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一晃就跨入到2023年了。</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记录的这件事发生在五十二年前,当年四个当事人,如今已有三人先后离世了,只有我还活在这个世上。以前一直都在犹豫是不是该把它记录下来,但却一直没有下笔,虽然记忆还在,但那毕竟算是以前的一件囧事,有点不好意思示人。但想到现在已是年过古稀了,如果再不将它记录下来,今后一旦失忆了,这段经历就将永远无人知晓了,为了避免留下这个遗憾,于是决定还是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既供大家分享,也供自己保存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美篇文章的受众比较广泛,先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重庆主城人,是1966年毕业的那批小学生,1969年复课闹革命后被划分为本地的小学毕业超龄生,幸运的没有成为知青去上山下乡,而是在1970年9月14日就直接参加了工作,当年工作的地点是在重庆市长寿县,厂名叫重庆铁合金厂,是隶属于重庆市冶金工业局的一家国营企业,当年与我同一天进厂的有250名重庆市市中区(后改名为渝中区)的青年男女,那时我们的年龄都只有十七、十八岁。从那天起,我们这批人就与重庆铁合金厂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后来许多人都调离了那个工厂,进入到了本市的各行各业,但从退休后到至今,我们这个群体每年都会在入厂的纪念日那时组织聚会活动,然后大家在一起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当年进厂后集中学习了两周,随后我们被分配到了车间,那时已经是临近国庆节了,记得在国庆假期期间,几乎所有的新工人都选择了回家,我也不例外。那次回到主城后,曾去观看过文革时期重庆市的最后一次国庆节游行,从那以后,重庆市就再也没有举行过国庆节的游行庆祝活动了。</p><p class="ql-block"> 节后返回车间后,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段职业生涯,那个过程是既新鲜又艰苦(请见我的美篇作品《一个超龄生的铁合金情结——致我那逝去的青春》)。那时重庆铁合金厂的主要产品是铁合金(硅铁、锰铁)和电石,都是用大型的工业电炉冶炼,那个年代冶炼工人们的工作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恶劣的,对我们也是个不小的考验。由于电炉点火开炉后就不能停工,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三班倒,那个年代每周只能休息一天。车间三个班次的安排是,0:00-8:00为早班,8:00-16:00为中班,16:00-24:00为晚班,每个班组每周要轮换一个班次,到了第三周就是一个大转班。也就是到第三周的早班下班后,下一个班次安排的是晚班。举例说明一下,如果休息日是安排在星期天的班组(我所在的班组就是休息的星期天),周六早上8点早班下班后,要到下周一的下午4点才去上晚班,这样就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休息时间,这个休息时间在那个每周单休日的年代里是极其宝贵的,许多没在厂里安家的职工都会选择这个休息时间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我们也不例外。但那时我们每月的工资只有区区的28元,才参加工作,腰包里也没多少余钱,经常回重庆确实也是会感到囊中羞涩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每周都回家。而且那时长寿到重庆的交通也很不方便,轮船和汽车都只有早上一班,轮船是8:00,汽车是7:10,错过了时间即使有钱也是回不了重庆的。那时坐轮船是很费时间的,虽然水路距重庆港只有76公里,但回重庆是上水,时间竟需要8小时以上。公路里程是108公里,由于全线都是砂石路面的国道,山路又比较多,需要4小时的车程,所以那时每周休息天能回家简直就是个奢望,但我们确实又非常渴望能回家。</p><p class="ql-block"> 才到长寿的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的休息日都会去长寿城区的街上闲逛,在河街的公路上偶尔可以遇到一些开往重庆方向去的货车,由于我们是主城的重庆崽儿,遇到比较好说话的重庆司机,也能成功地搭乘到顺风车回重庆主城,我和黄亚平就曾经搭乘过一次,虽然在货厢上被冷风吹得够呛,但不花一分钱就能快捷地回到重庆,吹点冷风也是值得的。那个年代的公路上都没有安装任何监控,市外的国道上也没有交警管理客货混装的事,搭乘顺风车只要司机同意就没问题,不过别想去坐驾驶室,只能坐在货厢上。</p><p class="ql-block"> 这次记录的事就是一次搭乘顺风车的经历,虽然事隔五十二年了,至今依然还记忆犹新,唯一遗憾的是当年同行的那些人都不在世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记得事情是发生在1970年的冬季,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不过大概率应该是在十二月下旬左右,因为才回过家返厂不久,但突遇寒潮降温,觉得参加工作时从家里带下去的那床棉被显得有点单薄了,于是就萌发了回家去拿一床厚棉被的想法。记得那天是一个普通的休息日,我们上街闲逛时发现了一辆挂着重庆主城车牌的大货车停在路边,驾驶室里没人,于是我们就爬上了那辆货车的车厢上,准备搭乘顺风车回重庆,我们是四个人,我、黄亚平、吴昌建和申太福。司机来了后发现了坐在货厢上的我们,就叫我们下车,说他现在不回重庆,但我们觉得他肯定是骗我们的,坚持不下车,司机也把我们没法,最后只好无奈地载着我们开走了汽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确实是往重庆方向走的,但开了几十里路后,在一个名叫沙溪的地方就停在了路边,我们看到前面也停得有一辆同样的货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车停好后,司机没搭理我们,带着驾驶室里下来的两个人就向那辆车走去,原来是前面那辆货车出故障了,司机带去的人是汽车修理工。看着他们在忙活着修车,也不知道何时才能修好上路?