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红军姚德智 淡泊名利献终生

愚翁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说说我身边的一位老首长吧。他曾走过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难的西路军长征,九死一生;他多次参加战斗,包括十分惨烈的生死血战和强渡嘉陵江战役;他也曾被俘蒙冤,逃回延安重新入党,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建国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和战区车管业务的创建和完善,他把和平年代从事的事业当做“新的长征”,奉献毕生。他就是60年代我所在的军区某部副部长、我的老首长德高望重的红军老兵姚德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不少,但真正走上长征之路,并到达陕北目的地的幸存者不多。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红军主力长征前大军30万,最终顽强生存下来的不足2.5万人,而且到达陝北仍面临国民党的绞杀。这是一组令世界吃惊的数据和令人不堪的政治生态。许多红军老兵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创建新中国万死不辞,说红军长征下来 “九死一生”,都是少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老首长姚德智副部长,1933年7月在老家四川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随军长征北上,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宣传员、班长、排长、连长、方面军首长卫士;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及西路军艰苦作战;随军出征西北地区,1937年初被俘后前行受挫,但仍赤心不泯;当年9月冒死逃离虎口,受搭救赴新疆到名义为新疆督办盛世才的部队,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驻新疆办事处直接领导的所谓“新兵营”接受专业技术训练;1940年回延安后重新入党,任军委三局机务员;1950年8月,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正当我军迎来建军61周年的时候,72岁的老红军姚德智副部长又获得了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授予1937年7月6日前入伍或参加革命工作的,1965年5月21日 前曾被授予大校以下军衔或未被授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的功勋荣誉章。这也是对姚部长这一代老红军、老革命的最高褒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老首长跌宕起伏的一生,真是历经坎坷,令人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热血青年投身革命,踏上红军长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6年7月,老部长出生在四川南江县长赤区红顶子七村的贫苦农家。1932年5月初,村里突然来了一拨外乡人,他们挨门串户专门往当地贫苦人家跑,帮贫苦人看病、做农活,在村里贴标语、做宣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来,这是红四方面军派来的红军先遣队,向穷人们讲解是地主恶霸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大家的贫穷,受苦人只有团结起来革命,才会过上好日子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宣传,大家知道了红军是劳苦人民自己的队伍,是专门打土豪斗劣绅、惩恶救弱,为穷人打天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的到来,也让大家知道了南江县城招收红军的联络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的歌词,鼓动着巴山儿女盼望加入红军的热情;不畏艰难,誓帮劳苦大众翻身做主,吃饱饭、穿暖衣的诸多善举,把平时一向冷落的穷乡僻壤搞得红红火火。红军宣传队很快使附近一片片山村,掀起了一股参加红军的热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部长见村中不少青年人都积极参加红军,又眼见这些红军宣传员知情达理、热情好为,很是羡慕,于是也在1933年7月毅然决然地报名加入了红军队伍,在红四方面军第30军做了一名宣传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月28日至29日,姚德智副部长随部队成功强渡嘉陵江,取得了红四方面军嘉陵江战役的胜利,自此他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长征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西征路上遇挫折,落入虎口寻逃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草地时,白天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敌兵堵截,只能夜晚行军。姚德智副部长回忆当年情景时说:“不管困难多大,我从来没有失去信念,一心想着只要一直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他抱着坚定的信念,和同志们一起战胜了皑皑雪山和茫茫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6年10月,红一、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由红四方面军主力以及红九军团等部21800人组成的红军西路军,向西渡过黄河,姚副部长与战友们继续踏上了西征的路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36年11月上旬开始,西路军分三个纵队挺进河西走廊。期间,西路军“三进三出”倪家营子,历经西洞堡、龙首堡、威狄堡战斗,在敌我兵力7比1的严峻形势下进行攻防血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初,西路军在甘肃西部地区失败,部队打得很惨,伤亡损失很大,最后在石窝山开了一个军以上干部会,决定徐向前、陈昌浩回延安,其余同志分开打游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姚德智副部长当时是西路军政委陈昌浩的警卫人员,在护送陈政委东返途中,不幸被俘,被押送到武威,关进了牢房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敌人把姚副部长和战友们集中起来,送往平凉当兵,路过古浪时,姚德智被人告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姚副部长在一个地方台的视频中说到 “敌人知道我是陈昌浩的警卫人员,认为我一定知道陈昌浩的去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昌浩何许人也?