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_儿时中关村

KennyShao

从闷热的北京回到凉爽的温哥华有几天了,看了一下自己之前的朋友圈,似乎只有旅游的时候才会发。不过回北京对我来说不是旅游而是回家。雾是故乡厚,霾是北京纯。无论她变成怎样,我的心仍时常萦绕在那里。 对于住过30年的人来说,北京已没有太多新风景。酷热让人无心瞎逛只想待在家中,偶然看到一个奇葩的中国小学500强排行榜,发现自己的小学打入全国20强,趁着一个污染指数比较低的下午,我重返科学院家属区,拜访一下小学。 学校在中关村的心脏,紧临大街,环境局促。从过街天桥上似乎能直接走进她的教学楼里。 朝着中关村大街的西门紧闭,要绕一大圈到东边正门。 离开学校多年之后的第一次回访并不成功,我以为海外赤子40年后回访母校的故事会打动保安,不料见多识广的保安微笑地拒绝了貌似坏人的我,我只有站在门口和接孩子的家长一起眺望着操场和翻新的教学楼。三个小楼排成U字型夹着个操场,校区真的好小,当年怎么不觉得啊,也许是我的心变大了吧。 对比周围新建的公寓楼,科学院家属区的楼一如从前老旧,知了的声音依旧鼓噪,只有周围的大树比那时高了很多。因为是学区房,这里不愁没有买家和租客,住户也是各色人等都有。想当年,随便一个楼里都可能住着几个院士啊。 多少科技泰斗从海外归来住在这里,他们在这里有过欢乐也有过苦难;在这里他们曾贵为国家一级研究员,文革的时候也在这里有人自杀死去。我想在这里漫步最适合听的音乐应该是汪峰的“北京北京”。 校门口的13楼住过两弹一星的郭永怀、中国数学先驱熊庆来,声学所长汪徳昭。 住在这里的小学同学后来跟我上了同一个初中、同一个高中和同一个大学,毕业差一点分在同一个单位,现在也在加拿大。 14楼住过物理大师钱三强、钱学森、赵忠尧。 这一天北京难得地露出了蓝天,阳光像大雨般倾泻,这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适合回忆那个年代的。我眼前一黑,脑海中出现“40年前”几个字。。。 那时班里的女生大都比男生成绩好,印象里都长一个样,都是短发苹果脸,胳膊上别着队长的杠杠。如今人海茫茫,“她们就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啦啦啦。。。啦啦啦。。”,此处插播朴树的歌曲“那些花”。 那时候的我们也许营养不良,身体发育普遍没有现在小孩好,早恋的事在小学还没听说过。 那时街上车少坏人也少,中午是可以自己回家吃饭睡午觉的,后来我发现我跑的比很多人都快,这多半是因为那时每天中午下完课都要一路跑回家赶去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岳飞死后,又来了“李自成”,李闯亡了,又来了“杨家将”,我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跑步训练了好几年。 8号楼,我们家曾住一单元三层,妈你还记得是哪个窗户吗? 17楼邮局,中日擂台赛那会儿常来这里看《围棋天地》。 四膘礼堂,当年在这里看过很多电影,出国前在这里听俞敏洪讲过TOEFL和GRE。 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很清晰地记起哪个同学住在哪个楼。 记得那时大家工资也就几十,谁想到这老房子怎么就已均价10万一平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个酷热的下午我穿越在愉悦和唏嘘中,那时物质的贫乏并不影响我们的快乐,生命源头里的一些喜乐,会帮我们疏解之后路上的愁苦。如果你很久没有回到少年锦时,你应像我一样常回家看看,在那里倒带、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