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庵

野水孤舟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鼓楼的西北脚下,东轿杆胡同南口的西侧,鼓楼西大街的1号和3号,历史上其实曾是一座院落,有一座小庙坐落于此,叫做“福德庵”,当地民间也称为“双土地庙”。此庙的建立年代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民国时期该庵的住持声称,庵内有一口康熙十一年(1672)的铁磬,故此庵应始建于康熙年间。在清《雍正庙册》中,确实有福德庵的记载,称其为尼僧庙,时有殿宇六间,禅房十间,住持法号万举。雍正朝距康熙年代未远,所以福德庵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说法应该比较靠谱。至《乾隆庙册》登记时,福德庵仍为尼僧修行之地,住持名为广慧。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福德庵为一标准的小四合院,有山门(或前殿)三间、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庵外有东南向小房二间,疑似也是庵内房产。</p> <p class="ql-block">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福德庵</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年至四年(1822-1824)间,福德庵似曾大举重修并增添法物。道光二十八年(1848)住持显立再次募化四方,重修了后殿观音殿。 </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福德庵再次重修。次年,尼僧世本将住持一职传给了师侄界元。界元,又号隆平,俗家姓边,原籍昌平,而昌平县沙河南黄土店观音庵也是此庵的下院。 </p><p class="ql-block">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的寺庙登记,本庵属募建,东面十丈零三尺,西面六丈八尺,南面六丈七尺,北面五丈四尺七寸,房屋十三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为修行弘法之用。庵内法物有泥像二十一尊,木像十六尊,铁钟一口,罄三口,炉三个,鼎一座,鼓一面,观音经、北斗诞生经各一部,小柏树三棵。</p> <p class="ql-block">福德庵山门(摄于1931年)</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当时的北平研究院对福德庵做了调查。留下的调查记录比较详细,现抄录如下: </p><p class="ql-block">“福德庵,鼓楼西大街门牌一号。一名双土地庙。山门南向,石额‘古刹灵威福德庵’。山门前殿三间,为土地殿,内供土地二尊,坐高四尺,泥塑。右像一,传说原系肉胎,真衣真靴。左亦原系一尊肉胎。(民间另有一说,原本仅有左边泥像一尊,后其肉胎从泥像中脱出,坐于右侧,穿真衣真靴。笔者注)方铁香炉,‘道光二年二月初二日’,马童各二,泥塑,高尺余。左右配像六,立高五尺,泥塑。小木额‘吉祥如意。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立’。木额‘孚佑下民。道光四年孟夏毂旦,渠阳弟子寿葆沐手敬书’。木联‘一方清泰蒙神佑;四序康宁托圣秩。道光壬午年重阳月’。铁磬一,‘康熙十一年夏季造’。后阁一间,韦陀一尊,泥塑,高二尺。</p> <h3>福德庵实测图</h3> <h3>双土地像</h3> <p class="ql-block"> 后殿三间,为观音殿,木额‘福海慈航。道光戊申年菊月敬书。住持僧显立募化重修’。内供释迦佛一尊,泥塑金身,坐高五尺。阿难、迦叶二像,立高二尺,泥塑。左送子观音一尊,坐高五尺。童像二,立高二尺。右地藏王菩萨一尊,连座高五尺。童像二,立高二尺。上像均泥塑。磁炉一。木鱼一。鼓一。铁磬一,‘雍正二年岁次甲辰三月上朔吉旦’。娘娘木像三尊,坐高尺余。痘哥哥、痘姐姐小泥像二,高不足尺。魔王一尊,泥塑,高二尺。寿星一尊,木质金身,高一尺。又小泥、木佛九尊。前悬铁钟一,‘康熙三十七年孟秋吉日造’。</p> <h3>福德庵观音殿</h3> <h3>福德庵内泥像</h3> <p class="ql-block"> 东配房三间,中间木额‘福德正神’,内供土地夫妇泥塑像,坐高五尺。西配房三间,住宅。长方铁炉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五寸,‘道光三年吉月吉日立’。圆铁炉一,‘道光三年吉月吉日立’。小铁鼎一,高三尺,‘道光元年二月初二日’。</p> <p class="ql-block"> 山门内山石上有一小龛,内供小泥佛一尊。院内小柏树三株,椿树一株。 住持僧隆正,(此处隆正应与1925年所记隆平为同一人,即住持界元。笔者注。)在京北沙河南有庙,地名黄土。” </p><p class="ql-block">据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本庵建于康熙年,道光年募化重修,属私建。不动产土地一亩余,殿房暨群房十三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为修补房暨生活费用,有余费办理慈善公益事业。庵内法物有佛像五尊,神像二十九尊,铁炉一个,铁鼎一个,铁香池一个,铁钟一个,锡蜡扦一对,海灯一个,大小磁香炉十六个,铁磬一个,木鱼一个,鼓一面。 </p><p class="ql-block">1943年,住持界元再次募得善款,重修庵内残破殿房。</p><p class="ql-block">1945年警察局调查时,肉胎土地、释迦佛、地藏王、送子观音、天仙等三位娘娘和天台山之魔王神像仍在庵中。 </p><p class="ql-block">在1928年和1936年两次登记时,福德庵均声称,“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但是当时此庵能够维持“修补房暨生活费用,有余费办理慈善公益事业,”说明福德庵有一定的经济来源。那么在上世纪30-40年代,庵内只有一两位尼姑的情况下,能否仅靠香火钱度日,颇令人怀疑,遑论办理慈善公益事业了。福德庵很有可能也像大多数寺庙一样,采取了出租部分殿房的做法来维持此庵的生存。 </p><p class="ql-block">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时,福德庵未列其中。 </p><p class="ql-block">1952年佛教协会登记时,界元之徒皓山已继任住持,她和其师一样,同为昌平人。据庵内老住户介绍,40年代,庵内就只剩一位尼姑,可能界元时已圆寂。 </p><p class="ql-block">2006年调查时,十三间殿房尚存较完整,为居民住家院落。</p> <h3>2017年的福德庵后殿</h3> <p class="ql-block"> 2017年笔者实地采访时,福德庵被分割成了两个院落,山门南边建起一道围墙,将山门前的一块土地围住,围墙的东侧开一个小门,山门北墙封闭,改做住房,这样山门前殿自成一院,是为鼓楼西大街3号。紧靠前殿东山墙东侧的那座庵门依然如旧,直通后殿,是为鼓楼西大街1号。这样的布局不知源于何因,估计是尼姑与世俗民众同住一院,多有不便吧(笔者妄猜)。从1931年拍摄的福德庵山门照片看,两个院落的布局早在那时已经存在了。庵内房屋尚存较完整,佛像神像、法器佛经均已无存。两座小院现在均为民居。院内后来搭建了不少棚户,显得凌乱拥挤。据当地居民说,政府有计划在3年内修复福德庵。</p> <h3>重修后的福德庵外景</h3> <p class="ql-block"> 2020年再次采访时,福德庵果然已修葺一新。唯后来修建的院墙和开辟的小门依旧。院门紧闭,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院内仍有施工,打磨砖石。此庵今后作何用途不得而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 </p><p class="ql-block">(法国)吕敏: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 </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寺庙历史资料 </p><p class="ql-block">乾隆京师全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