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子西列检旧事

飞 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旅途上要走过许多地方,有的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有的却铭刻在心终生难忘,对我来说就有这样一个叫“西列检”的地方。1975年底,我参加铁路工作,被分配到济南车辆段西列检所,地址在济南站新场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片热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车出济南站向西,过纬十二路不远,在铁路机车工厂的北侧就是新场子。新场子是针对老场子而言的。老场子在济南站以西到纬十二路以东,济南机务段的南侧。是有20多股线路的编组场,它是和津浦铁路一起建成的。解放以后随着运量的增加,已经不适应运输的需求。1958年在它的西面又建了新的编组场,所以大家习惯叫新场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场子主要接南面来到达的货物列车,终到济南的送往货场,路过的再编组,始发到胶济线或往北到京沪线德州方向。新场子比老场子的线路间距要宽,作业环境要好一些。新场子是有18股铁路的编组场,算上南侧的京沪铁路上下行正线共20条铁路。自南向北1到4股线路是到达线,接入南来的货物列车。第5股是货物终到线,集中后再由调车机送往货场。6股到16股是编组线和始发线。从西头驼峰上分解溜放下来的车辆在这里重新编组出发。第17股是站修线,主要承担车辆定期检修和临时维修。第18股是专用线,通往张庄机场的五七车站,据说毛主席的专列多次经过这里,在平时用作调车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场子因有十八股铁道也叫 “十八股” ,这是车站的称呼。车辆段习惯叫“西列检”,全称济南车辆段西列车检修所,是一个车间级的单位。由列车队和站修线两部分组成,列车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每班三十人左右。工作三班倒,干12小时休24小时。丁班是半班,替下三个班轮换休大班。站修线又分为辅修组、轴检组、车体组、配件组等班组,有七八十人。加上后勤的食堂、红外线维修、汽车司机和车间管理人员,共有200左右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7股和18股线路之间是西列检车间的驻地。西头南面是空气压缩机室,东边相邻是浴室,拐角处是锅炉房。东面紧挨着是食堂,餐厅东侧是交班室和医务室。段保健站的高医生每周来车间一次,后来培养了一名车间“赤脚医生”老郑,更方便职工拿药。平房的东边是列车队的更衣室,南面对着一个篮球场。再往东是站修线班组的房舍,有机械室、木工室、铁工室、材料室、电气焊室、挂瓦室、旋瓦室、更衣室等。继续向东有一个水湾。水湾的东侧有一排平房是油线室、制动室和车间办公室。最东面是家属院,家属院的南侧是个小二层楼。楼下是汽车库,楼上是列检值班室。之前列检值班室在场子的南侧,是个半圆形的二层小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列车队在场子里面还有几个待检室。到达组有三个待检室,是在最南侧京沪线上下行之间的平房。待检室南侧有一条水沟,沟南就是京沪上行线。待检室北侧紧挨着京沪下行线,我们作业时出门就要横跨京沪正线。在六七股线路之间,还有始发组的三个待检室和一个大闸室,条件要差许多。是半地上半地下的地窝子,地下一米,地上一米,面积仅有一个双人床大小。大闸室相当于机车上的制动机操作系统,编组后在连挂机车之前进行车列制动机的充风和实验。在编组场的西南头,经十路段店立交桥边是红外线轴温探测室。1977年开始上一、二代机是有人值守,后来升级换代为无人值守。那几间房子是车间自己盖的,辛老师几位当大工,我们休班的都去参加过劳动当小工,和灰搬砖干一些零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0年代初,在水湾处建了一个四层的大楼,很气派是新场周边的最高建筑。列车队和车间办公室全部搬上了楼。两头的大房间做会议室和交班室。四楼设立了一间大教室,东头是职工之家,西头是青年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车辆医生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列检的主要工种是车辆钳工和检车员。按照规定四级车辆钳工才有资格考检车员。但由于近十年的时间中断了考试晋级,检车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现场从事检车作业的人员大多数是车辆钳工代检车员。检车员是铁路弯腰最多的工种,也是最辛苦的工种之一,他们被称为“车辆医生”,可没有医生的白大褂,而是一身“油包”。伙计们流传着“远看是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仔细看是车辆段的”来自嘲。