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早闻中国万里长城有“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又闻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且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美称;己亥之年,仲春时节。我因公前往陕西省榆林市,走进市委政研室学习取经。其间,慕其名而走近镇北台,一睹芳容,一探其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长城风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城北4公里的红山之巅。由镇北台、明长城、款贡城、易马城和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自然风光组成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核心景点是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据《榆林地区志》记载:“镇北台建于明万历35年(1607)。是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市蒙汉贸易,在长城线上建立的1个观察所和军事要塞,历时2年建成。”镇北台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是边关“蒙汉一家,和平互市”的见证,也是当年蒙、汉两族办理交涉的地方,是古长城现存的最大的烽火台,堪称“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三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之所以修建这座镇北台,是为了镇守边关,巩固明王朝之统治。明代中叶,榆林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塞卫城,人称“榆林卫”。当时,明朝的军事至所延绥镇设在200多里之外的绥德州。由于蒙古族不断侵犯边关,榆林和绥德相距甚远,每当战报传到绥德,增援部队日夜兼程赶到榆林时,那些善于骑射、行动迅捷的蒙古兵早已逃之夭夭,无影无踪了。明成化年间,四川青神县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一眼就看出了此地军事布防之弊端,随即上书朝廷。于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人贸易。然而,自从贸易往来后,蒙古人却虎视眈眈地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掠夺牲畜人口。为了确保边城安全,1474年,余巡抚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了延绥镇长城。后来,为了发展红山市的贸易,又修建了蒙汉互市场所“易马城”,成了蒙汉官员洽谈且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款贡城。1607年4月至次年的7月,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浚又在长城南北险要的地方,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修筑了镇北台,建造了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的观察所。至今,镇北台已有了400余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有人形象地比喻,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东有龙头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西有龙尾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而镇北台恰好位于二者中央,好比巨龙的心脏。镇北台是明长城线上现存最大的烽火台,被中国古建筑保护泰斗、中国特色古建修护理论奠基人罗哲文题词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7月,榆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万里长城·镇北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重点观赏了核心景点镇北台。据资料介绍,镇北台平面呈正方梯形,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为分4层,每层都筑有女墙、垛口、望孔、射孔,形如宝塔,台高30余米。外彻砖石,内夯黄土。砖缝用白灰加明矾、糯米汁粘合,浑然一体。台底部大,顶部小,逐层收进,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第一层为基座,周长320米,四面围以墙垣,外墙高10.5米,内墙高5.5米,东南内侧置城门洞、砖铺马道,骑马可任意上下巡视;第二层周长130米,高15.6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卷洞,向东直通三层。南墙石刻横额“向明”二字,北墙石刻横额“镇北台”三字,建台时由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早已损毁。今见“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第四层高4.4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四周设垛墙。台中原有砖木方形瞭望棚1间,竖有旗杆,清末坍塌。民国初年,重建硬山顶砖木房屋,解放初坍塌了,今仅可见留有痕迹。 </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外观造型呈正方梯形之状,由下向上逐层收缩,这种独特的外表结构既展示了沉稳、威震之气,又赋予人向上腾跃之感。正方宽大且稳固之态并未因其建造于土质地表而有所丝毫削减,反而因色调的完美融合,又赋予人一种从黄土地上拔地而起之错觉感。外观形态每层逐渐向内收缩在尺度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并未因其跨度太大而略显空洞,也未因尺度太小而过分累赘,反倒显得收缩有度,恰如其分。在建筑扎根地表同时又彰显了向上拔起之势,每层台边垛口均匀分布,无论从横向或纵向上观赏,都使得原本单一线条增添了许多不经意的律动。台顶呈正方得以留白,这远比那些以尖顶收尾反倒更具韵味。加之,建筑在垂直向上彰显了高大宏伟之势,仿佛白云像在整体建筑上无限延伸,若以蓝天为背景,镇北台就像悬挂于天际之下,每层正方形对应四个角的连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自下而上呈先缓后陡之曲线,各层青砖包砌,颜色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建筑之气质,还赋予了军事功能,这正契合了北方边塞大漠之地理特征,真正体现了浑厚而不死板,深沉而不乏生机的建筑风格,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总能赋予人不少遐想。</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500多年前,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榆林,修筑长城,移民实边,使得“榆林镇”数百年间迅速发展,才有今日之榆林城。