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的书画展厅位于南区四楼,排序12号。我对国博的牵挂,大多来自这里。国博值得欣赏的作品当然有很多,那些位列国宝的藏品不在少数,分陈在古代中国馆,玉器、瓷器、钱币、铜镜、古代佛造像等专题展厅里,但我唯独喜欢字画,那是可以暖到心坎上的,与古人,创作者交心的作品。它们为观者敞开心扉,有性格、性情、偏好和艺术追求,欣赏的过程是“美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国博的书画展厅,也不是一成不变。展厅的格局设计没动,但藏品有所变换。这次来跟我年初一月份来时所看的就不同。这是国博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出的第二期古代书画展。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展品分为三个部分:“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以及“清代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时间跨度很长,如果要细说自宋元以来的中国书画,那得有多少的展品,才能够呈现真实的、踩着艺术史发展脉络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盛宴?!国家博物馆这一小小的书画展厅自然做不到,如果整个博物馆都拿来办书画展,观众想必来看了,也会看到吐吧?!身体上疲惫,视觉也会有审美疲劳,所以博物馆采取了“经常性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展线,努力做到常展常新。”(序言介绍)看看这次博物馆是拿出了什么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 佚名 谈经图轴 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明 沈周 《飞来峰图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清 恽寿平《秋卉狸猫图轴》</span></p> <p class="ql-block"> <b>宋元书画</b></p><p class="ql-block">在前厅,策展人先挂了三件作品:元佚名绢本设色《谈经图轴》,明代中叶文人画“吴派”宗师沈周的山水《飞来峰图轴》,清“常州画派”的开山祖恽寿平《秋卉狸猫图轴》,算是三个时代的代表。还缺了宋时期,应该是四件作品才对,但只有三个橱窗,这是受制于展厅原来的设计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件作品,《谈经图轴》因为时代久远变得灰暗,恽寿平《秋卉狸猫图轴》画得清淡,最抢眼的是沈周作品《飞来峰图轴》,该作有明确的年款“成化庚子五月宿飞来峰下,图此记游,长洲沈周。”明成化十六年即1480年。作者画的是苏州天平山飞来峰的景致。成化七年沈周也作过一幅《飞来峰图轴》(160.8X35.2cm)藏于上海文物商店。在他的年表里,反而没有记载国博的这件展品。该画“画面构图饱满雄健,气韵高清,墨色浓淡相间,虚实结合,山峦清旷。峰下淙淙溪水,溪上小桥,近处一亭,亭边二人,其一负手而立,似沉浸在飞来峰和山林之中,画面气息高雅,意境幽微。”我喜欢画面中的几棵松树,画得坚硬挺拔,似乎伸手触摸,手尚未伸过去,就有被刺痛的感觉。他画的树是活的,山也会呼吸,人在景中,悠游自在。这是一幅抓人摄魂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北宋 冯预《楷书历代三宝纪卷第八卷》</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宋元时期的作品。北宋冯预(生卒年月不详)写于治平元年(1064年)的纸本楷书《历代三宝纪卷第八卷》(《秘殿珠林续编》著录,展开大约有十二米长),继承了唐代写经的特点。隋唐宋元传世的书画作品,珍若拱璧。他的这份写经,看出与颜真卿书法的连续性。字体笔划横细竖粗,结体肥胖敦实,有一种雍容富贵之美。冯预是宋朝书法名家,尤以楷书著名,有《佛说了知经》(作于1068年)为楷书爱好者所熟知。这件较之早四年的“巨制”也许是因为没有发行过字帖,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冯预这件《楷书历代三宝纪卷第八卷》为北宋写本《大藏经》中形制最完整的一卷,是佛学文献从写本向刻本转型的重要物证,被列为了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宋·佚名《雪窗读书图》</span></p> <p class="ql-block">冯预写经的上方挂着一小幅让人熟悉的乾隆帝书法,走近才知道这只是一件题跋,重点是它旁边的那幅画暗黑的山水画:宋·佚名《雪窗读书图》。题跋是这样写的:“朔风吹雪满千山,纵有交游绝往还,消得此时亲翰简,爱他古道照容颜。开窗坐处浑忘冷,入夜映来好是闲。欲笑引光凿壁者,个中三昧未容攀。右李唐雪窗读书图”。上边盖有“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印章,这是一幅康熙帝把玩过的作品。画的右上角,有一个题签:“宋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人。