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少陵塬

长安人

<p class="ql-block">文字编写:长安人</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感谢作者</p><p class="ql-block">音乐配置:故乡情</p><p class="ql-block">重新审定稿:2023.1.4</p> <p class="ql-block">2008年来济南以前,我没有离开过这道塬,从春播到秋收,从家乡到参加工作,从懵懂学童到追梦少年,而今越是远了,塬就越出现在梦里。</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在我的潜意识里,它自是亘古未变,但我已离开了它。</p><p class="ql-block">少陵塬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杜陵乡所辖的16个自然村庄已经消失。</p><p class="ql-block">我割舍不下那一段情,苦苦寻找着心中的少陵塬。</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少陵塬在西安市区以南、长安区稍偏东,东边有浐河,西边则是潏河。</p><p class="ql-block">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狭小,西北部宽大,平面呈楔形。</p><p class="ql-block">塬下是历史上负有盛名的樊川,早在一千年前的盛唐时期, 就是古长安的重要一隅。</p><p class="ql-block">整个塬面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上升,明显地分为三个台阶,各级之间以陡坎相接。</p><p class="ql-block">汉朝时期,汉宣帝刘询看中这一片风水宝地,便将这里选为自己的陵地,称为杜陵。</p><p class="ql-block">将他的原配妻子,也就是著名的平民皇后——许皇后安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因为许皇后的陵丘比较小,所以人们习惯称这里为“少陵”,时间久了,这里便逐渐叫了“少陵塬”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凤栖、鸿固是少陵的一部分,也有人说凤栖、鸿固是少陵塬曾经的称谓,不论怎样,这两个充满诗意的名词,都和少陵塬脱不开关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从汉朝起,少陵塬上的名人轶事就开始不断涌现,那些精彩故事仍被广为流传,</span>而这些故事,又正在被历史湮灭中……</p><p class="ql-block">高望堆村曾经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原村西侧有自然高冢一座,是西安城外的制高点,相传旧时又名烽火堆,战争期间凭借这里居高而点燃烟火报警。唐代“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率军征讨安史叛军,其中高望堆便是其与叛军史思明作战的地方之一。郭子仪曾建议将他葬在高望堆旁。郭子仪虽未能葬于高望堆,但后来他的子、媳均葬在高望堆附近。史书上还将此地称为“郭公堆”。</p><p class="ql-block">蕉村作为古杜陵的一方名地,《长安志图》记:“肖灌墓在焦邨”焦邨即今蕉村,高望堆在蕉村东北,墓在其西南坡下。肖灌是唐朝初期一名大臣,官封渝州刺史。在蕉村西北方,又有一块名叫“郭公堆”的高地,是唐代后期名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古战场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南伍村子东南有老皂角树一棵,枝干茂密,树阴掩映。近旁有一处历史名地“兔岭”,相传西周文王姬昌巡游天下,一日路过此地,颇觉口干舌燥,却无水饮用,咳嗽中吐血一块,即变做一只赤兔,引文王至一户农家歇息饮露,后归大道。此地后世传为“赤兔岭”,曾立有一通青石古碑为证。</p><p class="ql-block">东兆余村东南有一段绵延一公里的“堰岭”,夯筑坚实,气势宏伟。民间俗称“秦始皇北修长城,南修五岭,这是秦代修的。”后经查证,此说没有任何依据。秦代的“五岭”指南方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和这个“堰岭”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这“堰岭”也大有来头。唐代修曲江池,从南山引水,修黄渠走少陵原上,先把水蓄到西北村东。西北村东就成了大湖。于是,在我村东南修了拦水的“堰岭”。这是唐代皇家的国家重点工程。可惜“堰岭”在修路的时已被破坏。</p><p class="ql-block">西汉哀帝的代丞相朱博,便是少陵塬朱坡村人。</p><p class="ql-block">西兆余村里五棵老槐树,有着百年的历史,都成为了“老古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神奇的少陵塬,巍巍的终南山。在塬、山之间,有我们美丽的校园。”这几句词记得不太准的小学校歌,是我关于你“官名”最早的认识。在我最初的印象里,世间就只有这一道塬。如同说起川道,就在心里把它等于樊川。</p><p class="ql-block">塬上缺水,然而塬上非但不荒凉,而且也布满村镇和庄稼。据说,这里背靠黄土、俯视樊川、眺望终南,风水极佳。所以,汉唐以来以至明清,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竞相以葬在此间以为荣。时至今日,塬上古墓茔塚仍不计其数,断碣卧石还在诉说着它荣耀的过往。每到春上,来明朝秦王十三陵看桃花的人便络绎不绝。引镇是古关中通往陕南的重要交通要道,腊月二十九的“万人集”更是闻名于附近柞水、蓝田各县。