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碑文传为王敞所写,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span>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该碑明拓本。</p> <p class="ql-block">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成熟期的汉隶风格,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p> <p class="ql-block">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