糖馒头,浮肿病得到一定控制。工厂职工得知上级党和政府为工厂分忧,为职工解难,提高了出勤率,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工厂的生产和科研任务如期完成,有力地保证了建设的需要。黄静波又亲自到一一五厂进行了深入调查,之后向省委、省政府作了汇报,省委、省政府就关心职工生活问题发出了指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工作的重负和精神的长期紧张使黄静波再一次病倒了。</p><p class="ql-block">1961 年,黄静波患病离职休养治疗。这期间,除了完成省委领导的指示到基层、农村搞了些调查研究,还迷上了戏剧。陕北人向来就有以歌唱抵御艰难生活的传统。陕北人越是在困苦的时候越乐观。甚至在犯愁时高唱信天游,吼上几句秦腔。这次病重,黄静波自然想到了“以唱疗病”的方法。于是,他在养病期间,向尚小云、徐碧云、孙韵卿等京剧艺术家学习唱京戏、练武功。对一些剧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剧目加以修改。</p><p class="ql-block">唱唱戏散散心,在今天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在当时政治、思想氛围下,这却成为“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黄静波因此被称为“唱戏省长”。虽然他明知道当时是“逆潮流”而行,但是除了艺术,他已经找不到更好的恢复生命动力的方式了,即使后来在政治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也未曾后悔。</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进修传统文化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绝不是一件坏事。学唱京戏,使黄静波有了丰富的戏剧理论知识和戏剧艺术鉴赏能力,并在后来到青海工作期间,指导藏戏排练,把藏戏推向内地、香港,发挥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看来黄静波不是做副省长的料儿。他应该是一把手,因为地方封疆大吏必须党政财支工农商学兵样样精通,样样热爱,样样都抓,样样热爱才是称职的书记省长,副省长抓经济的爱文化爱艺术就不对了,其实,当老百姓也应该热爱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黄静波何错之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