其实列检的劳保待遇在车辆段是最好的,由于是露天作业,除了细帆布的工装外,比段内车间的工种多了雨衣雨裤雨靴,棉帽、棉裤和防寒大衣,大衣是那种蓝色斜纹布带毛领的。不过伙计们都不舍得干活穿,找来一些旧衣服代替工作服,再加上离段上的洗衣房远,送洗的不及时油污多些,就出现了那句调侃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熬夜是从事列检工作一大功夫。从晚八点接班到早八点交班,最困人的时段是凌晨两点到四点左右。有活干忙着还好些,就怕没有车闲着,打盹瞌睡很难避免。我们中间检查组四个年轻人,有几次全都睡着了。后来工长安排了一个老师傅过来为我们打更。人家上了几十年的夜班,从来不打瞌睡。他的生物钟已经适应了,据他说上夜班前的下午,他一觉睡到吃晚饭。而我们年轻人是做不到的,也就睡个长一点的午觉。晚上当班时要靠喝茶抽烟来提神。我们组有个小邱上夜班特别能睡。每次广播要牌报开,都要伙计们叫醒他。有一次我们出待检室到现场接车,忽听到身后啪的一声,接着传来哎吆的惨叫。回头看去小邱趴倒在线路上,手灯和检点锤摔到了一边去了。大家估计他是闭着眼睛横跨线路的,才被钢轨绊倒,在调车场里这样迷迷糊糊真是要命的。看他上夜班实在是遭罪,后来调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列检待检室都安装了空调。我们那时候连电风扇都没有,夏天室内闷热只能在屋外的棚子下面乘凉。伙计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度过了一个个酷暑难耐的白日和不眠之夜。印象深刻的事情是1976年7月28日,那天我们甲班上夜班,凌晨三点多检查完车,回到待检室外的棚子下休息,突然感觉大地晃动,看到整个编组场的停留车辆都摇晃起来,伴随着枕簧发出一片吱嘎吱嘎的声响。尤其是罐车装着液体摇晃得更厉害。地震停了可场子里停放的数百辆车辆依然在晃,声音依然在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停歇。感觉编组场变成一个港湾,摇晃的车辆像一条条小船。后来才知道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没几天就看到运送伤员的列车开过来,紧接着支援抗震救灾的货物列车源源不断地往北开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场子的夜间照明不好。那时还没有灯桥这种装置,仅在场子的四个角立了灯塔。场子的中部灯光昏暗,对人身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甲班一次当夜班,车站调车组的一名人员被溜放车轧去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当时他只看到从驼峰上溜下来了一辆棚车,距离他还远。殊不知棚车前面还有两辆平板车,他被棚车的黑影迷惑了,隐藏在黑影中的平板车已经悄悄来到了他的跟前。听到他的呼喊,临近的列检小伙子们第一时间赶到,采取了急救措施。并通过广播通知值班员拨打了120急救车,保住了一条性命。场子里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路内外伤亡事故。我们车间一名刚毕业来的中专生被车辆轧去了双腿。看到调车员随着移动的车列敏捷地飞上飞下,我们列检的小伙子们也一试身手,经常以车代步潇洒走一回。刚参加工作时我扒了一次车,一列油罐车进站,我紧跟着跑了几步抓住车端的栏杆,一步跨上了车梯。这时车速还比较快,我的身体被甩向了两车之间的空档。我死死地抓住栏杆,好在车速越来越慢了。这一情景正巧被一位师傅看到,他惊恐地张大了嘴,车停下后他严肃批评了我。还有一次我提着油壶去加油,横越线路时有多趟列车停留,我图近便从车下钻过去,刚钻进车底列车就动了,我一个箭步跨了出去。我的心突突地跳,望着驶去的列车想想就后怕。血淋淋的教训警示我们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宁走百步远,不走一步险”。耳闻目睹的惨剧多了,就越来越小心谨慎了。在编组场和火车打交道,真是“伴君如伴虎”,一刻也不能麻痹大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人和五八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看新场子西列检地处偏僻,职工人数也不算多。可是这里是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单位。车辆段每年招工、接收学校毕业的学生和退伍军人,首先要分配到老场子的东列检和新场子的西列检实习锻炼。这里人员流动性大,年年都有新人补充进来,是一个青年人聚集的舞台,也是一个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之地。1977年恢复高考后不少考进了大学,丁班的一个伙计考上了山东大学数学系,我们甲班的小高考上了山东医学院。后来办电大又连续考进了几批。西列检团支部是路局的先进团支部。济南铁路分局团委曾经在西列检召开过“青年安全监督岗”现场经验交流会。1982年客货车辆分段,济南车辆段和济南西车辆段两个团委的书记和干事都是出自西列检团支部。西列检车间有几块黑板报,分别由各个班组主办。大家比着办,暗中开展了竞赛,黑板报越办越精彩。后来有两位成为了局报的编辑主任,有两位被调到了分局宣传部。