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畅想

竹林听雨(别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荏苒,四十年前过年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年前的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们大同矿务局也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拆掉思想的樊篱,为尘封的矿山打开封闭的大门,迎来八面春风。矿务局的领导想尽千方百计,把我们生产的优质大同煤运到南方以物易物,为常年辛勤在地层深处奉献的矿工们兑换回各种平价紧缺食品,改善矿工们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的春节前夕,隔三差五单位就通知,分米、面、油,肉、蛋、禽类食品,那时的市场物资还是有许多紧缺。春节前几天,看着院子里存放的熟的冷香肉,冷冻的猪肉,一只鸡,屋内墙角架子上垛着的两袋白面,一袋100斤大米,我们矿工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想着老婆孩子顿顿能吃上喷香的米饭,雪白的馒头,感觉像是在做梦,梦中都能笑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是临时户,过去一家四口人就靠我百分之六十的细粮维持,(54斤粮x0.6=32斤白面)爱人节约调剂着给我上班时吃点细粮,因为我是井下工作,吃粗粮下井干活胃容易返酸。两个孩子都舍不得给吃。那个年代,每逢上班快走时吃饭,孩子们眼馋地看我吃馍的眼神,想给孩子们掰一口,让爱人拦住说:“爸爸上班辛苦,我孩别吃。”一辈子忘不掉,那心如刀绞的感觉。现在终于家家户户顿顿都能吃上白面大米,全托党的好领导、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的腊月,尽管上班累的精疲力竭,但是下班后稍事休息,我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制作了一个饸饹床子,单位的林师傅用白铁皮冲眼做了个底子,钉上去马上就派上了用场,一山头几十家邻居们压粉条都借用我们的饸饹床子。腊月二十三过后,爱人开始在家里和邻居矿嫂们互帮互助压粉条、炸麻花、烧肉、炸丸子,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油炸的香味,肉香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收入也在提高,腰包鼓了,人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坡小道来往穿梭于山下的市场,一趟又一趟大包小包的往回采购年货,精神头十足。现在回味,感觉那年是此生过的最幸福最有希望的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是央视举办的第一届春晚,虽然整整四十年了,用历历在目形容,一点都不过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家的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就是那年买的,第一次看春晚,第一次见那么漂亮的明星,第一次听那么好听的歌曲,第一次被精彩的节目深深地吸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一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完全被电视节目左右着,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评头论足,时而在插播广告时去院子里放几个二踢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朱明瑛的《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原来她要回娘家,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歌儿原来可以唱得这么好听喜庆,和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何其相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夸张、逼真、太逗乐了,以至于成为永不忘怀的经典。83年的春晚成了抹不去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就是这么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加上别出心裁的节目,凝聚成了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为那年的春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让人难以遗忘的是那年连明昼夜经久不息的爆竹声,从除夕的凌晨开始,鞭炮声此起彼伏,没有间断过,到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形成了高潮,一直到初一的上午才慢慢回落。由于我们居住在半山腰中,山下人们鸣放的二踢脚像春雷在头顶炸响,空气中充满着火药的味道,年的味道,春天的畅想。人们用燃放烟花爆竹,尽情释放祈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城市为环保防空气污染早已禁止燃放鞭炮。又是一年春来早,经过三年大疫的考验,这几天,网上铺天盖地的呼吁放开鞭炮禁放的呼声不绝于耳。大疫三年民生艰难,好不容易告别了封控。年关近思乡切,常年在外甚至几年都没回家乡的人们期盼与家人团聚,围炉而坐,烟火可亲!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向来都有倾听民声、尊重民意的胸怀,面对群众恢复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多地调整政策,放开了口子。可时至今日,我们所在的城市禁放令也没有松,没有顺合民意的呼声有点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恢复过年的鞭炮声,尤其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释放才能迎接一个更好的新年。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为人们带来驱瘟避邪的心理慰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抵抗病毒肆虐的信心和决心,新春的爆竹,点燃的是希望,绽放的是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