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甫草堂

胜行奔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后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草堂旧址完整保留着清嘉庆(公元1811年)重建时的格局,旧址内照壁、正门、大解、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每重颇具诗意的建筑都悬挂着大量历代名人题写的匾联以及诗文碑刻,安放着著名雕塑家创作的杜甫塑像。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工部祠后有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故居”,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旧址陈列馆内廊、榭、轩、亭与楠木、竹丛、溪水、荷池交相辉映。置身其间,既能领略杜甫笔下草堂的幽美环境,又可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槛”在杜甫的草堂生活中,是一处充满情趣的去处。诗人常在那里或凭栏远跳,或坐而垂钓。今水槛为清代所建,保留了杜诗所描绘的清溪碧水、翠竹绿荫的环境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寓居草堂的日子,杜甫所写诗歌,满含自然、亲情和友爱。或许是生活的安定,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诗作少了,不过在他的心中,从不曾忘记严峻的时局和苦难的人民,以致当他为秋风吹破草堂而悲哀时,禁不住想起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祈求上苍:如果赐予他们温暖与安宁,自己愿意奉献出草堂,甚至生命!这就是杜诗的精神,草堂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感染下,后世的人们满怀感激和崇敬之情,代复一代地维护和重建着草堂,并使其规模逐渐扩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杜甫离去后,草堂很快凋敝破败。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杜甫草堂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对外开放。现今的草堂已经由杜甫初建时“茅初一亩”发展为占地面积达800亩,杜甫纪念祠堂和故居风貌相融合、清代古建筑与巴蜀古典园林相辉映的著名文化胜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览途中,听到一位年轻的女游客感慨草堂之大,风景之美,说:杜甫家这么大,怎么不建成别墅,而只是茅屋呢?我本想给他解说一番,最后一想,那绝对是对牛弹琴,也就只是瞄了她一眼,走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诗人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泉源。杜甫的诗歌不仅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貌,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辉煌无比的成就,堪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顶峰。因而被尊为“诗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屈原、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三颗巨星,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这三位伟大的诗人中,后世以学杜诗者最多,中唐以后的诗人无不受他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杜甫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日益彰显,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