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 2》

Angela

<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作者<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刘润</b>是得到《5分钟商学院》《商业通识30讲》《商业洞察力30讲》等一系列课程的主讲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著名的商业顾问</b>。你想不到吧,他是数学系毕业的。在这本书里他告诉我们,商业世界看似扑朔迷离瞬息万变,其实,如果用数学作为钥匙,就能掌握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书里,刘润老师推荐了不少好用的数学工具。最有用的这三个就算你是文科生,这些数学工具你上学时也都学过,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学工具,在进入商业世界后,能够发挥巨大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推荐的第一个数学工具:四则运算。</p><p class="ql-block">他用了整整一章,聊四则运算怎么帮助我们看懂商业世界。</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都说要搞数字化,不少企业家来找刘润老师支招,看自己的公司要不要引入数字化系统。刘润老师都会问他两个问题:“你会看财务报表吗?”“你们公司的员工的Excel用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呢?这是要看这家公司原来对于数字是不是敏感,财务报表是公司经营中最准确有效的数字系统,Excel是最简单易用又通用的数字处理软件。如果之前连财务报表都不看,连Excel都用得不多,那引入任何新的数字化系统,估计结局也就是当摆设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数字化与其说是一种技术革新,不如说是一种观念转变。不在于了解多少新名词,买了多少钱的新系统,关键在于经营者内心对于数字有多大的尊重。</b></p> <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以他的老东家微软公司的故事为例。</p><p class="ql-block">对于微软公司的总裁们来说,每年去总部做年度述职的时候都是最紧张的。为什么述职这么可怕呢?因为微软当时的全球CEO史蒂夫·鲍尔默非常严厉。而在述职的过程中,鲍尔默最关心的,往往就是数字。如果汇报的数字有问题,鲍尔默会当场提问,对方如果答不上来,那饭碗可能就砸了。因为在鲍尔默看来,如果汇报者连自己的数字有错都看不出来,那么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业务。</p><p class="ql-block">就拿前边所说的财务报表举例。一般财务报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如图所示,一张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各种数字让人头疼。但是刘润老师告诉我们,没有那么难,用四则运算级别的数学就能理解。而且,<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很多人会教财务报表的“财务逻辑”,但是很少有人指出财务报表的“数学逻辑”。理解了数学逻辑,就会明白这张表当初为什么这么设计,今后怎么用它指导经营。</b></p> <p class="ql-block">那怎么看懂资产负债表呢?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刘润老师讲了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张三去创业开公司,第一步当然是要筹一些钱。他先和老婆商量,家里有500万存款,拿了出来。张三用这500万注册了公司,这500万完全属于张三这个股东,这就是“股东权益”。</p><p class="ql-block">但是500万还是不够,于是张三找亲戚朋友又借了200万,这200万就是“负债”。</p><p class="ql-block">有了钱之后,张三拿这些钱租办公室、买设备、招员工,于是这些钱逐渐变成了公司的资产。这个过程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资产=负债+股东权益。</b></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式其实就是一个折叠版的资产负债表了。</p><p class="ql-block">问你一个问题,这里的加号代表什么❓</p><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告诉我们,<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商业里,加号往往代表着合作,而且是在同一个维度的合作。</b>回到那个公式,张三自己出的钱是股东权益,亲戚朋友借的钱是负债,张三也好,亲戚朋友也好,他们都是一个阵营的,那700万都是想帮助张三的公司顺顺利利挣大钱。你看,这就是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咱们接着说,随着张三的公司继续经营,那700万渐渐被张三花掉。花在哪里呢?主要是三个方向:</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固定资产,也就是张三自己建的厂房、买的设备;</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存货,也就是库房里那些原材料和还没卖出去的产品;</p><p class="ql-block">👉再有一个是应收账款,也就是产品卖出去了,客户还没给钱。</p> <p class="ql-block">再加上没花完的现金,张三公司的资产就又可以展开一个公式: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p><p class="ql-block">在经营过程中,张三慢慢看出规律来,他发现有两个循环:</p><p class="ql-block">一个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贬值循环📖</b>,张三的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慢慢贬值;</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增值循环📖</b>,把应收账款收回来变成自己手里的现金,再买成原材料扩大生产,卖给更多客户,拥有更多收入。