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闫会荣

<p class="ql-block">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细品之,其实每一个喜欢读书人都会有切身体会。</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大师的《论读书》,我想把幼而无知,老而无成的我的阅读经历分享出去,以勾起同时代人对过往阅读的回忆,也想再次唤醒大家对阅读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和所有的60后一样,我们没有接受过所谓的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我入学前的准备就是妈妈告诉我到学校后老师如果说家里几口人,你就说五口人,就是妈妈、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爸爸在外地教书,不算家里的户口,所以习惯说五口人。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老师问你一个手有几个指头,你就说5个,两个手十个手指头,就这一样就顺利入学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穷,五口人住在三间不足五十平米的小屋里,如果用家徒四壁形容我家也不确切。因为我家的小屋塞满了书,在大梁二梁中间放着三四个纸箱,里面装的满满的全是书。房子的一头用土坯垒的隔墙有二米高,上面全部是用书垒的。</p><p class="ql-block"> 以我对祖上的一些了解,从曾祖时就是以耕读传家,我的爷爷更是方圆十几里有名的私塾先生,爸爸郑州师专毕业后又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函授。隔墙上的这些书大部是爸爸在河大函授时的课书,还有些文学期刊,小说之类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阅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大概就是小学三四年级吧。说来可笑,我看书的起点真高,(那个年代不象现在,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买来了各类婴幼儿童读物)一开始就是爸爸函授时的课本,大概是近代文学史吧,但当时只是翻看不叫阅读。现在知道当时看到是话剧《屈原》的选场吧,看到那些名子不象名子,姓氏不是姓氏的什么公子兰呀,楚怀王呀,还有一个婵娟的好像对屈原很好。</p><p class="ql-block"> `还看到过王昭君、孙美人,孙美人好象很可怜,天天想见到皇上,而当时对王昭君的印像好像她很有志气,对皇帝没多大兴趣。</p><p class="ql-block"> 还有较之于“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似懂非懂,那些“上邪、神邪”的就更不知所云了。而这些似懂非懂和不流所云的诗句对我来说就象一个小孩儿拾到的一颗颗珍珠,小心地珍藏起来。随着整个求学过程一路走来,小学、初中、高中、师范学校,我终于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当我知道了每一颗珍珠的出处以及所包含的人物,故事,道理的时候,心中的充满快慰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及至稍长,到初中阶段就开始读长篇了</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接触不到经典名著,我家藏的那经典名著听我妈说在破四旧时被人打梱抬走了。能看到的小说可以按三个时期划分,它们分别是土地改革时期,代表作家李准的《李双双》,周立波《暴风骤雨》,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解放战争时期《红岩》,《林海雪原》,这些小说讴歌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几代人。虽历经时间的淘洗,但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至今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阅读方法是囫囵吞枣式的,哪有时间细读呀,看一本书大家都要排队,课堂偷看,课间看,书在别人手中人家正看自己就倒着看,上学路上看,放学路上还看,回家是绝对看不成的,要帮妈妈干家务呀,只好夜里看,一盏煤油灯,看着看着睡着了,醒来继续看,真象作家魏巍说的那样,看得我连鸡免同笼这个问题也弄不清了。这个时期少而无知的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可能是想借助书本去了解它吧。</p><p class="ql-block"> 读书怡情,特别是接触了古诗词,才发现这里真是别具洞天,诗词的美,只有你发现了她,她才会影响你并且毫不吝啬地赐与你,赐与你一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慧眼,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能赏月,冬可寻梅。晨可亲触于甘露,暮则眺赏于晚霞。独处时不觉孤独,兴来时邀一俩知己,不受“井蛙不可言海”的拘束,也可聊到星落月儿圆。这,也算是弱弱的傅彩吧。而读书足以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如果把“才”狭义理解为才干才华,于我就不算适应了。</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一直是在喜欢的层面,在不同的年令阶段我会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去选择自己要读的书,喜欢《诗经》《史记》《古文观止》,《论语》等,《史记》一书就有好几个版本,有中学生读本,有白话版本,还有文言文版本。</p><p class="ql-block"> 老而无成 的我没有从书中得到千钟粟和黄金屋,但也没有改变我勤向窗前读的习惯。读书使我内心安逸,当心中有结,肉体痛苦的时候,就读些道家文章,因为道家思想有如吗啡,含有神秘的作用,能舒悦人的心灵,缓解人的焦虑,降低人的欲望。它好像给人准备了一条安全的退路和一幅止痛剂,要不怎么说苏东坡,陶渊明的作品中都能品出一些道家味儿呢。所以儒道就像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两极,他们相互作用,互为生存。它们的智慧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你我共适也。</p><p class="ql-block"> 今生,我都将与诗书为伴,不求金马玉堂,只为喜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