还有不少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仅我们甲班就出了六七位段级领导干部。一段时间被车辆系统称为“西列检现象”。从1975年到80年代初,入路的几批新职工中有不少干部子弟。车站有将军的儿子干调车,列检也有将军的儿子、市长的儿子干检车。这些“苗红根正”的干部子弟两极分化,表现好的成为生产骨干,被提拔当了干部。可也有的在“严打”中进了班房。我们班有一名干部子弟戴着进口防水手表下浴池洗澡,满不在乎地将手表浸泡在热水中,让老职工们侧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个重要的群体不能忽略不提,那就是1958年入路的那一批职工。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少数在城里找对象安家落户,大部分回家乡娶妻生子,过着两地分居,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一直到退休孩子顶替才回到家乡。大家习惯称他们为“五八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正值壮年,是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黄金时期,成为单位的工作骨干,我学徒时的老师就是他们。当时的班组长和车间领导基本上以他们为主力。我们甲班的韩工长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梁工长作为车辆技术专家,派往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几年后回国参加兖石铁路石臼所车辆段筹建,解决了家属的“农转非”和两地分居问题,他担任了石臼所列检主任。有一年我去日照开会,顺便看望了梁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位高师傅印象深刻,他平时无论干什么都很仔细,检车时大家都作业完毕,就剩他一人磨磨蹭蹭,每次就等他一人对号志撤牌。平时还好说,遇到酷暑严寒恶劣天气,伙计们都陪着他遭罪。大家针对他的慢性子都叫他“高磨道”。他也是1958年入路的,老婆孩子都在农村老家,他一直住在车辆段单身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波及到了济南,也有轻微的震感。休班的一天,起床后他就忙活开了。打开两床之间放置的柳条箱子,把里面的衣服一件一件全都摆到床上。他一边清点一边记录。褂子几件,裤子几条,袜子鞋子几双,背心裤头一件不落下。还有几床被子褥子,几件棉衣雨衣。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林林总总如数家珍,把他的全部家当都列了一个清单。同室的伙计们问他这是干甚?他说为了防止地震出意外,提前做个准备和交待。他找来复写纸,工工整整将清单复制一式三份,装进三个信封,一个寄给家乡老婆,一个放到工作单位的更衣橱内,一个留在单身宿舍。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伙计们的纷纷议论,一时间高磨道的“三联单”成为热门话题。大多数人持否定的态度,有的还带有嘲讽的口吻,这事儿成了一个笑谈。高师傅还有一个笑料,他和伙计们去参加一次事故救援,救援列车上的餐车是免费供餐的,他从救援回来后三天没有吃饭。这玩笑开得可能有些夸张,现在说起来挺令人酸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十分敬重这一批工龄和我的年龄相当的师傅们。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十分能吃苦耐劳。他们十多年三级工没有晋级涨工资,省吃俭用,把微薄的工资寄回家。他们出生在战乱年代,最能感受和平时光的幸福。他们知足常乐,在家乡的同龄人中又是令人羡慕的幸运儿,穿着铁路制服“衣锦还乡”,成为农村姑娘青睐的对象,他们大多都有美满的婚姻。退休时安排一个子女接班,才算完成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万花筒</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列检车间有一个小食堂,主要供应中午一顿饭,站修线是常白班加上当白班的列车队,总共有百十来人吃饭。晚餐夜餐和早餐主要供应列车队班组。食堂管理员老刘是一个五八哥,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的人。新场子北面有一个禽蛋厂,他到那里常去买一些隔窝的鸡蛋,后来还买回更便宜的鸡蛋,禽蛋厂将破了壳的鸡蛋去壳装到桶里卖,刘管理员每天买回来一桶,炊事员用纱布过滤掉里面参杂着的碎蛋壳和稻草,放到笼屉里面蒸成蛋糕,切成菱形的蛋糕片儿配菜,做成每份两角钱的小炒很受欢迎,成为西列检食堂的特色菜。他的穷算计也受到大伙的诟病,买来新菜不舍得吃,先挑陈菜和那些烂了的蔬菜吃,这样循环往复总是吃陈菜烂菜。那时候没有冰箱储存,这真是难为他了。在他的精打细算下,食堂每年都会吃结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年列车队的伙计捡回来一头被车上丢弃的小猪仔,小猪仔已经奄奄一息,是押运的人员怕传染疾病把它丢弃了。