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安详地走了!她为啥因“四野”部队日籍女兵班长未找到而遗憾终生?

辣笔小新

我的母亲是老兵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青岛</p> <p class="ql-block">母亲于淑芹1930年12月26日出生在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长白山下的一个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1946年兵荒马乱的年代,家里贫寒,母亲经人指点,三个同乡人跟着一支队伍就上了路,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叫东北野战军。</p> <p class="ql-block">这支部队鏖战东北,挥师京津,饮马长江,挺进华南,先后解放了东北、华北、华南、华中大片国土,从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一直挺进到南疆的天涯海角,横扫了大半个中国!这就是威震八方的“四野”。(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p> <p class="ql-block">四野后勤系统共6个分部,母亲在二分部野战医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1月,当</span>部队来到湖南长沙衡阳一带时,四野奉命接到组建海军的命令。尔后,一部分进京组建海军直属队,一部分奔赴青岛筹建海军基地。母亲跟随部队来到青岛。从这天起,这支部队脱下陆军军装穿上海军军装,可以傲娇地说一句:中国海军航空兵从青岛启航。</p> <p class="ql-block"><b>集结青岛 从陆军到海军</b></p><p class="ql-block">1950年夏,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成立,母亲在航校卫生处工作。</p><p class="ql-block">1955年,彭德怀一声令下让女兵脱下军装……听说有的部队一袋小米打发回家!</p><p class="ql-block">据了解,1952年,全军共有女军人11万人,其中许多是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同志。在战争中她们有时比男人们付出的还要多,就在她们为全军将要实施军衔制而高兴时,怎么也没想到军内高层正酝酿着让这些女军人离开军队的计划。1953年12月,中央军委又做出了全军陆续转业复员10万女军人的决定。更令女军人无法接受的是,1955年当全军评衔工作进入高潮时,国防部又发了一个《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文件中的“处理”“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等字眼,让她们十分不满,所以自然就对负责制定这个文件的彭德怀产生了埋怨和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我有一个“护士长的老妈妈”</b></p><p class="ql-block">母亲万般无奈,脱下不舍的军装,被分配到锦西县人民医院,在这里她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开始任内科护士长,后来上沈阳医学院进修,回来后在理疗科任医生、科主任等职。不过,“于护士长”这称呼,可谓家喻户晓,如雷贯耳!(笔者自以为是)因为母亲多次评为锦州市,锦西县的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等。</p><p class="ql-block">如今,母亲享受离休待遇,她的医疗享受100%报销;优抚补贴退休金八九千元……</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一世都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好像她从不在家吃饭,也从不做饭,他曾是当地的县政协委员,县医院的内科护士长,理疗科主任,出席锦西县烈军属荣复转业退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代表,以及市县各种先进的奖状贴满墙,因为长期看不到她,基本上叫“妈妈”的机会不多,甚至我进入中老年的时候,她也知道我叫“妈”叫不出口,有一天她说叫声妈,给你发奖金!</p><p class="ql-block">特别近年来,龙港区委还经常登门拜访慰问这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港区委上门为母亲送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2019</p> <p class="ql-block">更正一下:母亲起初当兵的部队叫“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民主联军以前叫“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于1946年1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下辖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p><p class="ql-block"><b>湘江遇险 多亏日本籍女班长</b></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9月,母亲的部队参加了衡宝战役。有一天,母亲在湘江游泳时发生不幸,因为头一天发病疟疾高烧40度,身体虚弱,体力不支,沉底湘江,这时日本籍护士班长达濑奋不顾身救出母亲。</p><p class="ql-block">(见下图:护士班全体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为母亲于淑芹,救命恩人护士班长可能是前排其中之一。(这里请当事人谅解)</p> <p class="ql-block"><b>寻觅救命恩人 遗愿终未实现</b></p><p class="ql-block">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找出这张照片,指着救命恩人说,一定要找到她!于是我马上给日本国厚生省写信,寄去寻人启事!遗憾,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记得日本方面收到此信后很重视,但未找到此人。后来把此事反馈的我国外交部。(注:厚生劳动省[日文:厚生労働省(こうせいろうどうしょう)],是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p> <p class="ql-block"><b>母亲的部队为啥有日籍女兵?</b></p><p class="ql-block">东野进入东北后,从沈阳、四平、齐齐哈尔到哈尔滨,沿途接管了不少日军的陆军医院和日本人开办的铁路医院和市立医院。</p><p class="ql-block">而战地医疗一直是东野的薄弱环节,因此动员一些等待遣返的日籍人员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甚至是各方面的医疗专家,即便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必要的。</p><p class="ql-block">东北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东野的战地医院和后方医院急缺专业人才,自然也要动员一部分日籍医护人员进入到我军的卫生部门。东野留用和征用的日籍人员,总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有1400名表现较好的人员,一直随军到东野入关作战。母亲所在四野二分部中的日籍女兵,就是当时的情况。据说她们在1949年底都回国了。</p> <p class="ql-block"><b>母亲的最后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今年七月暑期,我们从驱车北京到葫芦岛看望母亲!那时她神情自若,应答敏捷,还让我伸出手来:叫声妈,给你发红包!</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8日,接到妹妹的电话:老妈有些神志不清,不吃东西……我们又一次急忙赶回葫芦岛,进葫时费劲周折,排长队做抗原,又折腾重新排队一个多小时才见到老妈。</p><p class="ql-block">陪伴母亲八天后的11月16日凌晨三点多,距生日还差40天就92岁的她没有一丝痛苦安详地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母亲荣获的各种奖章、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母亲最钟爱的是这枚“解放奖章”(正面)</p> <p class="ql-block">“解放奖章”(背面)1945—1950</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解放东北纪念章”1948</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解放华中纪念章”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1950</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1954.2.17</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锦西县烈军属荣复转业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纪念章”1958.8.17</p> <p class="ql-block">我把思念化成祝福,托清风带给天堂的爸爸妈妈!愿爸爸妈妈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点燃成千上万只心中的蜡烛,为爸爸妈妈照亮天堂的每一条路……</p><p class="ql-block">不孝犬子,唯有悔恨;</p><p class="ql-block">愿母在天,安息千古!</p><p class="ql-block"> 王立昕 2022.12.26</p><p class="ql-block"> 于京都副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