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解读之二十四 <p class="ql-block">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关于大寒名字的由来,《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是这样记载的,“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意思是说,大寒名字由来有二:一是因为小寒而得名;二是因为天气寒冷达到了极致而得名,天气寒冷到极致的这一天就被称为“大寒”。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寒到尽头春将至,简简单单的节气命名,已然显示出了祖先们面对大自然周而复始规律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寒?象形文字,寒字,最上面的宝盖儿,代表的是一间屋子。最下面的两点水,代表的是屋子外面的冰。而中间的部分,代表的是一个人晚上钻到草堆里蜷曲着身体睡觉。所以自谦的说法,自己的家叫做“寒舍”。贫苦的家庭,被称为“寒门”。古人把大寒当做一个最冷的时节,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者,乃凛冽之极限。”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大寒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期。宋人邵雍的《大寒吟》可谓冷到了骨子里:“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大寒时节虽说寒至极处,但物极必反,眼下还是冰雨簌簌,但冰消雪释,坚冰深处春水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最早出现铭文“寒”字的西周时期大克鼎(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代《钦定授时通考·天时》中释“小寒”、“大寒”。</i></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这样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大寒过去了就是春,梅花、杨柳等树木已经等待着阳春的出现了。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与送旧迎新的春节紧相连,所以我国民间还有“大寒迎年”的说法。大寒一到,离春节越来越近,年味儿也愈来愈浓,人们开始按照传统惯例,忙着扫屋除尘、除旧布新、制作年肴、置办年货,期盼阖家团聚,静候“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回家过年,确实会让人觉得心喜意暖,但奈何眼下却是数九寒天,“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这可是真能冻死人的日子。按常理来说,古代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怕下雪,怕冬天,人们都该本能地避开,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祈祷寒日早点儿过去。可在文人看来,极寒之下,却有极致的美景。雪后寻梅,千百年来都被当作“野客之闲情,文人之深趣”,所以他们非但不排斥, 甚至有几分期待。唐代高僧黄檗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这“大寒彻骨”的后头,竟还有这样的惊喜在,悠悠一席梅花香,引得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怪不得连冷也不顾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大寒迎年赶集”场景(局部)</i></p> <p class="ql-block">《周礼》记载,古代还专门设有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在大寒的时候,凌人主持斩伐冰块。冰块要贮藏夏天用的三倍,因为到时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掉。古人在大寒时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待到来年夏天,化了雪水, 煎茶,或者烧菜。据说雪水烧的菜,蚊蝇不敢来叮。那时虽然没有空调、冰箱, 但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妙趣天成。</p> <p class="ql-block">大寒节气虽有极致的美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倘若一人独处,却也会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还有什么比邀请老朋友来喝茶饮酒叙谈更让人暖心惬意的?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儿到来。悠悠酒香,淡淡情韵,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义的图画,其间流露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无不让人心神陶醉。</p> <p class="ql-block">和其他节气一样,古人也找出了大寒时节动物反应和自然变化的典型特征,即“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逸周书·时训解》称:“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泽腹坚。”意思是说,到了大寒节气,歇冬的母鸡就开始产蛋,可以孵小鸡了;再过5天,鹰隼凌空盘旋捕食更猛烈;又过5天,连河塘中央都会结起坚硬的冰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风俗年画中的大寒三候之“鸡始乳”。</i></p> <p class="ql-block">一候鸡始乳。鸡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气,开始孵小鸡了。"鸡始乳"的意思是鸡开始繁育哺乳后代了。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之前,由于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母鸡卵巢需要光照紫外线的刺激,而且光照比较少的话,产蛋所需的矿物质元素也会少,不易繁育哺乳后代。所以,大寒节气开始,光照一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p> <p class="ql-block">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鹰隼之类远飞之鸟,厉疾是厉猛、捷速。冰天雪地的大寒时节,鹰隼之类的掠食者也常常忍饥挨饿,于是在空中盘旋,一旦发现猎物就迅猛地俯冲、扑食,人们感觉此时征鸟之凶悍,异于往常。征鸟之所以要变得凶狠快速,是因为大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他要强悍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p> <p class="ql-block">三候水泽腹坚。"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即使是湖水的中央也会被冻得异常坚固。立冬之时的冻只在最浅表,如同冰冻在肤;大寒之时的冻是在最深处,如同冰冻入腹。腹有坚冰气自寒,“水泽腹坚”是更具底蕴的寒冷。</p> <p class="ql-block">古人根据这些现象和特征总结出来的“大寒三候”如果出现反常,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兆头。如“鸡不始乳”则“淫女乱男”,寓社会指风气变坏;“鸷鸟不厉”则“国不除兵”,暗示社会不安定;“水泽不腹”则“坚言乃不从”,表明言论不畅、政令不通。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科学,但却透露出古人对大寒节气的“较真”态度——须严肃对待和处理大寒节气到来后的反常气候现象。大寒正是举行一年中最重要的“岁终大祭”的月份,《逸周书》“大寒三候”的说法意在提醒人们,大寒时正是数九寒冬,又恰逢岁末,快要过年了,要敬天畏神恤人。</p> <p class="ql-block">古代“恤人”最常见的做法是“大寒送温暖”,如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腊月初四正好是大寒节气,宋太宗赵光义便做了件载入史册的“赐高年帛”。《宋史·太守本纪二》记载:“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雨雪纷飞的大寒节气“送温暖”,宋太宗的举动感动了京城孤老穷人,成语“雪中送炭”就是从这个大寒典故中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