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高宗时授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尝题其画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见图绘宝鉴。”这幅古人鉴定为李唐作品的“佚名”《雪窗读书图》,乾隆皇帝的题画诗,写出了个中的意境。画的是深山老林里,大山脚下有一户人家,主人侧坐于窗前正展卷耕读,远山及房顶白雪皑皑,表明是寒冷的冬天,但大树及门前的竹子却清翠浓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全图用笔细谨,赋色沉稳,构图饱满,景物穿插衔接得天衣无缝,堪称神品。只是画幅较小,挂得略高,玻璃展柜里边的画框上尚有玻璃遮挡,反光严重,不能更加细致的观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宋 佚名《狩猎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 妙峰福德 行书跋《白马驮经图》卷 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元代妙峰福德写于至正元年(1341年)的“行书跋《白马驮经图》卷”置于展厅中间的玻璃展柜中,前端钤有几方印章“袁氏家藏”、“清群簃鉴赏”“清群主人审定书画文字印”,可见这久作品之前存在私人手上。阎立本的《白马驮经图》已经佚,空留跋文,是不是有点可惜?!妙峰福德的跋文没有印章,有点不合常理,是个遗憾。福德跋后,还有明代陈鉴,夏时正、潘暄等人的题跋,算是元明书法合集。紧挨着的是元代姚燧(1238-1313)用金笺纸写就的草书《唐杜甫醉歌行诗卷》。姚燧何许人也?不识。原来他是元朝的汉族儒臣、文学家(工文,长碑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兼国史院长官)、集贤大学士。他推崇唐代大文学家、书法家李邕,轻视晚辈赵孟頫(1254-1322)、元明善(1269-1322)等,可见是一位心气极高的文人、书家。他草书笔走龙蛇,用笔圆润,使转流畅,出自怀素一路,有磅礴之气。这是一幅自带流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艺术是院体画为主导的时期,到了元代,蒙古族执政,文人在仕途中的普遍失落,客观上孕育了以赵孟頫、倪瓒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兴盛起来。这次展览元代作品略少,没有经典书画家的作品,比如北宋“苏黄米蔡”的书法作品,是个小遗憾。</p> <p class="ql-block"><b> 明代书画</b></p><p class="ql-block">专家鉴定为南宋马麟款,实为明代绢本设色作品《得春先图卷》,在这个展览中是一件比较特别的作品。有浓郁的宋画气息,写实,工整,清丽,以线条为主。画得很有现代感,画面简洁:一枝梅花弯入水中,再从水面穿出,用隐去中间部分来构造视觉节奏。数根线条勾勒水纹,为整幅画面带入动态之中,这一枝梅花突然就活起来,就像一只在水面上梳理羽毛的天鹅,生动活泼,美丽起来,观者这才注意,梅花在枝头暂放。这是一幅作者存疑却手艺高超的作品,得到后世行家里手的青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祝允明大大的写了三字“得春先”题引首。后面还有他洋洋洒洒的题跋,开篇肯定了是“马君”的作品,可见他对此作的欢喜程度。另外还有沈周的题跋在他的题跋之前,两人年龄相差33岁,就如同同一天,用同一支笔,同一池墨写就:看墨色,字体大小,章法都相近。我揣测是祝允明的旧藏,他送去请老爷子沈周题跋……据介绍还有晚清民国罗振玉等人的题跋,手卷没有完全打开,没能看到。不管如何,这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作品,如果不是专家看出绢本等不到代,这幅马麟款的作品,从绘画语言和风格来判断跟马麟作品确实如同一辙。边角山水,折枝“方棱折角”,是典型的宋代院体“马家军”(马远、马麟父子)画法和构图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伯仁《溪山深处图轴》</span></p> <p class="ql-block">文伯仁的山水《溪山深处图轴》,画得密密麻麻,像极了一条条毛毛虫在上边攀爬,如果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肯定不敢多看。这件作品,近景中景都是用同样浓重的墨色来描绘,只有顶端的远山,才用淡墨略作交代。这一只求高远而不讲深远,精工细密的繁笔山水,特征明显,但并不是他最有气质的作品。他是文徵明之后,文家山水的“实力担当”,他幼承家学,取法元人,尤其是对王蒙山水着力最多,为当时画风单一的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吴门后继者开辟了新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明 文徴明《游西山诗十二首卷》</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吴门画派最重要的领军人物文徵明,这次没有他的山水作品,展出的是他的行书精品《游西山诗十二首卷》,写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此卷较长,只展开后半部分,从“未结三生物外”至落款。