张三突然明白,<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所谓经营,其实就是合理分配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让它们实现有效配合;赚钱的奥秘,就在于让增值循环跑赢贬值循环。🎯</b></p> <p class="ql-block">随着一段时间的经营,张三发现增值循环能跑赢贬值循环了,这让他很高兴,决定加大投入增加收益。但是,投入需要钱,张三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了,只能去借,那找谁来借呢?</p><p class="ql-block">张三盘了盘账,发现自己目前借的钱有三项:<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借款。</b></p><p class="ql-block">👉预收账款就是提前从客户那里拿到的货款,</p><p class="ql-block">👉应付账款就是暂时向原料供应商打的欠条,</p><p class="ql-block">👉借款就是向亲戚朋友借的钱还有银行贷款。</p><p class="ql-block">这些加在一起,就是“负债”。</p><p class="ql-block">于是张三又借了一圈钱,加大了生产的投入,但是感觉还是不够。那怎么办呢?回到最开始的公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负债这边能想的办法都想了,那就要在股东权益这里想办法了。</p><p class="ql-block">张三发现,可以把股东权益拆成两部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自己权益和投资人权益,拉更多人来为自己投资,公司可以不止自己一个股东。</b>这样虽然利润会被别人分走,但是公司的规模大了,自己获得的收益其实变多了。</p><p class="ql-block">在投资人的帮助下,张三的公司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多,张三的创业项目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完了,其实咱们对资产负债表就理解了。折叠版的资产负债表就是一开始的那个公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不过这三项都可以拆成更多元素,所以展开版的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包含九项元素的加法公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负债(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借款)+股东权益(自己权益+投资人权益)。</b></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背后的数学逻辑。以后再遇到资产负债表,就知道怎么看了,先看向3个债主借了多少钱,再看看向2个股东融了多少钱,最后看看这些钱在资产的四个篮子里分配是否合理。</p><p class="ql-block">等式左右的加号,分别代表不同的合作,<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果用一场战争来做比喻,那么等式左边这四项就是齐心合力在前线赢得胜利,等式右边的五项,就是共同努力在后方保障后勤。</b></p><p class="ql-block">举这个例子你就能看出来,虽然是简单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但是在商业世界代表了不同思维方式。</p> <p class="ql-block">加法代表同维度的合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减法代表同维度的竞争。</b></p><p class="ql-block">还是拿张三的公司举例子,他想挣钱,关键在于他卖的产品得有利润。利润从哪里来呢?这里就有个减法公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收入-直接成本=毛利。</b></p><p class="ql-block">毛利就是还没减去办公室租金、管理层工资等等费用的利润。</p><p class="ql-block">这里边直接成本和毛利就是竞争关系,想要提升毛利,就必须把产品的直接成本降下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p class="ql-block">当然,想挣钱还有一条思路,前边咱们提到办公室租金、管理层工资,这些统称“间接费用”,所以还能引出另一个公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毛利-间接费用=净利。</b></p><p class="ql-block">这里净利和间接费用也是竞争关系,张三要想让自己的公司净利增加,就不能给公司安排50个副总裁、100个部门经理,一人一个豪华办公室,他需要把这部分投入打下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p><p class="ql-block">了解这个思路,财务报表的第二张表——利润表,你也能看出门道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先看毛利是多少,判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再看净利是多少,判断公司的管理效率水平。</b></p> <p class="ql-block">相应的,在商业世界里,乘法代表着不同维度的合作,除法则代表不同维度的竞争。</p> <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提醒我们,<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商业世界里那些优秀的算法,往往是乘法,就是因为这些公式点出了不同维度的合作要素。</b></p><p class="ql-block">比如刘润老师总结过一个“销售万能公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b></p><p class="ql-block">假设一家公司有四个销售员,每人贡献100万的业绩,总业绩是400万,如果有一位销售员今年业绩特别好,翻倍了,那么公司的总业绩会翻倍吗?不会,只会加上100万。但是,如果四个销售员分别负责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每一位销售员业绩翻倍,总业绩都会乘以2,变成800万。你看,这就是不同维度合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个公式里,有一个指标叫“转化率”,这背后就是除法的思想。