把小猪仔交给食堂饲养,从卫生室里找来药物给它吃,小猪仔竟然活了过来。在食堂和大家的喂养下,一年后长到了二百多斤,宰了每个职工分了一斤肉,剩余的食堂加工吃福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间东头有一排平房是个家属院,住着七八户职工家属。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也是一屋难求。车间还将一辆报废落地的二轴守车分给一名职工家属住,他们有两个儿子,一家四口人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守车上过了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新场子里无论是车站还是列检都是清一色的男职工,多年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在场子里面随地小便,还有个别的光着腚从更衣室去浴室,行为很不雅观。七十年代末开始分配来了女职工,情况有了很大地改变。最早一批分来的六名女职工,是车间党支部书记拿一名厨师“交换”来的。我们甲班的小乔是厨师世家,做的一手好菜。先是调到车间食堂干炊事员,后来名气大了,传到段上大食堂,段人事室要把他调过去。车间支部书记提出了要女职工的请求,段上很慷慨地一下给了六名新顶替上班的女学员。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尤其是那些未婚的小伙子们,过去穿着不修边幅,工作服不勤洗,一副邋遢相。现在开始注意个人形象了,言谈举止也文明多了。为数不多的女职工,却给新场子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姑娘们成了小伙子们追逐的对象,后来还真成了几对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编组场有一个多年难以根除的顽疾,那就是吃拿运输货物。往往是团伙作案,有车站的调车人员,有车辆段的检车人员,还有机务段的调车司机等。他们利用职务的便利,了解掌握列车装载的货物品类,轻微的吃些瓜果梨桃,严重的盗窃运输物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铁路文化宫举办了一次打击盗窃铁路运输物资犯罪的展览,展出了大批“赃物”,从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到服装鞋帽,医药用品,吃喝穿用应有尽有,活像一个百货商店。一段时间盗窃成风,你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有的班组几乎全员覆没,被拘捕以后快没人干活了。构成犯罪的判刑入狱,丢掉饭碗;违法乱纪的治安处罚,行政处分。那时还流行游街示众的做法,当事人被押在卡车上,脖子挂着写有姓名的大牌子,到各居民区巡回游街。震慑之下,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联动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列检人员吃饭是不定时的,要利用列车到发的空隙。货物列车途中要避让客车,正点率不高,到达的时间经常变动。保险的作法是列检人员分组轮流吃饭,留下一部分人接发车,这样吃饭比较踏实从容。我们班的值班员老邓有时夸下海口,说与车站调度联系好了,一个小时内没车,安排全体人员一起吃饭,回车间食堂吃饭还要跨越十几股线路。可吃到一半他又通知接车,惹得伙计们怨声载道,这时邓值班也很尴尬,连连道歉,在伙计们面前很没有面子,自然就把气撒到车站上,和车站调度闹起了别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站的主要任务是保畅通,提高办理辆数。而列检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虽然从大处说效率和安全是统一的。但是效率和安全往往发生矛盾。列检的技术检查作业时间是一个小时。其中到达35分钟,始发25分钟。一般情况下,没有大的故障,时间是富裕的。车站希望列检提前撤除安全防护,尽快将列车分解编组。如果两家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最终增加了运输效益。如果闹了矛盾,列检按规定用满一个小时作业时间,车站调度只能干着急。用列检的话说,这叫 “治治” 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列车分解编组,从驼峰上推送下来的溜放车减速和制动,要靠放“铁鞋”和拧手闸。溜放车有时是一辆,有时是一组若干辆,有空车有重车。要根据情况掌握溜放速度放置“铁鞋”和拧手闸。慢了送不到位,快了就会发生撞车。每当听见场子里发生撞车的巨响,有经验的列检人员就会前去查看。声音响亮的一般是空车,有时枕簧会被撞下来或移位。声音发闷的多是重车,常撞坏车两端的车钩缓冲器,若造成装载货物窜动会将车厢的端板顶坏。发生这种情况,车站应该通知列检前来检修。也有不说的想蒙混过关,如果列检始发组的人员漏检,列车开出途中发生事故,责任将由列检承担。