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和同事在街头镇调研工作时,有老同志反映到沈宅村有一块圣旨碑,风化严重,需要保护。</p> <p class="ql-block">后经了解,这一圣旨碑就是明朝宣德皇帝旌表张思村陈宗渊的父亲陈智仲的石碑,距今将近六百年历史,无疑是研究陈智仲、陈宗渊父子俩的重要文物依据。可惜碑面断裂、许多碑文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指导下,沈宅村干部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马上把圣旨碑从室外移到室内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好在张思村陈一平先生前些年在建造宗渊书院时,在雍容华贵的书院内建起了“圣旨亭”,圣旨碑内容请北京的文物专家来拓印复原,缺的字请了茅洋村的姚正洪老师逐字补上。整座“圣旨亭”看上去非常灵秀出尘。陈一平先生的目的是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忘陈氏先祖高尚品德。正因为他的急公好义,我们今天才得以一窥圣旨碑的全部内容。主人公即明朝中书舍人、书画家陈宗渊的父亲陈智仲及其妻褚氏。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碑正面刻有皇帝圣旨,背面却是明朝宰相杨荣为陈智仲撰写的墓表,这样的碑式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碑的正面,上有篆额四字:奉天敕命;下面是二道圣旨内容,大致是:陈宗渊在群臣中表现优秀,系其父母教子有方,使之效力于朝廷,应得到褒奖。所以推恩及于父母亲身上,故下诏而分别追赠陈宗渊已故父亲智仲为征仕郎、中书舍人,追赠陈宗渊已故母亲褚氏为孺人。时间是同一日,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初二日。</span></p> <p class="ql-block">碑的反面是“赠征事郎中书舍人陈君墓表”,系三位大人物合作的结果:即由杨荣撰文、吴庆余书写、南平篆额。杨荣是当朝宰相,赫赫有名的明朝“三杨”之一;吴庆余的职务是“右通政兼知制诰”,系陈宗渊的朝中同好,史书记载他“能诗文,尤善真、草、篆、隶,其楷如美女簪花,草如瑞云飞空,流水赴壑。”故由他书写墓表也是发挥他的特长;南云,就是明朝大书法家程南云,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后担任南京太常卿,书法精篆隶,为时所尚。</p><p class="ql-block">那话又讲回来,圣旨碑为什么原碑出现在沈宅村?碑文除褒奖陈智仲教子有方外,透露了哪些信息呢?</p> <p class="ql-block">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找到陈公严老师。陈老师是山陈村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担任过天台八一职技校校长,他</span>对圣旨碑为什么出现在沈宅非常清楚。在山陈村文化礼堂,他向我们介绍说:“山陈村原名东陈村,现在是新联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在元朝后期,张思陈姓七世祖礼仲公自张思墩头迁入。礼仲公的弟弟智仲公,就是陈宗渊的父亲,就是这个圣旨碑的主人。礼仲公生五子,其中大房元佑公留在东陈,称崇洁公派;三房元文公迁到沈宅,称圣旨门派。陈宗渊生子三人:永寿、永昌、永荣,下传四代均绝。鉴于智仲公直系后代的凋零,所以由最亲近的叔伯份代为管理他们家族的事情,由东陈大房崇洁公派下后裔,保管宗渊像头(解放后不慎失火烧毁),清明祭扫下于祖坟,代管坟山(“文革”时期坟已平毁,神道门石柱四根拉回建村学校)。沈宅村派下后裔(该村有陈姓三、四十户),因为保管圣旨碑,所以称圣旨门派;此碑及亭原建在沈宅村口,文革时遭破坏,现修复后,原碑立在沈宅村文化礼堂大门口左侧。”</p> <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我一直疑问陈智仲是张思村人,为什么圣旨碑原碑不在张思而在沈宅村?以前我听到民间有一种讲法,讲张思人到下于坟山上坟,圣旨碑担过路,路过沈宅村,被沈宅人拦住,就留在那里。现在才知道这种讲法是以讹传讹,根本不符合事实。图圆圈之处即是当年沈宅村村口立圣旨亭和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那么杨荣在《陈君墓表》中写了哪些内容呢?这里的《墓表》实际上就是墓志铭,主要写了陈智仲生平事迹:他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处理纷争排忧解难,喜欢读书,注重信义,在乡里威信较高,自号“友松处士”。元朝时,他被推举为绍兴路长乐巡检。长乐,在今天嵊州境内,巡检主要负责地方安全,例如缉捕盗贼,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职务。他担任巡检公正执法,后提拔为“防御义兵副万户”,这个官大概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吧。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起义纷起,可能他看到朝廷腐败不堪,元朝即将灭亡,就以家中父母年老需要尽孝为由辞官归乡。“筑室于胡窦独山之坞”,植松艺圃,白天与朋友下棋吟诗,日子过得非常悠然自得。到了明朝初年的洪武戊寅(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是年七月十二日陈智仲也去世了,享年七十岁,同年十二月初八,葬于本里琅珂山之原。《墓表》这些表述内容与宗谱记载的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胡窦”即是指今天的街头镇,街头镇历史上曾叫过“仙人镇”,后来在明朝时代一度改名“湖窦镇”,抗战时期又叫过“嘉图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今天的街头镇古街尽头,有一茶亭,门楣上方就写着“古湖窦镇”四个字,为清乾隆年间,邑城贡生梅人鉴所题。</p> <p class="ql-block">筑室于“独山之坞”,是指陈智仲在独山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山坞里面建了几间房屋,在这里接待朋友,养老颐年。独山,在今天街头镇后洋村与下于村之间、孤独突兀的一座小圆山,论山林权属,它属于后洋村所管。陈智仲是平桥张思村人,为什么要离乡往西十几里,到街头镇独山这个地方筑室呢?这个已无从考证,《墓表》中也没有讲明,但分析起来,可能是这个地方有山有水、风景迥异、清幽宜人,让陈智仲喜欢所致,因为他自号“友松处士”,自然醉心林泉之下。我问过街头镇许多人,他们都不知道“独山”在哪,最后还是通过陈公严老师帮助,到实地考察后得到下于村村民的证实,最终找到独山的确切所在,发现这里周边环境确实很美。</p> <p class="ql-block">《墓表》里还讲到陈智仲去世后,墓葬“本里琅珂山之原”。“本里”即指前文所说的“湖窦镇”,“琅珂山”在琅珂村附近,“琅珂山之原”应该是指在琅珂山发脉的源头地方,这个地方是张思陈姓人的坟山,就在今天上赵村的村后山脚,这是当年陈姓人买下的用于安葬陈智仲的坟山,相距陈智仲筑室的独山仅仅一二里路。因为东陈村离这里较远,平时管理不大方便,就书面委托上赵村里人代管。现在这片坟山由一个80来岁的老人袁炎相管理。陈公严老师对这片坟山充满感情,这一天在老袁的陪同下,认真的踏勘了坟山的四至范围。接下去,陈老师想在这个地方重新立上陈智仲的墓碑,让他重新魂归此地,毕竟陈智仲是张思村历史名人、陈姓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在陈一平先生、陈公严先生等人身上,我看出他们有乡土文化的浓厚情怀,正因为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包括乡土文化在内的天台山文化才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山陈村、沈宅村、独山地理方位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