陈昌浩1934年就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三驾马车”(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荣获苏联“卫国战争奖章”。能给这么高层的首长做贴身警卫,一般也是战士中的佼佼者;能与这样高的首长形影不离,一定会掌握他们认为极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抓到了陈昌浩的警卫人员,敌人如获至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敌人将他监禁起来,姚德智回忆说,“敌人每天都问我首长的去向,而我始终没有屈服。”半个多月过去了,敌人没有从他口中问出任何线索。由于考虑红军这么高级领导的行踪可能真的保密程度很高,敌人最终就不对姚德智寄于多大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敌人看姚德智自然条件还好,就把姚私下安排给一军法处长当勤务员,实际就是不列入编制的“黑兵”。因不在编,不供给粮食,每顿只吃剩饭,经常吃不饱。以后,敌人又调他到河西日报社送报纸,受敌人监管的程度缓解了不少。这时,他便开始找机会逃跑,一心想回到革命队伍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9月的一天,姚德智送报纸途中路过一个中学时,看到了西路军总指挥部的电台台长王玉衡、报务主任徐明德和几个苏联人,正在那里商谈事宜。他瞅准时机,走上前将自己的处境告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听了姚德智的叙述后,王玉衡等人告诉他:“可以带你到新疆!但是不能从这里上车。今天晚上你走到西四十里堡去,明天上午我们车路过那里,你就从那里上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了这一番话,姚德智兴奋不已,回到住所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向西四十里堡方向奔去。但没想到走岔了路,走到飞机场边上了,差点被敌人抓住。天黑时姚在一户老乡家暂住,被宛然拒绝。但在老乡指引下,接着向前走,途中在一个磨房呆了半宿。第二天天亮一看,不远处就是西四十里堡。就这样,他坐着王玉衡、徐明德考察道路的汽车,来到了新疆,开始了新兵营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营”名义上是新疆督办盛世才的部队,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驻新疆办事处直接领导,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教导队。在这里学习的,有400多人是西路军,他们也是经过艰苦辗转,来到新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姚德智副部长说,“我们每天早晨出操,白天训练或上课、学习开汽车。教练要求非常严格,学习也很紧张。”尽管这样,但大家情绪很高,感到新兵营生活很好。“以前打了多年仗,那样的艰险都活过来了,学习上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觉得难。虽然文化基础差,过去没有接触过汽车,大家都愿意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终返延安重新入党,继续革命痴心不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9年12月中旬,新兵营训练结束,老部长姚德智与战友分乘苏联派来的几十辆汽车,走了20多天,终于回到在梦中都想念的延安。他说,“到延安后,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了我们。” 至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姚德智依然兴奋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0年1月,姚德智被分配到延安军委第三局工作,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姚副部长看来,在革命的历程中,后边的路还很远,除了环境条件不一样了,革命路上的“长征”并没有结束。他在延安军委直属单位、在这个近距接触中央领导的革命摇篮工作数年后,转战到部队一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东北后勤汽车1团连政治指导员、组织股长、西线司令部运输科副科长、汽车5团参谋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汽车5团副团长、团长,东北军区后勤运输部处长、汽车15团团长。1950年8月作为首批入朝后勤部队,率汽车团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火线运输任务,为贯彻志司建立“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的战略部署、赢得反绞杀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和平年代,姚德智调军区后勤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过车管部处长,运输部、装备部副部长、后勤研究室研究员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姚德智副部长说,如今,人们习惯把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那种不畏艰难、敢于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艰苦奋斗的精神称为“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光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矢志不渝,走好和平年代“长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国后,和平年代如何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成为姚副部长经常思考的问题。几十年来,他把和平年代的革命事业看作新的“长征”,攻坚克难在所不辞,奋斗不息直至他的人生终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埋头事业不“守成”。</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姚德智副部长革命大半辈子,新中国成立后能干到军区后勤二级部领导的位置,协助主官一把手能在自己分管的业务上具有一定的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按涚已经功成名就,只要他踏实守成不出意外,便是一路“轻车熟路”。但他觉得和平年代怎么建设好军队,怎么建立起有利于部队建设的车船管理工作体系,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新的“长征”还需要他们继续负重前行,而他们这些从战争走出来,且有一定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老同志,“承上启下”在当时还真的非他们莫属。