比如我发一条广告,真正付费的人除以看到广告的人,结果就是转化率。销售员想提升业绩,那就需要增加客户,客户从哪里来呢?刘润老师提醒我们,不能从别的销售员那里抢,那就变成同维度的竞争了。应该从看到广告还没有动心的人那里抢,这就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异维竞争,这就是商业世界的除法。除法的核心,是把两个关键经营数字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要求一个必须战胜另一个。</b></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刘润老师推荐的第二种数学工具:坐标系。</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的最后,刘润老师附上了5道数学题。这是他的老东家微软公司的面试题。每道题都不是单纯考面试者的数学功底,而是考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昨天,我在早上8点开始爬山,晚上8点到达山顶。睡了一觉后,今天,我在早上8点开始从山顶按原路下山,晚上8点到达山脚。请问,有没有一个时刻,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站在同样的位置?</p><p class="ql-block">答案是一定有。</p><p class="ql-block">怎么解这道题呢?其实你可以画一个坐标系,横轴是时间轴,左边是上午8点,右边是晚上8点。纵轴是代表空间,下边是山脚,上边是山顶。之后,你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笔,来模拟昨天和今天的路线,昨天的路线是从坐标轴的左下到右上。今天是从坐标轴的左上到右下。</p><p class="ql-block">你会发现,无论这两条路线怎么画,一定至少有一个点是相交的。这就代表着在这个点时间重合空间也重合,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某一个时刻,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站在同样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你发现,不用靠计算,靠画一张图,也可以解决数学问题。这就是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路。华罗庚先生曾经写过两句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借助坐标轴,就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思考数学问题。</b></p> <p class="ql-block">这还只是坐标系的一个好处,另一个好处是坐标系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维度</b>。自从有了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维度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对空间混沌的思考,系统化地拆成三个方向,分别进行研究,然后再叠加起来进行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拆分、研究再叠加的思考方式,不仅在解决数学题的时候非常管用,在商业世界里也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总有人问刘润老师,应该招什么样的员工啊?是招能力强的,还是招态度好的?</p><p class="ql-block">在坐标系出现之前,人们只能把这样的问题降到一维来思考,也就是说态度好、能力强就像是绳子两端,只能取一头,你要是取中间呢?那不是兼得,而是妥协,也就是两样都不太好也不太坏。</p> <p class="ql-block">但是有了坐标系之后,我们的思考可以变得更复杂了。能力和态度可以拆成两个维度,我们把能力强弱画成一条坐标轴,再把态度好坏画成一条坐标轴。就可以把员工分成四个象限:</p><p class="ql-block">👉第一象限,能力强,态度也好,这是“明星”;</p><p class="ql-block">👉第二象限,能力弱,态度好,这是“小白兔”;</p><p class="ql-block">👉第三象限,能力弱,态度还不好,这是“土狗”;</p><p class="ql-block">👉第四象限,能力强,态度不好,这是“野狗”。</p> <p class="ql-block">这个分类方法,其实就是阿里巴巴对自己员工的分类。其实,不只是阿里巴巴,很多企业家在看问题时,都是用这种二维视角。比如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在央视节目《赢在中国》中讲过这么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有德有才,破格重用;</p><p class="ql-block">有德无才,培养使用;</p><p class="ql-block">有才无德,限制录用;</p><p class="ql-block">无才无德,坚决不用。”</p><p class="ql-block">你看,就是根据“德”和“才”把人分成了四个象限。</p> <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提醒我们,可以再深入一层思考,为什么牛根生说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却只能限制使用呢?这时,我们需要继续升维思考,引入第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可塑性</b>。</p><p class="ql-block">回到阿里巴巴的模型,一个公司在招募人才时,当然希望每个员工都是“明星”,但是这样的员工是稀缺的。那怎么办,只有把曾经的“土狗”“野狗”“小白兔”培养成“明星”。那么,哪一种员工更容易培养呢?</p><p class="ql-block">你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能力更具有可塑性,还是态度更具有可塑性❓</p><p class="ql-block">是能力。人和人之间的能力水平有差别,但是大家的能力天花板差异其实没有那么大。大部分人离自己的能力天花板通常还很远。所以工作中的能力相对好塑造。</p><p class="ql-block">但是态度就不一样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是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塑造的,一旦形成闭环,非常难以改变。与能力相比,态度的可塑性比较差。