后面应该还有题跋,没展开。作品保存完好如新,笔从纸面上划过,墨与纸的触痕清晰可见。他用笔轻盈,纸也许是半生不熟的宣纸,研的墨水份略多,有一点点跑墨的痕迹。文徵明的书法属于文秀一路。字行笔流畅,使转自然,驾轻就熟的笔法,从温润遒劲中透露出笔者悠然自得的心境。这一年,他已经八十有四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道周《七言律诗卷》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吴宽《行书游西山记卷》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晚明五大书家”之黄道周,有一幅他的绫本行书《七言律诗卷》,这件作品是典型的“道周体”行书。他的作品特征明显,远远看见就能认出。结体左低右高,大都取宽扁之势,<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行笔严峻方折,</span>险绝而敦厚,章法字紧行宽。我尤爱他写的这类拇指大小的行书,得古厚奇崛之志,无软媚轻佻之态。气格高标,字如其人。他是性情刚烈,抗清失败后以身殉国,是忠烈良将,值得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门书派先导吴宽《行书游西山记卷》,写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作者辅佐明孝宗,官至礼部尚书。作品有苏东坡笔意。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古代书法,基本都是诗书一体。这份游记出自作者心胸,从行文的抑扬顿挫,眉飞色舞中,看出作者的畅快自得。摘录文中的一段:“七宝泉:谁将七宝地,贮此以泓秋。片月茫空坠,清水出壑流。冷寒山骨瘦,细咽竹根幽。半勺能消暑,名宜水记收。”</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玻璃柜里还陈列了一幅文徴明曾孙文从简(1574-1648)的纸本设色《介石书院图卷》,画得空灵祥和,这也是他的艺术追求,但这幅让我觉得稍显简单,在此略过。</p><p class="ql-block">吴门书派中,最有诗名的人物,也许是王穉登(1535-1612),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穉</span>登年轻时拜文徴明为师,入"吴门派"。书法从文徴明,上追苏东坡、黄庭坚。此次展览展出其行书《后赤壁赋扇面》,看出有文徵明的秀气,也有黄庭坚的挺拔。他曾称赞黄庭坚"楷法妍媚,笔势纵横绝胜菊坡"。这也许就是他的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周天球 《楷书新燕篇扇面》</span></p> <p class="ql-block">此展,撑起明代中晚期绘画半边天的“吴门画派”书画,占了较大的篇幅。除了前边提到的“吴门画派”创始人、领袖沈周,以及沈周之后最重要的领军人物文徵明,文伯仁、吴宽、,文从简、王穉登的作品,还有钱贡(公元16-17世纪初)绢本设色《沧洲渔乐图卷》、钱谷(1508-1579)金笺设色《临轩观瀑图扇面》、周天球(1514-1595)写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年的《楷书新燕篇扇面》、居节(约1524-约1585)金笺水墨《雪霁行旅图扇面》、张宏(1577-1652后)金笺设色《松岩幽寺图扇面》共11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后期董其昌横空出世,也标志着“吴门画派”逐渐走向衰败。与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文徵明不同,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因其“才溢文敏,精鉴赏,工诗文,善书画,信奉禅宗,借助政治地位,执艺坛牛耳数十年。”他的山水画,师法于五代画家董源、巨然,元代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以强大的实力将恩师顾正谊创立的"华亭派"发扬光大,成为了真正的领袖。他的书法成就,可能比绘画的成就更大。</p> <p class="ql-block">“其书法汲取历代诸家,而自成一体,长于行草,楷书亦佳。笔画圆劲秀润,布局舒朗匀称,书风温润雅致”(展签介绍)的风格“席卷”书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尤其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他的书法都极度推崇,时常临习,成为了他艺术的门徒。也因此,他的书法“红遍”中国,至今长盛不衰。这次展览只展出董其昌小小的一件作品:行书《麦饼宴诗扇面》。“此幅扇面行书自作七律一首,以赠友人陈于廷。书法结体正中出奇,笔法遒雅多变,用墨尽得其妙,风格古雅平和,为董其昌晚年书法佳作。”(展签介绍)。作品虽小却引人入胜,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善文于2021.11.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