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背后不知道的密秘

宁波青山绿水户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匡衡还是很励志的。因他出身贫寒,家里太穷,只好在有钱的邻居家打工,赖此谋生。艰苦的环境使得匡衡从小就勤奋好学,他白天帮工,干农活;晚上休息时,才有一点闲暇时间刻苦读书。</p><p class="ql-block">那时,晚上照明用的是油灯。但灯油很贵,匡衡用不起,他看见邻居家经常灯火通明,就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晚上就借着这个洞透过来的灯光看书。</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年复一年,小匡衡竟通读了诸如《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成了后来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长大后做了这三件大事,毁了他小时所有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迫害陈汤</p><p class="ql-block">整个西汉王朝一直有个劲敌,那就是北边的匈奴,匈奴问题其实自从先秦时期就有,到了汉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刘邦就曾经栽在匈奴手中一次,所以后继的西汉皇帝一直都希望能够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陈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上西汉的历史舞台,此人作战勇猛,而且杀伐果断,喜欢自作主张。当初他和甘延寿一起北击匈奴,就是瞒着皇帝干的事情,自己下了一份矫诏书,调遣了边关的四万将士,虽然成功击败了匈奴,杀死了单于,为西汉接下来几十年的北方和平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但是回到朝堂之后,就被匡衡一顿批评,在匡衡的排挤下,陈汤很快被皇帝抓了起来,好在他确实立了天大的功劳,只是做事的方式不对,才免遭一死。此时的匡衡已经是代丞相,对待民族英雄如此薄情,说得严重点,他这是在迫害忠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以官谋私,包庇自己的罪犯儿子</p><p class="ql-block">匡衡的儿子仗着自己的父亲在外为非作歹,杀了人要吃官司。匡衡本想着利用自己的职权,把自己的儿子捞出来,但是计划还没有实施,自己的儿子在狱中捅了个更大的篓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竟然伙同一群乌合之众劫狱,导致事情彻底闹大,从此匡衡也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不久后被贬为庶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以权谋私</p><p class="ql-block">匡衡因为精通诗经,深得汉元帝的宠信,一路从郎中升为丞相,一时间位极人臣,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乐安侯,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但是皇帝给他的只是三十一万亩田地,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权利,多划了四万亩田地到自己的名下。后来在他弹劾石显时,也被其他官员举报,说他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最后证据确凿,被汉成帝罢了官,不久后便病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后来的匡衡是对不起大家对他的期望,做过些许好事,但是坏事做得也不少。历史教材上记载的往往是需要传播正能量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同学们积极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伦(61年/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汉和帝继位,蔡伦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宦官为了权利或财富,他们必须寻求达官显贵的帮助,皇帝们又太小,所以他们只能寻求当时把持朝政的外戚们的帮助。蔡伦为了权利,就投靠了汉章帝的皇后窦皇后。窦皇后也需要通过蔡伦了解后宫的情况,因此蔡伦成为窦皇后的心腹。由于窦皇后不能生育,所以汉章帝就立了当时宋贵人的儿子刘庆为太子。窦皇后出于嫉妒,四处造宋贵人的谣。蔡伦作为窦皇后的心腹,也在后宫煽风点火,以求扳倒宋贵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来汉章帝还不信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汉章帝彻底对宋贵人丧失了希望。宋贵人生病想吃兔肉,家里就给宋贵人寄了几个活兔。这让蔡伦看见了,就找机会放掉了兔子,并到处嚷嚷说不知道什么东西进了后宫,窦皇后一口咬定是巫蛊。汉朝对于巫蛊是十分敏感的,汉章帝勃然大怒,当即把宋贵人下狱,废了当朝太子刘庆。当然这还没完,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就是蔡伦,蔡伦自然是把案子坐实,逼得宋贵人自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此事,窦皇后和蔡伦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汉章帝死后窦皇后因新皇帝太小就自己处理朝事,皇后变成太后。蔡伦也因为窦太后的关系成为宠臣,被封为中常侍,服侍新皇帝刘肇。名为服侍,实为监督,皇帝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报告给窦太后。汉朝在他俩的治理下,大汉变得乌烟瘴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上面的这些只能说明蔡伦很忠诚,但他后来的行为却让人心寒。皇帝刘肇在另一个宦官的帮助下成功地清除了窦太后夫人势力。皇帝病死后,邓太后得以掌权。邓太后势力很大,连续立了两个小皇帝以便于自己的垂帘听政。蔡伦见窦太后大势已去,转过身就投靠了邓太后,邓太后看到了蔡伦的用处就给蔡伦封了候,有权力的刺激蔡伦更加卖命效忠于自己的新主子。邓太后和蔡伦一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清洗后宫,党同伐异。大汉再一次陷入到混乱之中。但好景不长,由于邓太后挑选了刘庆的儿子刘祜为新的皇帝,出于恐惧,蔡伦在邓太后死后不久被刘祜逼得自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完蔡伦的一生你会发现蔡伦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伟大,他也并不值得我们尊敬。