</p><p class="ql-block">所以,引入可塑性这个维度,再来看人才分类,“土狗”“野狗”“小白兔”,里边比较好塑造的是态度好、能力差的“小白兔”。</p><p class="ql-block">你看,通过两次升维思考,原本左右为难的二分问题,就变成了人才筛选和培养的系统思考。</p><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提醒我们,如果能熟练使用坐标系来解析问题,那么人生中很多原本非此即彼的难题,像是</p><p class="ql-block">“找对象要找好看的还是对自己好的❓”</p><p class="ql-block">“我是要工作还是要生活❓”</p><p class="ql-block">“我是要赚钱还是要坚守原则❓”</p><p class="ql-block">就可以去进行升维思考,打破只能二选一的幻象,找到一个兼得的聪明解法。</p> <p class="ql-block">经营公司也是如此。很多经营者只能用单一维度思考,我的公司赚不赚钱?实际上,赚钱不赚钱,看上去确实是同一个维度的问题。但是,一个公司往往不止一种产品,再加上当下与未来的时间维度,这个问题就变得没有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经典的商业模型,就是从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升维思考,就可以把公司的业务划分为四个象限。</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象限,市场份额高、增长潜力低的产品,这一类产品叫“现金牛”。像是微软的Office产品、谷歌的搜索业务等都是现金牛。这是企业的“印钞机”。</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象限,市场份额高,增长能力也高,这一类产品叫“明星”。这和人才模型的明星一样,这类业务肯定是每个公司都要追捧的。</p><p class="ql-block">👉第三个象限,市场份额不高,增长能力较高,这一类产品叫“问号”,比如谷歌的无人驾驶。这类业务的未来还不明朗,是变成明星、现金牛,还是衰退掉,目前没有人知道。</p><p class="ql-block">👉第四个象限,是市场份额也不高,增长能力也不高,这一类产品叫“瘦狗”。其实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早下决断切割掉。</p><p class="ql-block">回到之前的问题,公司赚不赚钱,你看,这时经营者的思考就丰富了。</p><p class="ql-block">有的公司产品是瘦狗,让经营者难受;</p><p class="ql-block">有的公司产品是问号,未来可期,只是当下不知道如何发展;</p><p class="ql-block">有的公司产品是现金牛,现在赚得不少,但是从长远来看增长乏力。</p> <p class="ql-block">理解了四种业务,并且知道自己的业务属于哪种,就能够站在高维分析,并且制定成功的顺序了。</p><p class="ql-block">那成功的顺序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创新,找到自己的问号业务,持续增强问号业务的竞争优势,把问号业务发展为明星业务;</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增长,继续扩大明星业务的市场份额,挖掘增长潜力,把明星业务发展为现金牛业务;</p><p class="ql-block">⛳第三步投入,把现金牛业务赚到的钱,用来挖掘下一个问号业务,启动下一个循环。</p> <p class="ql-block">你看,每增加一个维度,我们的思考方式就前进了一大步,在书里边,刘润老师还画了一张全地图,他认为,思考商业问题,总共可以从六个维度可以来思考。</p><p class="ql-block">👉首先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战术的维度,</b>可以对应今天人们常说的匠人精神,就是专注在当下的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作为执行者,作为做事的人,这种态度太值得提倡了。不过,对于经营者来说,单单关注战术就不太够。书里边刘润老师把它称之为<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零维”,因为零维是一个点,如果只知道战术,那就是站在孤立的点上来看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多一个维度的话,是战略,这时你就可以站在一条线上看问题了,同时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b></p><p class="ql-block">👉再多一个维度的话,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模式,这时就是站在一个面上思考了,也就是不止一条战略路线,你掌握的不同商业模式,都是不同的路线供你挑选。</b></p><p class="ql-block">👉再多一个维度,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创新,这时你就站在三维思考了,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很多创新是颠覆式的,一下让原本漫长的战略路线就变得容易了,比如电商、物流,都是这样的创新。</b></p><p class="ql-block">👉再多一个维度,是时间。刘润老师说,<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研究商业世界,一定要懂得给万物加上时间维度。一旦加上时间维,你就会看到隐藏在成败背后的各种周期,比如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技术发展周期等。万物皆有周期。</b></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维度,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概率。刘润老师把概率思维称为高手和普通人的分水岭。</b>刘润老师采访过一位著名的投资人,那位投资人说,自己的投资生涯分成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阶段,看什么项目都是好项目;</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阶段,看什么项目都觉得有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三个阶段,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资原则,符合原则的公司就可以投,不符合原则就拒绝。