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我们国培送教项目本应该在10月12日,10月19日完成的问题诊断环节一再延迟,可能是因为三个月的线上教学,将老师们“驯养”成了技术高手、超级主播;也可能是老师们一直在精心准备这节课,所以今天沐浴在冬日暖阳下,小数四班四组的腾讯会议直播间温暖如春,即便我们隔着一方屏幕,但精彩依旧扑面而来。作为会议的发起人,我格外珍惜和享受这次学习的机会,和家人们隔空对话的过程,我感受到了李老家乡老师们的敬业、专业、协作、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课中回放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优雅大方、温婉可亲的丁丽红老师带来了一节一年级的《可爱的企鹅》。她首先从猜谜语和播放视频,带领孩子了解企鹅的生活环境,然后动态展现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叙述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从图中抽象出数,又在数的过程中,合并总数。并从算式回到图中,说说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关于寻找冰山后面的企鹅,对学生而言是逆向思维,在此丁老师放慢脚步,利用直观的圆片或三角形,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列一列、算一算,突破难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整节课,丁老师眼中、心中皆有学生,儿童化的语言、丰富的态势语,情感饱满,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参与。结构完整,小结部分不光总结知识,还有态度习惯的梳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关于加法的结果,是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分享数的方法和数法的多样性;关于减法,是否鼓励学生列出2+()=8的算式,沟通加减法的逆运算关系,同时渗透代数思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秀外慧中的王慧敏老师,带来的是四年级的《线的认识》,王老师从一根弯弯的线拉直引入课题,先入为主,今天所要研究的线都是直直的线。然后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的图片,从整体呈现——逐个观察——整体呈现找相同——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示范画法、读法。列表梳理异同,促进概念建构。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引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层闯关练习,带领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老师准备充分,课如其人,逻辑条理性很强、板书规范、知识点讲解透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线段、直线、射线的读法、画法是否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感知、操作、建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是否以任务单为支架,增加生生互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沉稳、谦虚、热情的丁红岩老师,跨学科教学,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他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从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同一个分数的不同样态,探索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感受到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否引导学生在充分操作的过程中,从左至右观察 或从右至左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的发现,逐步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是否可以展示探索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优雅干练的胡艳芳老师带来的是二年级的《分香蕉》,老师关注除法的两种本质——包含除和等分除,在学生充分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抽象除法算式,明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中的名称,带领学生读算式、说名称,再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并不断地将12根香蕉或者其他的水果进行变式分配,丰盈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性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是否可以更大胆一些,让孩子说说这12根香蕉,你还想怎么分,能列出什么算式?和同伴分享算式中各部分的实际意义和读法。或者你愿意分什么实物?准备怎么分?该用什么样的除法算式来记录分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沉稳大方的袁凤彩老师和王慧敏老师同题异构,呈现的也是四年级的《线的认识》,袁老师紧紧抓住生活中的线和数学中抽象出来的线的关联,带领学生建构直线、射线和线段,知识呈现清晰细致,凸显师生、生生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以任务单的形式,用表格让学生独立梳理一下三种线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代表汇报,集体达成共识;联系生活,寻找分享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谦和稳重的戚自力老师,带来的是六年级的《观察的范围》,他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用教材教,但是他紧紧抓住教材中的三个问题串,结合具体情境讲将竖直方向观察范围的变化、到从水平方向动态观察的变化,通过抽象实物,画视线图,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置身笑笑的位置观察淘气,讲练结合,教得仔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是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先想象、猜测可以观察到的范围,再通过自己尝试画视线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热心和气的王志东老师展示的是三年级的《运白菜》,王老师的课件设计精美,在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问题呈现层层递进,将算法的探索富含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既关注计算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运算经验的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课件能否完全取代板书?是否板书规范的运算顺序、运算过程以及竖式的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激情睿智的王洪民老师展示的是四年级的《旋转与角》,整节课亮点频出。他紧紧抓住角形成的本质,善用学具,利用一个活动角,将静态的角动态化,角产生的过程、角的大小随另一边旋转的大小而变化,得出不同类型的角。尤其是认识新的平角和周角朋友时,他张弛有度,有意将平角和周角的诞生慢动作呈现,同时抽象示范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画法,顺利突破难点。折角的过程延展至下一课时,引领学生感知周角、平角、直角的大小关系。画龙点睛的板书,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除了重复二年级的知识,是否考虑知识的生长性,角的两边既然是两条射线,射线可以从顶点处向一方无限延伸,学生是否就会自明性地不再考虑边的长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贤淑亲和的李金俊老师,带来的是五年级的《2,5的倍数特征》,学生直面挑战,勇敢揭秘老师的特异功能——大胆猜想,以百数表为工具,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独立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发现2、5的倍数特征——报数游戏,体验规律的便捷——更进一步发现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以2的倍数特征为标准,将自然数分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纵观全课,环节过度,衔接自然;两个主问题并列呈现,有扶到放,注重互动;针对性激励评价。这也是精心设计和多年课堂实际教学经验积累出来的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是否在发现验证5的倍数特征的时候,寻找例证的时候寻找更大的数?是否有意引导学生从位值制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5的倍数特征只需要看个位?在揭秘2的倍数特征的时候,引导学生自然迁移,以便为后续研究3的倍数特征做好铺垫。</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勤奋上进的张瑞娟老师带来了一节五年级的《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一)》,张老师的人美、形美、板书美、探究美。她抓住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冲突,追问学生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基于此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填写任务单梳理验证,视频呈现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从而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本质。顺利成章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它的对称轴。乘胜追击,安排即时的闯关练习,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商榷:仅靠课件展示评价对称轴的画法是否妥贴?是否应该呈现学生的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 课后期许 <p class="ql-block"> 不负冬日明媚,不负线上相聚时光。即便隔着屏幕,屏幕那端的认真、执着,积极、协作把我温暖;屏幕那端的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精巧构思把我感动。短短的五六个小时,我们坦诚相见,相互切磋,我享受这美美的学习过程,也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一己之见。虽然微型展示精彩纷呈,但是老师们往往是就课论课,对于新课标理念的植入,大概念教学,一致性融通……几乎没有涉及。不过有了这次全体最美的邂逅,我们就有了一起研究学习,共同实践探索的勇气和底气,相信我们也可以向数学专业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利用手中的旧教材上出新课程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