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老乡亲一起搞红薯育苗的岁月

仁爱乐施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汝阳县大面积发生了红薯根腐病。1979年县农业局从江苏铜山县引进了高抗根腐病品种徐薯18。为加快该品种的繁殖,县农业局在常渠等村建立了红薯育苗基地。安排一些技术人员到基地搞技术承包。我被派到了常渠村。</p><p class="ql-block"> 常渠是我的老家,人熟,便于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为帮助育苗户增加收入,县农牧局于198 1、1982、1983连续三年在《河南日报》刊登了预售徐薯18苗的广告。省内外不少地方纷纷与联系定苗。根据纪录,仅1983年收到各地发来的电报和联系信件上百件,接待团体50多个,涉及 叶县、鄢陵县、郏县、宝丰、许昌、登封、平舆县、驻马店、长葛县、汝州、嵩县、宜阳县、伊川县、偃师县、洛宁县、新安县、唐河县、济源县、社旗县、新野县、义马市、密县、柘城县、杞县、焦作市、淮阳县、杞县、河北省、宁夏自治区等地。</p> <p class="ql-block">农业局多级苗技术要点</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来到老家搞技术承包,了解到乡亲们有两怕:一怕没有技术育不好;二怕育苗多了卖不出去会赔本。</p><p class="ql-block"> 为解除顾虑,我们大胆提出了“三包”:一是包销售,负责对外销售联系;二是包技术指导,给育苗户提供育苗技术资料,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三是包出苗量。(立夏为至,3月5日前排薯的每斤种薯包出苗60株。3月5~10排薯的保出苗量50株;3月10~15排薯的每斤保出苗量40株。)</p><p class="ql-block"> 这“三包″的提出,连育苗户都不敢相信,这等于说育苗户没有任何风险,把自己放到保险公司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有客户来源;有熟练大棚育苗的技术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大棚育苗户很快增加,由原来的30户增加到160户。</p><p class="ql-block"> 当时参加大棚育苗的户,大部分都是很有经济头脑的,都被称为当地的“能人”。</p><p class="ql-block"> 你想,如建两个大棚,下种4000斤,一般可售苗25万株,平均每株卖5厘,收入1200元。如果只搞一个棚,收入也有660元。要知道当时红薯种的价格每斤只有0.035元。把红薯种育成苗,升值了7倍多。当时我的月工资才30多元。育苗时间不到半年,育苗户有这样的收入已经是很高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建造大棚费工、投资大,并不是户户都能搞的。建造一个长10米、宽6米的红薯火炕塑料大棚,一般需投工30-40个,相当于一个劳力得连续干一个月到一个多月才行。还需搭棚架的木材、塑料薄膜、铁丝、棚火道的机瓦、烧火的煤,还有温度计等。剪苗时需要的人工,还得有认真、实干的精神等等,这些足以让一些缺乏劳力的一般农户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所以参加大棚育苗的不少都是劳力充裕的户,或两户合伙建棚。一户半年内能分到几百元,都已经是乐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 常渠村参加红薯育苗的有大队支书、副支书、大队会计,还有当时现任和曾任的生产队长、会计及一些科技能人等等。其他实力小的能人们,只能搞个投资小、出苗少的小棚。</p> <p class="ql-block">  育苗大棚火道。</p> <p class="ql-block">洛阳地区红薯大棚育苗现场。</p> <p class="ql-block">搭建大棚的竹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为防止技术承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专门印了一个《购苗与售苗须知》,对练苗时间、剪苗长度、叶片数目、分期供苗、结算办法、双方责任,纠纷处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我们让村里把育苗户按区域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薯苗质量监管和销售安排。6个组中,推选出一名副支书张广周作为大队的育苗总负责人。我查了当年分组情况:</p><p class="ql-block"> 果园片:15户,组长张海娃;西岭片:25户,组长王圣乾;南头片:21户,组长陈曹旺;河东片:20户,组长张保献;北头片:26户,组长鲍棚;寨上片:27户,组长王文烈。