这虽然让他错过了不少好项目,但是平均来看他的长期收益,他的投资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概率的思维,一次的成功或失败,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影响,但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果坚持一个成功概率高的判断方式,长久积累,群体的确定性就会战胜个体的不确定性。</b></p><p class="ql-block">从战术开始,每多一个维度思考,你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全面很多。<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如果能把战术、战略、模式、创新、时间与概率综合在一起思考问题,那你会成为真正的思考高手。</b></p> <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推荐的第三个数学工具:</p><p class="ql-block">方差和标准差</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这两组数据:</p><p class="ql-block">A公司:50、100、100、60、50</p><p class="ql-block">B公司:73、70、75、72、70</p><p class="ql-block">这两组数据的平均值都是72,但是你能看出来,第二组数据好像更平均,因为大家都是70多,而第一组相差就大一些,有50、有100。但是,这是咱们的直观感受,能不能用量化的方式确定哪一组数据波动大呢?我们可以计算方差。</p><p class="ql-block">计算方差有两个步骤:</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先平方,平方的目的是去掉负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再平均,平均的目的是得到差异性。</b></p><p class="ql-block">A公司的方差:[(-22)^2+(28)^2+(28)^2+(-12)^2+(-22)^2]/5=536</p><p class="ql-block">B公司的方差:[(1)^2+(-2)^2+(3)^2+(0)^2+(-2)^2]/5=3.6</p><p class="ql-block">果然,第一组数据的波动比第二组大得多。如果这是两个公司的员工薪酬,那么,你要是求职者,可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虽然两家公司的平均薪酬一样,但是第一家公司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更大,如果你有把握自己可以拿到更高薪酬,那你就去第一家公司工作;否则就去第二家公司,可以拿一个更平均的工资。</p><p class="ql-block">有了方差这个工具,我们除了能看平均数,还能看到数据背后的差异性。网上有个段子“我和马云人均亿万富翁”,如果只看平均数,不看方差,那么我们做出的判断就有可能像这个段子一样好笑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方差再开平方,得到的数是标准差,开方的意义是让标准差重新回到原数据的维度。</b></p><p class="ql-block">还是拿前边两组数据为例,通过计算可得出,A公司数据的标准差是536的开方≈23.15;</p><p class="ql-block">B公司数据的标准差是3.6的开方≈1.9。</p><p class="ql-block">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p><p class="ql-block">A、B两家公司给员工的平均工资都是72万元,但是A公司有23万多元的波动,而B公司只有1.9万元的波动。</p><p class="ql-block">你看,用标准差来表示就更加直观。</p><p class="ql-block">方差, 标准差是衡量群体差异性的数学工具, 在商业世界中,它们的作用也很重要,因为大部分企业家的管理工作,就是在缩小差异性。</p><p class="ql-block">比如咱们总说产品质量,在生产环节,所谓产品质量,就是标准差,所谓产品质量高,就是标准差小。</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你是手机厂商,开发了一款带前置摄像机的手机,需要打孔玻璃,玻璃孔要求的直径是7.2毫米。你找了两家代工厂,让他们生产一批样品看看质量。两家工厂的玻璃送过来,你很细心地测量了每一块玻璃,两家样品的平均值都是7.2。那你是不是可以放心了呢?当然不行,还得算算标准差。一算,工厂A标准差0.5毫米,工厂B标准差不到0.2毫米,你会和哪一家工厂合作呢?当然是B工厂。</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有两个足球运动员,一个赛季踢下来,两个人平均的进球数一样。但是球员A水平起伏大,前一场比赛一人踢进三个球,后一场比赛可能一个球都不进。球员B发挥更稳定,每场比赛总能保证一个进球。如果你是主教练,在重要的比赛,最焦灼的时刻,你会派哪个球员上场呢?当然是球员B。</p><p class="ql-block">你看,我们常常说一个人靠谱,用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这个人的标准差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种稳定性正是民间高手和职业选手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质量流程管理技术,叫“六西格玛”。这里的“西格玛”其实就是标准差的意思。1个西格玛代表每百万件抽样中,有69万个不合格。而6个西格玛代表每百万件抽样中,只有3.4个不合格。</p><p class="ql-block">我们平常所说的质量好、稳定、靠谱,其实用数学的眼光看,都是一件事,标准差小,也就是每一次行动之后,差异性小。</p><p class="ql-block">刘润老师提醒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单靠直观就能感受到差异性,那为什么还要用数学量化它呢?这是因为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只有可以量化的差异性,才是能比较的差异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只有能比较的差异性,才是能改进的差异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看到,不是目的;改进,才是方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