等于是车站给列检挖了一个坑,必将产生矛盾。聪明的不会这样干,车站会主动向列检求助,帮他们将车辆修复。列检也不再报告,一起和车站隐瞒事故,这样关系会越来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帮助是相互的。一天上夜班,由于列检作业完毕以后,忘记撤防护牌,导致从驼峰溜下来的车辆轧脱轨器脱线。事发后车站立即召集列检和调车机来救援。从调车机上搬来复轨器,在调车机的牵引下使车轮爬上了钢轨。由于是重车脱线,需要换轮,随即将脱轨车辆甩到17股站修线处理。大家约定对上保密,隐瞒了这起事故。可不久上级追责下来,据说接到了举报电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路运输是一个大联动机,需要各工种的联劳协作,紧密配合,这在编组场体现的尤为突出。开出一趟货物列车,需要铁路系统的“三员一长”(机车乘务员、车辆检车员、车站调车员和列车运转车长)的联合劳作。车站是列车编组的组织者,调车作业的机车是机务段提供,车辆的检查由车辆段的列检完成。列车出发由机务段派本务机车牵引,列车段的运转车长要检查货物装载和制动风压,发出开车指令。当时成立了由车站、机务、车辆和列车段组成的“四合一”联劳办公室”,有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我们甲大班在劳动竞赛中多次受表扬奖励。我保存了1976年我发表在局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剪报《团结奋战夺高产》:济南车辆段西列检所甲班全体同志,六月八日白班,战胜天气热、车流大、时间紧的困难,鼓足干劲,团结奋战,以实际行动回击右倾翻案风。大家争分夺秒。努力扩大列车队修,减少摘车修。一个班共接发列车37列,其中高质量的“红旗列车”七列,恢复正点两列。消灭关门车45辆,更换制动梁18根。还干了洗闸缸、换三通阀、修副风缸等许多活。创造了全车间班工作量的最高纪录。得到了段革委会的通令表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编组场中经常接触的还有运转车长,我们围绕同一趟列车平行作业相互配合。运转车长始发前要核对列车编组是否超长超载,检查列车货物装载状况,蓬布苫盖,棚车铅封,车辆制动关门车数量及位置,易燃易爆危险品隔离,守车紧急制动阀和风压表显示列车制动风压是否正常,同本务机车联系等,确认列车安全无误后才能发车。运转车长单人作业,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列车尾部的守车是他的岗位,跟车全程监控列车运行途中的安全。七十年代的守车还有不少二轴的,没有转向架平稳度差,在列车运行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一次接车一位运转车长手捂着额头走下守车,近前见鲜血染红了手指。列车途中紧急制动,他猝不及防额头撞到了瞭望窗上。类似的事情很多,我的一个邻居干运转车长跑车时,司机撂了一把 “非常”,使他跌坐在地板上,造成尾骨裂纹。守车上冬季是最难熬的,虽然生着一个小火炉取暖,可不少守车的窗玻璃破损,检车员用油粘纸临时补上,途中被风刮开寒气袭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场子我还闹过一个笑话。车站的班制和列检的班制是相同的。甲乙丙丁各班也是对应的。大家在同一个地点作业和休息,一起上下班,彼此都认识熟悉。工作中接触最多的车站工作人员除了调车员、制动员、商检员、发车值班员,还有车号员。车号员同我们一起接车,每当一趟列车驶进车站,车号员手持纸夹子站在线路边,迅速抄写车号。车号一般都是六位数以上,列车刚进站时的速度还是比较高的,车号一晃而过,能够准确无误抄下来实属不易。我十分佩服车号员眼疾手快的速记功夫,于是写了一篇表扬稿,投到路局报社。稿件采用了以后,却有人提出了异议。指出车号员这样做是简化作业过程,应当等列车停稳后徒步抄写车号。车号员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偷懒取巧的现象。车号员在列车进站的时候抄车号,那时叫“照相”也不能说完全是投机取巧,因为有的列车进来以后需要加速核对,抓紧解体,所以就先“照相”,也是只抄后面三个号,在编组单上核对差不多以后,马上交由场调(车场调度员)制定解体计划,这样有利于提高编解效率。最后核对一遍再出去逐辆核对现车,这叫“三核”,如有差错及时通知场调变更调车作业计划。真是隔行如隔山,行行有门道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车站和列检,新场子里面还有工务工区、电务工区和水电工区的班组,建筑工区巡回维修场子里的房舍,北面还有铁路公安派出所民警值班室。他们虽然所占人数不多,也是大联动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家各司其职,共同为铁路运输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济南铁路枢纽布局的优化调整,济南西编组站的建成投产不断扩能。1992年西列检车间一分为二,列车队搬到了济南西编组站上行出发场,改名为济西上发列检所。站修线迁到了济南西车辆段内,单独成立了站修车间。