</p><p class="ql-block"> 各组组长都很负责,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p><p class="ql-block"> 建造火炕塑料大棚的程序是先规划出大棚的面积,开砌好下火道与火坑,然后再砌墙、搭木架,铺放棚膜。</p><p class="ql-block"> 规划和建造火道很讲究,如果建造合理,苗床温度会比较均匀,否则出苗不匀。</p><p class="ql-block"> 建棚期间,每天有很多育苗户提前预约排队,让我给规划火道。我让他们提前准备好生石灰粉和细线绳,我到了之后,先用石灰粉化出长方形的苗床和后墙及山墙的墙基线。在苗床两头分别用尺子量出各条火道宽窄、火道的间隔做上记号,然后线绳将两头的记号连接起来,撒上石灰粉,在火道拐弯处撒上弧线连接,并在火道出口通往烟囱地方处撒出的灰线。大棚地下火道规划一气呵成,全程不到10分钟。</p><p class="ql-block"> 灰线撒好后,跟育苗户讲清楚,哪条火道挖多宽多深,怎么棚火道,怎样用泥糊,怎样整理苗床,怎样搭棚,怎样建火灶和烟囱等等。直到户主完全明白为止。</p><p class="ql-block"> 常渠人很认真,建造的大棚出苗都比较均匀,整齐一致。全县全洛阳地区在这里召开红薯育苗现场会。参加会议的人看到这里座座大棚都是出苗整齐一致,都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为了全面掌握各育苗户的育苗情况。我的笔记本上给每户都建立了档案。差不多每天都要到各个大棚里转上一遍,纪录各户的排薯、出苗、齐苗、练苗、剪苗时间和出苗数量等有关情况。在一些苗床上对刚剪过的薯苗上还系上标签,记上日期,以观察到下一茬剪苗所需要的生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为了真实了解大棚苗床的不同区域的温度,确保保证种薯安全,除了建造火道时采取措施外,我要求每座大棚里至少要有五六根温度计,分别插在不同的温度区,以便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在催芽阶段,为了确保种薯免受高温伤害,我让乡亲们在高温区将温度计下端插入低于种薯下平面1寸的苗床位置。以便能够及早发现警戒温度。</p><p class="ql-block"> 据观察,大棚在密闭情况下,光照越充足,棚内空间温度越高,每次进去时间不长,就会大汗淋漓。薯苗出齐后,上午九点就要开始放温。最高不超过37℃。</p><p class="ql-block"> 为准确观测苗间温度,要求育苗户将温度计倒插在苗床上,这样温度计下端的红色水银刚好和薯苗顶端相平。</p><p class="ql-block"> 但这在不明就里的人来看很奇怪。有好几次,有的外地的人来参观时,看到温度计倒插在苗床上,红水银下头朝上,便指着惊叫起来:“哈,温度计插颠倒了!温度计插颠倒了!”脸上还带着一丝嘲讽。他们哪里明白我们的其中道理。</p><p class="ql-block"> 早春天气还冷,但晴天大棚里温度很高,巡棚检查苗床,穿着厚衣服,进棚前一身冷,出棚时一身汗,一天里不断出出进进,汗出汗落。发现谁家哪里有问题立即给他指出来,若有共性的问题。就在1-2天内召开育苗户会议,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据统计,在常渠村育苗技术承包的四个月内,曾开了大小22次育苗会。</p><p class="ql-block"> 育苗过程,会出现各种问题。记得有个育苗户大棚建好后,烟囱不会冒烟,办法使尽,苗床温度迟迟升不上去。最后他顺着烟囱往里灌了几桶水,然后再点火,火道竟然通了。育苗户笑着跟别人说,“就象医生给人治病,啥办法都用了都治不好,没想到灌肠给灌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分析原因是,他棚的火道出口处有一段火道口径有点小。因没有小木棍棚,就只好用玉米秸秆代替。玉米杆上带有大量叶片把小口径的火道堵得更狭窄了,烧火时烟雾中大量烟碳粉末附着在叶片上,结果把出口给堵严了。用水一冲把烟碳粉末冲掉后,火道自然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大棚高温催芽阶段温度迟迟不会出苗,我扒开种薯一看,有的种薯像爆米花似的开着花,分析原因是高温严重缺水所致。让育苗户立即补充水分。没过多长时间凡是仍然完整的种薯又出苗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有个育苗户棚内的高温区域的种薯上着白点,软腐了。我去一看是他待种薯太亲了。他恐怕种薯不暖和,将精细的牛粪将种薯厚厚裹上了一层,还在上面用手给它拍实,怕它可渴,给他浇了大量水,怕不保温,上苗又盖了一层农膜,农膜上又覆了一层湿麦秸。高温高湿缺氧环境导致薯块缺氧呼吸而腐烂。</p><p class="ql-block"> 大棚育苗除了做好大棚技术之外,有时还要应对不良的天气变化。</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晚上7点钟,刮起了七八级的大风,这在大风到来之前,大队干部何五芳利用村里面的高音喇叭反复通知,让大棚育苗户注意防范。