塬是不连续的,地貌也不是一成不变。有几段是几层黄土台塬,一些不便耕种的土地就成了百姓的墓园。我的先祖,也葬在这原间高坡之上。每有白事,便是乐人奏唱秦腔,这种送行的古调竟是如此悲凉,以至于很多年后我听到秦腔唱段甚至是曲牌,都会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住在塬上,先辈的旧居为安间房和一边倒厦子房。塬上的坡塄地适宜种水果树,韩家湾村的甜胡杏很是出名,羊村、四府井村喜欢种柿子树,偏南的栲栳村爱种枣树。各村子历史都可以追溯至魏晋,起码是隋唐。原上地下都是宝地,文物古迹俯首皆是,不时有谁家无意挖到铜钱陶罐的并不新鲜的见闻。吃一顿饭,能串几家子门。身在此间,当时并没有觉得它的悠久和伟岸。越是距离远了,时间久了,我却越是以它为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少陵塬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春天用杨树枝做哨子,嘴唇发涩而乐在其间。捋槐花、榆钱做麦饭,饭香四溢。放起自己糊的风筝,欢快地奔跑在广阔原野,麦苗一望无际,春风肆意舒展。</p><p class="ql-block">夏天可以戴了草编的“凉帽”去粘知了,帽子编得好的美滋滋,编不好的也不会太在意。拾麦穗、逮蚂蚱,再到涝池里扑通几下子,就更快活似神仙了。</p><p class="ql-block">秋天的玉米杆和萝卜都是甜的,借着灶堂的余火煨几个红苕,那美味至今还留在我的唇齿间。作业也少,自制工具逮蛐蛐,约在一起看蛐蛐儿咬仗,都是最好的消遣。得空再和小伙伴们砍些小酸枣树,战利品捆扎起来一条绳子系在腰间,一路尘土扬起,骄傲之情犹如得胜的将军。</p><p class="ql-block">冬天在场上支笸箩捕鸟,晚间月光下,小伙伴“骑马打仗”,都有乐趣。再趁大人不备点着蒿草,欢呼雀跃,却也没有酿过大祸。雪地里,跟在细狗撵兔的人群后面,跑过了一村又一村,虽是自己两手空空,但看一番热闹,心情亦好。</p><p class="ql-block">少陵塬,曾经我是多么地熟悉你啊,即便大雪掩藏了小路,放学或走亲戚的我也从来不会找错地方。少陵塬,曾经我又是多么地埋怨你啊,水利不便产粮有限,拉车上塬费时费力;收麦炎热、锄禾当午,让人无处躲藏。这都是我,也都是你,我们不能改变对方,我们相互依偎。</p><p class="ql-block">这道塬,我没有忘记你,这么多年,我曾写过《塬上老井》《热土炕》《苜蓿地》《家乡忙罢古会》《别了,小竹筛子》《推碾子》《红苕地》《我的老家东兆余村》……它是我的塬,也是我们的塬,更是我们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和天高云淡。</p><p class="ql-block">50年似曾只在一瞬间,我们的欢声笑语一定还在塬上回荡。只是迈入老年的我们,已经各自散去。城市里有梦,却不一定有最美的春天。我的少陵塬啊,你是否也曾责怪过我的冷落和决绝呢?</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这里的孩子们也有了和都市里一般无二的喜好,但他们很少再走上这道塬。随着少陵塬村庄整体拆迁,但愿人情不要再疏远。塬畔风起,估摸个地方烧几张纸钱,聊表一下心意,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class="ql-block">唐朝诗僧皎然有《送僧之京师》。原来那时就有人唯恐伤感,不能在秋天上塬。</p><p class="ql-block">绵绵渺渺楚云繁,万里西归望国门。</p><p class="ql-block">禅子初心易凄断,秋风莫上少陵塬。</p><p class="ql-block">40年后的法学家吕温,写下了《登少陵塬,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他虽赞叹此间景致,但还是想着自己的前途而向往咫尺外的帝都长安。</p><p class="ql-block">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p><p class="ql-block">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p><p class="ql-block">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p><p class="ql-block">少陵塬养人,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三十五岁时,来长安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京兆(长安)少陵塬,这一住就是10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迫不得已弃官入川。少陵塬没有留住他的人,却留下了他的灵魂。《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p><p class="ql-block">往时中补右,扈跸上元初。</p><p class="ql-block">反气凌行在,妖星下直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杜陵斜晚照,潏水带寒淤。</p><p class="ql-block">莫话清溪发,萧萧白映梳。</p><p class="ql-block">诗中杜陵指少陵塬,潏水为长安八水中一 水。</p><p class="ql-block">少陵塬如故,只是我们迷失在这人世间。少陵塬依旧,但它又好像已经不是我的那座塬了。或者说,塬还是那座塬,是我们长大了,而周遭的变化又太令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魂牵少陵塬,落寞少陵塬,也感怀和寻找着这道我再难回到的少陵塬。</p><p class="ql-block">是往,忙罢古会,乡间小路走动的人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