自此 “西列检” 成为了历史。如今场子还在,不再叫新场子了,曾经一度改称济南列检所,后改作济南车辆段的存车库,四层大楼成为了济南车辆段的单身宿舍。西边那一溜平房给了铁路公安处作培训基地。由于张庄机场的迁移,五七车站的停运,十八股专用线已经拆除,成为八里桥村到闫千户村的道路。每当我坐火车路过这里,总会不由自主向北眺望,深情地注视着这一片曾经洒过青春汗水的热土,这里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站。现在的 “西列检” 己完全步入现代化铁路建设时代,成为“绿巨人”动集列车的检修库,是济南车辆段标志性建筑,也是老一辈铁路人心血和汗水硕果的延伸和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忆西列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风华正茂记当年,踏入社会第一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栉风沐雨检车忙,锤声叮当响夜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拜师学技快速修,匠心独运站修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摸爬滚打十八股,最是难忘西列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插图作者:丁班工友杨绍林,这是他当年在西列检的写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程小源:美文欣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摸爬滚打十八股,最是难忘西列检。”作者在倾情叙述了西列检的前世今生后,仍难尽意,写下一首古风体诗,进一步表达“难忘”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文本再现与表现而言,她叙述下去的内在动力来自那些难忘的人与事,似乎不是新场这一庞大的物性存在,而文本恰恰用了很大的篇幅,细细地铺叙了新场子。布局,股道,方位及作业方式等。一方面,这是作者“最是难忘”的确证,留刻在心底的是一帧帧场子的影像;另一方面,也最为重要的是,她为“摸爬滚打”提供了一个舞台和不断要生出的故事提供了契机和“引子”。如唐山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事件是通过晃动的车辆感知的。人身伤害的发生及相邻关系的处理无不来自场子这一前提和基础。再一方面,新场子本身蕴涵了历史的表达,投射出社会政治生活的映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物叙述,或细密描写,或简笔勾勒,都传达出很强的生动性。那些师傅,特别是 “三联单” 等。在还原历史的场景中,保健站大夫的巡诊和自己培养的赤脚医生让人难忘。这一细节是对在今天普遍意识层面那个时代漠视人的观念的一个拨正,增添了温暖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她揭示了无论贴上怎样的标签,铁路职工特别是青年群体那种蓬勃向上,拼搏敬业的精神和行动让人感佩,因为她超越了意识形态,只将此在的行动寄予了对生活的美好祈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延伸阅读请点击“网页链接”</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tzd3zd?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49529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网页链接</a>《<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刮瓦匠》</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ee1ue8?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49529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网页链接</a>《<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给车辆“号脉”》</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govp5vc?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49529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网页链接</a><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组站的广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