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p><p class="ql-block">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重庆川剧受到重庆广博性情的陶冶,铸就了包容的胸襟。</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勃兴,那些来自省外而分别流行于四川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为适应群众欣赏习惯,与四川语音、习俗结合,逐渐在艺术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戏班不断涌入城市, 为扩大影响,加强演员阵容,争取更多观众,逐渐走向各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经营方式。</p> <p class="ql-block">川剧的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p><p class="ql-block">生指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大类。出去红生和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扮相都比较洁净俊俏。</p> <p class="ql-block">旦指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为花旦、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旦花衫七类</p> <p class="ql-block">净指净行,俗称花脸或者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p> <p class="ql-block">末指末行,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数挂有胡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老生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老外一般扮演老年男子</p> <p class="ql-block">丑指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扮演的是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扮演的是精明干练而幽默风趣的豪杰义士</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剧种,我们常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外国朋友感叹它的神奇。它就是川剧。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它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变脸就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它就是脸谱。变脸成为了当今赏川剧的一大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