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章节导读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学校赵丽丽(第六、七章)

语艺飞扬

<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千书万卷,字字正心,方寸之间,可闻墨香。</p><p class="ql-block">当你翻开本书时,教育的“家长里短”便向你展开,每个字里行间,都藏着教育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相信我们每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都能够帮助老师们铺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去感受美好的教育人生吧!</p><p class="ql-block">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教育让我们常伴书香。</p> <p class="ql-block"><b>  第六章《家庭教育是创造的奇迹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一章里作者提出“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是父母陪伴着孩子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则是父母撒手不管。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作者通过这一章节的讲述号召所有家长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随后作者又提出了他心中理想的父母,你符合其中的几条?</b></p><p class="ql-block"> 一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二是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三是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特长;</p><p class="ql-block"> 四是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对待孩子;</p><p class="ql-block"> 五是以身作则,一诺千金;</p><p class="ql-block"> 六是对孩子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进行侮辱性批评;</p><p class="ql-block"> 七是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 八是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呼吁:“你可以不是天才,但是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愿我们的每位父母都能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天才的成长插上飞翔的翅膀!</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情真意切地对中国家庭提出了希望。我们家长可以针对作者提出的八个观点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实践,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第七章《家庭教育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 作者首先讲述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是如何在父母的帮助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b></p><p class="ql-block"> 作者从5岁的海迪生病不能上学写起,是海迪父母鼓励她不断学习使她逐渐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父亲给她买收音机,母亲为她订阅书报。父母教她学习汉语拼音,查字典。</p><p class="ql-block"> 9岁的海迪就能读小说,文字的力量使海迪忘却身体的病痛,燃起她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她读书、读报、写文章。手术带来的病痛可想而知,海迪仍不忘学习,她在桌子上支起一面镜子,利用镜子反光的作用看书。</p><p class="ql-block"> 15岁的海迪在父母的支持下学医给农村人看病。她用精湛的医术服务乡亲,为自己忙碌的人生找到了价值。</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的海迪从读书写作取得的成绩到更多角色,更大的责任,她都在驰而不息的努力,可以说海迪的成长离不开她父母的爱与支持。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第二个介绍的是爱迪生的成长故事。爱迪生的成功是他母亲的成功。</b></p><p class="ql-block"> 爱迪生的母亲南希是最伟大的母亲,她永远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她用信任、帮助、鼓励最终使爱迪生从一个普通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巨人。</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老师不喜欢爱迪生,她母亲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她成立了“两个人的学校”,用爱和智慧养育爱迪生,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和思想,母亲的良好教育使爱迪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她鼓励和滋养爱迪生的灵感,促使爱迪生对科学知识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喜欢做实验,母亲南希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实践观念成就了孩子的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爱迪生用自己的努力去摘取理想的花,用永不言败的精神书写生命的传奇,他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第三个介绍的是9岁大学生卡尔·威特。他成功的秘密源于他父亲的早期教育。</b></p><p class="ql-block">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在八九岁时就能自如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等六种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p><p class="ql-block"> 卡尔·威特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此后一直在德国的著名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谁会想到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婴儿时期竟然是一个人痴呆儿呢?是他的父亲老威特一心一意地遵循科学的、正确的指导方法,按照儿童发展的规律对他的早期智力进行潜能开发,不断提升他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拥有优良的品格,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培养他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他学会与别人友好地相处。</p><p class="ql-block"> 从作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是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成功才把卡尔·威特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p> <p class="ql-block"><b>  作者最后介绍的是一位把13个孩子全部培养成博士的母亲王淑贞,她创造了家庭教育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 她的“教子经”就15个字:“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b></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这15个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待人要好是说做人要心存善良,广种福田,广结善缘。做事要专心,首先是指我们要对所做的事抱有一颗诚心,要诚心去做事,不要总想着做事的报酬。做事要专心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我们要对所做的事情心存敬意,做事时不能吊儿郎当、三心二意。少说话,则是要我们内敛自守,避免口舌招尤。说话太多的人,一方面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得罪别人,给自己埋下祸根;另一方面,说得多,做的自然少,人就会轻浮起来。多做事,就是要我们去实干,用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做事不仅是我们实现梦想的途径,也是我们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王淑贞这15个字的“教子经”,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教育智慧,值得家长们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第六七章非常适合家长们认真研读。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好的教子经验为自己所用。时代在进步,为了我们的孩子,家长也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家庭教育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有一颗诚心,诚挚希望通过我个人粗浅的导读能帮助你走进这本书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长城”,寻觅家庭教育的幸福,我更希望你去研读这本书,提升自我,创造教育的无限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后请无限相信教师和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请用我们的双手和大脑创造出教育的无限可能。让我们真正为当代中国教育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前路漫漫,读书不止!道阻且长,溯游从之。</span></p>

爱迪生

孩子

教育

作者

做事

海迪

父母

威特

家庭教育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