他老人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把做好为部队建设和作战行动提供良好的车船保障,当成头等任务、重要使命、毕生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地认真抓好。有两件事突显他和那一代车管人的开创性工作成就:一是凭借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中叶的部队车船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解决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问题,较好地推动了车船管理工作的正规化建设;二是为适应60年代中期全军后勤业务大改革,他又带领大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数据测算和论证工作,重新勾勒业务思路,为形成了我军前所未有的车船供应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军区车船保障力量建设在他的积极参与领导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到60年代末期,战区车船器材的物资准备有了一定基础,相关运输力量日趋完善,部队车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一支由军区后勤掌握的汽车修配厂和汽车技工训练大队等技术保障与培训分队成为车船技术保障重要依托,专业干部伍达到较好状态,可以说这也是军区车船管理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凝聚着姚副部长和那一代“车管人”的尽心竭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淡泊名利不弄权。</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姚德智副部长1936年前就已经是连级干部了,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汽车团参谋长,抗美援朝时期担任汽车团长。从30年代初期的红军一路走下来,参加过多少次战役战斗,强渡嘉陵江,多次在敌众我寡的态势下参加与敌的攻防血战;在最为艰苦的西路军长征路上,几过雪山、草地,多次死里逃生;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着他的汽车团,以拼死的代价战胜美军的空中“绞杀”,出色地完成了战场物资前送任务,其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他从来没有为此居功自傲、争利弄权。他到60年代才刚刚进到副师职岗位,而且由于多次军区后勤机构调整,他的晋升机会都被错过,应该说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凭借他的资历和曾在西路军最高首长和延安中央单位工作过的关系,找找高层领导关照一下并不是难事。但老首长对此豪无兴趣,也没向任何领导做过表白。在他看来,经过长征和战争年代,现在能活下来,能有一份工作,就应该很知足了。老首长不仅个人不向组织伸手,也从来不为家人搞特殊化提供方便。在他身边工作那些年,从来没听说他的子女在什么什么高级学校上过学、在什么什么部队当过什么官,就是普通老百姓,凭自己本事干。六七十年代物品供应贫乏,大都凭票限量,考虑到一些经过战争年代的老同志身体欠佳,商业部门也为师以上老干部开了个小口,提供一些专供商品,无非也就是些在市场上无法敞开供应的烟酒和补品之类,姚从不吸烟,身体又没什么大问题,自然也不理会这些东西,其他方面他也严以律己,可以说在他身上没有“特权”之说,老红军的形象硬梆梆的。他对下属也不弄权蛮横,从不越权行事,他的严格自律、为人庄重的形象已经受到人们的尊重,形成良好的上下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坚定信念不糊涂。</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老首长姚德智对自己最为当心的一项要求,也是让人十分钦佩的一点。</span><b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政治上不做糊塗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他看来一个人做了共产党员,这就是选定了一生的政治取向,他早年参加红军,成了共产党员,参加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西路军长征,面对每天都有战友牺牲,他没有动摇过;他参加过多次生死血战和强渡嘉陵江等非常惨烈的作战行动,没有退却过;他在护送西路军最高首长过程中被俘,并被叛徒出卖,身陷囹圄,他没有消沉过,一心想着找到党,只要跟着党就能走对路;在他得救后并做为首批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返回延安后,又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接见,他更加坚定了政治信念;和平年代姚副部长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做糊涂事,不仅保证自己“一生平安”不出问题,而且也使单位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为人品行上不做糊涂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人谦逊、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可以说是老首长的行为准则,也是最受人们敬佩的领导品格,他对下级很少“说教”或严厉批评,以身作则已经发挥着对下属的影响力、说服力和领导力。</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再次,生活上不做糊涂事,</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物欲面前老首长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钱物不是坏东西,但不是自己的一分不沾;享受不是绝对排斥,但纸醉金迷对他格格不入。他们那代人和那个时代的风气,讲的是“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斗私批修”。“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继续革命不歇脚”是他们最看重的品格,所以老人家抵御腐败的动能发自内心,几十年来廉洁自律,在生活上不走错步,给大家做了好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回顾老首长的既往我们就念念不忘。老首长根据政策最后按军职待遇离休,我们为首长也在心理上受到些慰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首长心无杂念、胸怀坦荡,所以晚年幸福。近一二十年他的革命业绩受到媒体关注,我们才有幸对老人的光荣历史和红军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战友老白告诉我,老首长姚德智部长因病于六七年前病故,他和他的老搭档蒋泽民部长都成为了令人敬仰的百岁老人和令人怀念的百岁红军“老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史料:选录自《德州晚报(汤锦瑶)》、《百度百科》相关网文,图片、视频选自网络。在此一并感谢原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