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10世纪卢森堡大公国起源于一处河谷悬崖上的古堡,由一座堡垒而兴起的袖珍小国,国家与首都的称谓一致。《大公》是中世纪欧洲封建君主的一种称号,地位仅次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王国的国王,而高于亲王公爵等。1890年卢森堡与荷兰联合王国终结了共主邦联的关系,阿道夫(1817-1905年)大公成为卢森堡自治大公国的首任国家元首。卢森堡国家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国土面积仅有2,586 平方公里,人口约61万,人均GDP高达14万美元之多,历年高居世界榜首。卢森堡传统的主体民族是卢森堡族,但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十字路口小国”,德语及法语是官方语言,卢森堡语作为口语而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卢森堡地处德法两大强权之间,扼守阿登高地等战略要道,被称作“北方的直布罗陀”。小国自古以来便是兵戎相见的战场,历代君主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城堡要塞,被比喻为“千堡之国”。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此都留有鏖战的印迹,1944年12月纳粹德国希特勒孤注一掷发起了名为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的奇袭反攻,又称阿登战役,美军在此伤亡89,500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西线战场最后的一场惨烈血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卢森堡住了两宿,ibis酒店就在新区的火车站附近,卢森堡一日交通票包括国家全境的火车与汽车,往北去了克萊沃及菲安登两个景色秀丽的小镇,镇上各有一座古堡依河而建,气势恢弘壮阔。酒店前的自由大道通往阿道夫桥,步行到老城中心不到二十分钟,两日走遍上城下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佩特罗斯与阿尔泽特两河交汇的高地及河谷是卢森堡的历史老城,阿道夫桥建于上个世纪初,大跨度的石拱平桥连接了新旧两个城区。白色的电动轻轨穿行而过,巨大的拱门与桥梁间有条长达84米的桥中桥,造型独特的阿道夫桥是卢森堡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宪法广场紧邻佩特罗斯河谷,耸立着胜利女神镀金雕像,飘扬着卢森堡红白兰三色国旗,青翠的草坪四边搭配了红白相间的花卉和绿色常青灌木,修剪培育的犹如两幅色彩鲜艳的地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宪法广场往左侧俯瞰,佩特罗斯河谷一片郁郁葱葱,谷深林密不见水流,一处天然的峡谷公园。卢森堡高架桥长290米高45米,有24个高挑的拱门,比阿道夫桥早建了约半个世纪,因此被叫作老桥。远处的天际线是片蓝色的玻璃大屏幕现代化建筑群,是著名的钢铁跨国企业ArcelorMittal公司的总部,钢铁煤炭曾是卢森堡的传统支柱产业,现今已被金融投资信托所取代,但ArcelorMittal的独特高端钢材 Histar 仍是当今众多擎天大厦的骨架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圣母主教座堂是卢森堡仅有的一座主教座堂,早期是座始建于1613年的耶稣会教堂,哥特式晚期风格融入了大量文艺复兴式元素。上一次扩建是在1935至1938年间,内外古朴简约,该教堂也是卢森堡大公及家族的墓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威廉二世广场是老城的中心广场,树立着一座国王骑马的铜雕,威廉二世(1792年—1849年)是荷兰联合王国的国王兼任卢森堡大公,鲜花异草摆满四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是卢森堡市政厅,新古典主义风格,完工启用于1838年,百年之后门前添加了两头青铜狮雕,低调的市政厅立马巍然大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于16世纪的大公宫(Palais grand-ducal)是国家元首卢森堡大公的官邸及执政场所,三层黄色砂石的宫殿附有精致的浮雕装饰,黛色屋顶有众多细锥尖塔,镂空雕花大门附有王冠狮子国徽,是老城区一座最豪华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圣马歇尔教堂位于昔日的鱼市广场,洛克克风格建筑群中高耸着两个童话幻境般的窈窕塔楼,成就了老城景致中的一大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鱼市广场下坡来到西班牙门Spanish Gate,建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1632年,此处是卢森堡老城整体防御工事一道关隘,曾有上下两道城门。坡上的西班牙门有幸保留下来,面目斑驳不堪,坡下的Grund Gate格兰德门早已拆毁。闻名的風景走廊(Chemin de la Corniche)被卢森堡文人赞誉为“欧洲最美的风景阳台”,西班牙门的下方有两处走廊的观景点,旖旎风光绝色美景,阳台并非浪得虚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風景走廊是一段由西班牙及法国人在17世纪兴建的古城墙的遗址,顺着蜿蜒的阿尔泽特河谷,从伯克要塞 Casemates du Bock 到佩特罗斯河口的 Rondellen街区。卢森堡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七月初凤和日丽,河谷郁郁苍苍。依稀可辨昔日的城墙依地势而建气势如虹,圣马歇尔教堂从峭壁城垣中突兀而出,红棕色的城堡桥(Pont du château)夹在砖石要塞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蓝天飘雲下的峡谷绿意苍茫,左侧是饱经炮火的伯克要塞,右侧是黄墙黑瓦的新明斯特教堂,中间一水清澈如镜,造物主赐予了小国卢森堡一处最美的人间仙境。