</p><p class="ql-block"> 余子俊(1429~1486),四川青神人,明朝名臣之一。在陕西任职17年之久。据史料记载,余子俊在榆林期间“徙镇、移民、办学、凿渠”对榆林发展影响深远。重大贡献足以彪炳史册,被称为“榆林之父”。中国长城建造历时2000多年,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隋、明等12个历史时期。明代长城修建鼎盛期,余子俊改建长城依托山势地形“铲削边山”“凿山为墙”,即从墙外取土,在边墙外形成壕堑,增加了越界难度,又在崖寨空缺地建造短墙,形成包围圈。在余主持下,仅用了3个月,使得一条东起清水营紫城寨黄河西岸(府谷县麻镇),西抵定边营花马池的长城就全部建成,带动了汉族与蒙古族间边贸交易与交往。清朝重臣张廷玉评价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榆阳区为纪念这位大明股肱建造了“余子俊纪念馆”,创作了音乐剧《余子俊》,榆林人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追思先贤。</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亲眼目睹了几颗柳树和古榆。据说,柳树是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生长的旱柳,当地人俗称“砍头柳”,或“毛头柳”。这种树历经反复平茬,仅保留其不高的树身,若仔细观赏,你就会发现,树上部仅有挺拔丛状的枝条,但它能迎天而上,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抗争,郁郁葱葱,展示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榆树,又名白榆、家榆、榆钱树、春榆等。榆钱是榆树结出的果,因状如铜钱,挂满枝头,美其名曰榆钱,又名摇钱树。相传,古代榆溪河两岸榆树成林,始得“榆林”之称。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使得榆林的榆树几近消失,这样就镇北台保留下来的两棵老榆树就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400年来,镇北台扎根黄土,与长城相伴;守望古城,与时俱进,成为护佑榆林人民的历史见证。如今,镇北台虽已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但留下来了忠勇精神,已植根于榆林人民心中,成为榆林精神之渊薮。</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台体粗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巍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的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了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登上镇北台,站在台顶之上,环顾四周,极目远眺,塞上风光,尽收眼底。向西望去,红石峡水库之四周绿树环绕,恰是西湖到榆林;向南望去,榆林城高楼林立若隐若现,仿如海市蜃楼;向北远望,苍茫荒凉的大沙漠,浩瀚无垠;向东眺望,那长城的烽火台遗迹和起起伏伏的黄土丘陵,还有西南方那座16世纪汉蒙互市贸易的易马城遗址,看那一面面“明”字旌旗飘扬,令人遐思飞扬。穿越时空,遥想当年,为了保护榆林人民,历史造就了这座雄伟壮观的镇北台,观赏品读,令人触目感怀。</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原本以为镇北台只不过是一个军事瞭望台而已,除了坚硬的残垣断壁,估计也没多大看头,当我置身于镇北台之巅,放眼观望,镇北台却以其拙朴凝重和残缺之美,让我惊叹不已!你看那由青砖包砌的四层方形古隘,据险临下,就像一把巨锁扼边关要塞,东邀山海,西连嘉峪,远镇大荒,近抱绿洲,浑厚深沉。千秋风雨,无碍它的壮伟壮观,却凭添了一抹厚重沧桑,古韵悠悠。</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静立于镇北台上,极目苍穹,遥想沙漠的边缘,这里曾经长兵短戈,战马嘶鸣。凝望或高或低,一段段残垣断壁,那是正消逝的长城残躯,那种恢宏的残缺之美,赋予我的是一种震撼,是触及一个民族历史之悲凄,也是触及一代代边塞战士热血之守望。蓄养博大的镇北台,也许没有山海关之延绵,亦或没有嘉峪关之雄伟,但它的雄立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上台下台演王朝,进戏出戏扮将士”。西风、古道、斜阳,当这些古诗词里的场景真实而清晰地再现时,我的眼前或是刀光剑影的紧张之象,或是肃穆死寂的沉重之气,亦或是将士坚毅挥动的臂膀,倾注于城墙之上的热血,寒冬依旧驻守的士卒呼出之白气……我的耳边仿佛回响着成白上千士卒奋勇杀敌之呼喊声,还有大漠风沙划过脸庞的瑟瑟声,奔腾的马蹄声,舞动的旌旗声,亦或是将士发出思家的羌笛声……</p><p class="ql-block"> 长河渐落晓星沉,金戈铁马已过往。一座镇北台,千年的砖石,无以计数的坚硬的脊骨,守卫着榆林家园,那种慷慨悲壮,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复制。然而,只有当你真正走近榆林,真正站在镇北台上,你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陕北长城之神韵,你才能亲身体味到边塞重镇之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此,走进榆林沙漠边缘的镇北台,我深情地注目凝望着,这正在消逝的长城残躯的断垣废墟,其残缺之美带给我以震颤,它让我真正感悟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悲凄。只有在这极目穹天、广袤的土地上,才能蓄养博大之情怀;只有在这塞上边城斜阳的古道中,我才能真正知晓了啥叫大气恢宏、悲怀壮烈,啥是苍凉凝重、热血奔涌。</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想起了明代诗人唐龙在《秋日出塞》诗句:“鼓角山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红石峡,斩将到神京”这是否也说明,这里是著名的古战场,在这里仿佛领略到了当年烽火报警、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历史画面。</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榆林就是长城边防塞,明代为九边重镇。“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寓意榆林城南有高耸人云的凌霄塔,城北有气势宏伟的镇北台,而在二者间古城大街上还有6座风格各异、独具匠心的骑街楼。实在让人难以想像的是,从南至北20 余里,建筑物竟然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素有陕北“小北京”美称。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有机会一定到此一游。在此,你可以更好地体会毛泽东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榆林府志》《榆林地区》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镇北台的一些图文资料,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吕梁市图书》《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2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