我们只得无奈地从那辆货车上下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车后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继续沿着公路往前走,有车就搭,实在搭不到车就走回重庆去,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真的是太冲动了,确实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着公路走了不知多久,就到了长寿至重庆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山——张关山,我们沿着小路爬上了山顶,看到那些沿着公路上山的货车还没有我们走得快。上山后又沿着小路下山就走到了石船镇,在镇上买了点东西吃,然后继续沿着公路往前走。随后走到了第二座大山——铁山的山脚下,沿着盘山公路开始爬铁山,这座山比张关山大得多,没有小路可走。走着走着,天色逐渐黑下来了,这时我们几个才觉得心里有点发毛了,公路上没有路灯,四周一片漆黑。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后面的公路上缓缓地驶上来了一辆解放牌载重货车,由于是上坡又是重载,车开得比较慢。我们四人在路边等车开过去后就从车后爬上了这辆货车,上车后看到那辆车上是装着满满一车厢的氧气瓶,司机肯定是没有发现我们爬上了车,汽车继续缓慢地爬坡上山。爬上车后我们就放心了,因为知道这车肯定是回重庆的车,因为我们在汽车经过时已经看清了驾驶室车门上的单位名称是第十八冶金建筑公司,我们知道那个叫十八冶的单位就在大渡口区的重钢那里,那时没有高速路,也没有现在这些内环和外环,由江北这边去重钢的车都必须是要经过主城过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在夜幕中行驶,在上山的弯道上,车身倾斜时有一个氧气瓶差点滑出了车厢,我们几个把它拉了进来,如果当时不是我们在车上,那个氧气瓶肯定就会掉下去了,估计司机至今都不知道那个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下了铁山后经过了江北县的两路镇(现在的渝北区),随后进入了主城的江北区,我们知道在江北区松树桥那里有段上坡,翻过那个垭口后就是下坡了,于是在到达垭口前,我们利用汽车上坡时车速比较慢的时候,从车后跳了下来,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只是跳下车时申太福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鼻子给擦破了点皮,当时皮下渗了一点血出来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 由于那天正遇寒潮降温,汽车从铁山下山后有一大段路是平路,汽车就跑得比较快,车快风就比较大,我们在车厢里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那是那种即使是咬紧牙关都止不住的全身发抖,我感觉那是我出生以来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过的寒冷,还好那时年青,还扛得住。在松树桥跳下了车后马上就不感到冷了,也不发抖了,心里好高兴。那时我们都没有手表,当然更不可能有手机了,都不知道当时具体的时间,只是觉得应该是很晚了,好在知道那里离城里已经不远了,走回去也没啥。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从城区方向突然开过来了一辆公交车,这就说明城郊这条线路的公交车那时还没有收班,大喜!于是就走到了离垭口不远的松树桥公交车站等候,顺利地乘坐公交车进入了城内,然后各回各家。那天晚上当我突然出现在家里时,父母确实是感到了意外的惊喜!我相信其他那三个家庭也是同样,回到家里的感觉真好!</p><p class="ql-block"> 那段难忘的回家之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后怕,当年确实是有点太莽撞了,如果不是偶遇到那辆货车,真不知道后果会是怎样?所以至今都很感谢苍天的眷顾!也很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司机大哥或大叔,愿他好人有好报,一生都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 自从经历了那次人在囧途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街上搭乘过顺风车了,搭乘顺风车的不确定因素确实太多了。参加工作的时间久了,又转正定级了,口袋里确实也有些余钱了,于是就老老实实地买船票回家,直到工作四年多后调离了铁合金厂。</p><p class="ql-block"> 趁着现在还有这些记忆,将这段难忘的回家囧途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当年在铁合金厂生活时的一段轶事,既供大家分享,也供自己留着回忆,同时也算作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历练吧。</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经进入到2023年了,现在重庆主城到长寿之间的交通早就已经变得非常方便了,以前作为主流交通的水路轮船早就没有了,而是有了高速路和铁路,从我现在的居住地开车去长寿,也就80多公里,其中有75公里是高速路,全程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2020年9月在长寿聚会时我就开车下去过。现在乘坐火车去长寿比自己开车还要快捷,在重庆北站乘坐动车,半小时就能到达长寿站,最快的城际列车甚至只需要24分钟,不过下火车后还需要换乘公交车才能进入长寿城区。最近听说主城地铁4号线的二期也已经开通到了石船镇了,如果当年是这样,那次我们就可以从石船镇直接乘坐地铁回主城了。呵呵!</p><p class="ql-block"> 记得1997年五一节前随亲友的自驾车去武隆旅游时,曾去长寿接过一家亲属同行,那时渝长高速路虽然已经开工了,但离竣工通车还早,所以下了机场高速后去长寿还是走的那条老公路,公路路面仍然还是以前那种砂石路。现在自己会开车了,一直都想开车去当年走过的那段公路上重走一遍,但在导航上却是再也找不到那条公路的路线了,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