</p><p class="ql-block"> 然而用泥巴压住棚膜四周的塑料大棚,想抗这样的大风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育苗户有的是全家出动,用能压的东西都压在了大棚上。棚膜被风刮起来了,把它压住,再刮起来,再压住。所有育苗户都在大风里整整奋战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的晚上,大风才停。</p><p class="ql-block"> 承包组和村组干部到各棚检查灾情,召开村干部和育苗组长会,统计受灾情况,研究补救措施。 </p><p class="ql-block"> 这次大风全村共有18个大棚受损,彻底刮坏的6个。公社农技站先预借一笔款,让受灾户先买新塑料薄膜重新盖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管理,恢复了生长。</p><p class="ql-block"> 苗子育成售出后,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有时红薯苗栽到地里还会出问题。有一次郏县一个公社购的薯苗真的出了问题。客户反映,上次拉回的苗栽后成活率不高,要求退合同。</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详细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他们那里。他们把薯苗拉回之后。过了两三天才栽种,薯苗失水过多。根据气象资料,那几天气温只有十来度,而薯苗在地温低于15℃时不扎根,栽后又遇上了两天的低温大风天气,红薯不但不能扎根吸水,而且薯苗水分蒸腾又加剧,进而导致失水过多返苗重、成活率必然下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育苗技朮承包时的《育苗及购苗须知》。</p> <p class="ql-block">观察记载育苗大棚温度。</p> <p class="ql-block">1981年、1983年在常渠村育苗基地驻队时的工作笔记。</p> <p class="ql-block">  经过努力,到5月中旬,红薯育苗全部结束这一年技术承包获得了成功。每斤种薯出苗量、及销售薯苗量都达到或超过承包合同。其中常渠村鲍棚育苗组,实际出苗251万株,比合同161万株超出90万株,超额55%,帮助全乡160个育苗户,售出商品苗642.42万元。加上育苗户自己零售薯苗收入70万元,卖苗共收入43,000元。</p><p class="ql-block"> 育苗结束,根据农业局制定的政策,和从育苗收入提取的比例,我和蔡店公社农技站的同志,每人都获得了267.6元的奖励。当时这奖金我没有张扬,万一有人眼红了呢!</p><p class="ql-block"> 育苗基地的建设,使不少育苗户成了技朮能手。后来,常渠村有的育苗能手还曾被派往偃师、嵩县、新安、孟津、社旗等县任技术员,帮助外地搞火炕大棚红薯育苗,均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 红薯塑料大棚多级育苗技术,先后在洛阳地区大面积推广,对加快推广高抗品种徐薯18,控制根腐病起到了很大作用。1982年12月,该项技术获得洛阳地区行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转眼40年过去了,那时的负责大棚育苗的组长和村干部如今都不在了。育苗户年令小的也成了十岁的老人。他们那时参与育苗的事,渐渐被人淡忘。但他们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感恩常渠村父老乡亲们,曾为汝阳县红薯育苗基地此付出过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洛阳地区行署副专业常运诚、省农技站高级农艺师赵云娥、汝阳县副县长刘五福和县农业局长张荣标在检查育苗大棚。</p> <p class="ql-block">1983年育苗技朮承包总结</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常渠村育苗基地各组出苗、售苗情况汇综表。</p> <p class="ql-block">常渠村部分红薯育苗完成情况统计表</p> <p class="ql-block">常渠村部分红薯育苗完成情况统计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美篇献给常渠育苗基地的父老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片: 山 青</p><p class="ql-block"> 编辑: 仁爱乐施</p><p class="ql-block"> 完稿: 2023年元月</p>

育苗

大棚

火道

出苗

红薯

种薯

苗床

薯苗

常渠村

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