所以,我们看一个人应该全面的去看,不要觉得他帅就喜欢他,说不定他吸毒了那,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 我们知道蔡伦发明了纸张,哪知道他还有过祸乱后官,残害妃子的事情。所以,做人必须要有一颗谨慎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悯农-李绅</p><p class="ql-block">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绅在《悯农》这首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但要求别人这样做,自己却没有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他是极尽铺张浪费,很少珍惜粮食。李绅还有一爱好,就是喜欢吃鸡舌头,为了他吃这一道菜,一顿饭就要杀300多只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绅是朝廷官员,他的薪水是有限制的,维持不了他铺张浪费的奢侈生活,所以他花费的钱财,大多是靠搜刮来的民脂民膏,。</p><p class="ql-block">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他是官宦之家出身,他的曾祖父李敬玄是中书令,父亲李晤做过金坛、乌程、晋陵等地县令,不过他的父亲李晤在李绅幼年时去世,李绅由母亲抚养长大,由于母亲的悉心教导,青年时的李绅是一个好学且富有同情心的人。</p><p class="ql-block">李绅看到农民整日劳作,还解决不了自身温饱,他以同情和悲愤之心写下了《悯农》两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他也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绅是一个诗人,所以交往也是“往来无白丁”,朋友多是白居易、元稹这类才子诗人,但李绅却不是一个好官。</p><p class="ql-block">《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未做官前,有个叫李元将的人常来李绅家做客,由于李元将的年龄长于李绅,所以李绅以叔来称呼他。李绅做官后,李元将为了讨好李绅,开始以贤弟、侄儿来自称,反认李绅为长兄和叔,但李绅对此还是心存不满,直到李元将以“孙子”自称,李绅才满意。</p><p class="ql-block">还有个姓崔的巡官,和李绅是同年进士,李绅当官后,崔巡官去拜访他,但在此期间,他手下的仆人和百姓打了起来,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李绅知道后,将两人抓了起来并处以极刑,还将崔巡官抓起来,打了二十大棍,还被他判刑流放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到面如死灰,到秣陵后,他都不敢大声哭一句。</p><p class="ql-block">这两件事,百姓总结成了两句话:“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昌五年(845年),74岁的李绅又做了淮南节度使,这期间,有人向李绅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受贿,强抢民女,李绅未核实此事,就将吴湘抓捕了起来,并判了他死刑。此案被上报朝廷后,谏官发现有冤情,所以派御史前来复查此事,调查结果是,吴湘确实贪污受贿了,但没有强抢民女,他罪不容诛。</p><p class="ql-block">既然案情明了了,李绅就应该依法判案,及时更改自己的判罚。但李绅没有这样做,他还是一意孤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李绅用刑极重,为人残暴,他治下的百姓深受其害,不少人渡江逃离了家园。李绅是个恶官、昏官和贪官,对不起他写的《悯农》,也对不起“悯农诗人”的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大后,孔融成为了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在文学、政治、思想领域都很有建树。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长大后却被指责极其"不孝",还惨遭曹操杀害。</p><p class="ql-block">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十三岁那年失去了父亲,他为此"哀悴过毁,扶而后起",也就是伤心到不能站立。由于孝行感人、才华又出众,数年后孔融直接被司徒杨赐征辟为掾属,负责暗访贪赃枉法的官吏。</p><p class="ql-block">这段时期,孔融刚正不阿,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因此人们也都十分敬畏他,不过,这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麻烦,那就是一次他拜访大将军何进,门人没有及时通报,他便直接离开,这样不给面子的行为差点就导致何进要派人直接杀掉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进死后,董卓进京,这位西凉军阀想要废黜少帝,改立献帝,好进一步把持朝政。董卓的这种不合礼数的做法当然是孔融无法接受的,所以为人直率的他当庭与董卓展开了一场言辞激烈的辩论。对于其他反对者,董卓大不了一杀了之,但孔融身份特殊,又是名士,因此他也只好将其送到北海担任国相。可以说,若不是孔融圣贤后人、一时名士的身份,他恐怕早已命丧黄泉。</p><p class="ql-block">孔融的毛病,一是过于心直口快,二就是常有惊人言论。建安元年(196)时太傅马日磾出使山东,途中数次寻求袁术的帮助,结果后者不但夺走前者作为使者的符节,还硬要他留下给自己当军师。作为汉朝老臣,马日磾不堪受辱,当时就呕血身死。</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回朝廷,人们都夸赞马日磾的忠心,但孔融却表示马日磾身为汉朝上公却取媚奸臣,不给他定罪就不错了,不必将其厚葬。</p><p class="ql-block">官渡之战曹操获胜后,其子曹丕迎娶了原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孔融见到这种行为又忍不了了,当即写信给曹操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我们知道,武王讨伐纣王后并没有将妲己赐给自己的弟弟周公,这显然并非是单纯引经据典。</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是孔融在讽刺曹操,认为他虽然代表朝廷四处征伐,实际上和袁绍是一路货色,都不利于汉王朝的复兴。</p><p class="ql-block">此后的十余年里,孔融就像是和曹操对上了一样,对于曹操发布的政令,他常常是毫不留情地对其中不足之处加以批判,但曹操顾及自己爱才的名声所以一直忍耐。建安十三年(208),面对孔融的我行我素和无情批判,忍无可忍的曹操终于选择了将其诛杀并弃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