新明斯特教堂和修道院是格兰德(Grund)河谷地区最显赫的地标,历经数次战火焚毁与重建,上一次的修复工程是在1994至2004年间,自1998年以来,它一直是欧洲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观景阳台往南看,一座座半圆形的炮台建在山崖上,蓝色白云下的ArcelorMittal公司大厦时尚靓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Grund 曲拱平桥是进入格兰德区的主要通道,游人拍照的一处热点,一群骑车郊游的中学生伫足观赏两岸风景。阿尔泽特河谷宽约百米,狭窄处六七十余米,其东部地势高起,名为拉姆高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拉姆高地 Rham-Plateau 早在中世纪就是卢森堡的外围防线,路易十四时期法国人驱逐了西班牙人,兴建了一道名为Ravelin 的城防工事,滑铁卢战役后普鲁士人趁机入驻卢森堡,对其军事要塞又进行了改造扩建,地图面板提供了简明的介绍。列强逐鹿欧洲,蕞尔小国沦为猎物,数座沧桑的古堡见证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炮火硝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条曲折的新明斯特小径通往阿尔泽特河畔,再沿着新明斯特教堂及修道院漫步,此段河谷被卢森堡旅游局推荐为浪漫消闲的首选之地,不光有天作之合的风景,路面平坦没有上下跌宕的坎坷,最是令人暇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伯克悬岩 Rocher du Bock 是老城东北端的一处山岬,与新明斯特教堂修道院隔河相望,伯克要塞藏身于凿空的悬岩峭壁之中而坚如磐石,是欧洲最具地缘战略意义的一处军事要塞。1867年大国博弈中通过了《伦敦条约》,列强们确立了卢森堡的中立国地位,普鲁士驻军从卢森堡撤出,连带将伯克要塞及其防御工事一并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今的圣约翰教堂翻建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初期,是献给处女玛利亚和施洗约翰的一座天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条名为 Stierchen 的石头拱桥建在圣约翰教堂的北面,游人经此可返回老城。伯克要塞就在上方,山崖上一个个黑黢黢的石窟是要塞的炮口,河谷的梯田栽植了一排排葡萄树秧,长的枝繁叶茂,顺着石铺小径攀爬登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城墙上有一座扁圆形的巨石纪念碑,刻有“ Rocher du Bock — 963”等字样,代表公元963年亚尔丁伯爵齐格菲一世在伯克悬岩上的古堡安家创业,堡垒虎踞龙盘统御了阿尔泽特河谷。此地当时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亚尔丁伯爵的后裔从11世纪开始便自称卢森堡伯爵,而其领地也就被称作卢森堡伯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伯克要塞地下入口处的墙壁上镶嵌着UNESCO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和英法德三种文字的简介:始建于公元963年的卢森堡市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老城区和防御工事与景观自然融合。卢森堡的老城区及军事要塞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遗评价如下:由于特殊的地理战略位置,卢森堡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1867年成为中立国前,一直都是欧洲最重要的防御要塞之一。卢森堡曾辗转落入欧洲各列强(神圣罗马帝国、勃艮第公爵、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和法国国王,最后是普鲁士人)的手中。气势宏伟的城防工事是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军事建筑的缩影,拆除后现今仅剩少部分残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卢森堡的整个防御体系共有三道护城墙,24座坚固的堡垒,地下通道長達23公里,深入地下岩层40米,从坚硬的岩石中开凿出来,工程浩大艰巨。炮台安置了各式加农钢炮,地下空间可容纳数千士兵和战马,有弹药库、兵房、厨房食堂、指挥所和医护所等,军事防御与后勤保障等一应俱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登上城堡视野豁然开朗,眼前一道高架石拱长桥,电动机车飞驰阿尔泽特河谷,在山岬上穿城而过,市区的东北部有欧盟委员会的众多常驻机构,因此被称为卢森堡的欧洲区。残垣断壁逶迤而下,将老城分为上下城区,黄楼黛瓦错落参差,千年古城也是一座山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735年奥地利人在伯克要塞的西南侧打造了一处双层拱门的砖红色砂石建筑,看似城堡但却起着桥的功能,名为城堡桥(Pont du château)。城堡桥已是老城的一大交通中枢,上层与鱼市广场相同,底层拱门的通道连接了三塔门和格兰德桥。城堡桥也是风景走廊上的一大揽胜取景的热点,堡内建有盘旋楼梯,上下便利游客云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塔门是卢森堡市的一大历史名迹。中间方形塔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00年间,是第二道城防工事的重要一环。14世纪又增加了两座圆形侧翼塔,不同时代叠加的产物,因此被称作三塔门。17世纪西班牙人在峭壁上又添加了一个玲珑小巧的塔楼,名为西班牙瞭望哨 Spanish Turret ,峡谷叠翠风光绝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座朱红色的钢桥于1966年横空出世,355米的大跨度虹桥高悬谷底近百米,该桥以阿道夫的孙女命名为夏洛特大公桥。 阿尔泽特和佩特罗斯河至今已有110座不同时代材质各异的桥梁,传承了一个理念,桥面平坦质朴无华。在《Rocher du Bock》伯克悬岩前一切都过于渺小,卢森堡人的骄傲,历尽劫难而百折不屈的民族象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