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哲学基础

鹊华烟雨

<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来,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套汉译名著丛书。这套丛书,把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近代以来的学术名著,选用优秀译本汇总出版。它汇集了各个学科领域最经典的著作,大约已出版了几百种。我个人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买了几十本。</p> <p class="ql-block">这其中,有两本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著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是我很早就喜欢翻阅的。尤其是《发生认识论原理》,是讲人的思维赖以进行的认知结构,是如何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书中所阐明的道理,是皮亚杰在毕生研究儿童心理学过程中,其学术成就的精华。就我个人的教育研究体会,以及自己孩子成长过程的反思,感觉该书的理论与观点,应该是儿童教育的哲学基础。每一个已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家长,在子女成长的早期,应该仔细阅读该书,并把其中的许多原则,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儿童教育过程中。</p> <p class="ql-block">我自己收藏的这本《发生认识论原理》,八、九年前不知是被我的研究生还是朋友借去了,再没还回来。这些年,自己很珍惜的多本藏书,被借走后也都再无消息。对此,我是深以为憾的,这也是我后来这些年再不外借藏书的重要原因。前段日子,儿子从欧洲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毕业,并顺理成章进入了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从事最尖端技术研究。回顾以往,他这些年的发展应该算比较顺利,在入职后也很快融入进了科研团体之中。为此,我也是十分欣慰。这些日子,回顾儿子从小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过程,我觉得从这皮亚杰这本书中获益很多。因此,便有了重温该书的想法。前几天,通过“孔夫子网”购买了一本九成新的汉译名著系列版本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可惜的是,因为疫情原因,快递到达德州周转中心后,在转递过程中给丢失了。特殊时期,也不好责备人家什么,只好又重新从网上购买了一本。这一本虽然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却不是汉译名著系列版本。两个版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装帧也都简约大方。从中也可以看出,商务印书馆对经典名著的翻译出版工作一直是十分重视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吧。</p><p class="ql-block">《发生认识论原理》的作者皮亚杰,是上世纪世界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心理学领域,他的大名应该与佛洛伊德、马斯洛等人并排在一起。事实上,我觉得他的理论和观点应该比后者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阐明的,是人的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和遵循的原则。而认知结构建构这个过程,恰恰是与儿童智力成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给大学里熟悉的刚有孩子的年轻夫妻们建议,他们应该认真读读这书的原因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按照皮亚杰观点,人的认知是通过被称之为“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的思维框架进行的。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结构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而这个过程的关键阶段,正是婴幼儿到儿童阶段这个特殊时期。如果我理解的没有错误的话,皮亚杰是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喻作类似于电脑系统的。人的大脑的物质组成,视作电脑硬件;认知系统可看作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不行,譬如是先天智力不行,当然认知能力受限;但如果软件系统版本不够,认识能力也大受影响。但大脑跟电脑不同的是,大脑的认知软件,是自我建构的;或者说是自我不断完善的。在这个自我建构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十分重要。显然,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儿童教育和成长过程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的认知,是建立在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这个结构包括了像因果关系、运算结构、逻辑系统等等。它们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儿童发育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比如,儿童认知结构中的因果关系原则,就是儿童通过与外界互动中,其主动动作与外界的被动回应不断地发生,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而逻辑运演体系,也同样建立在儿童主体与客观外界的“刺激—反应”过程中,它奠定了儿童的数学逻辑演绎能力。当然,书中关于人的认知结构建立机制,有着十分复杂和深刻的论述,这里受限于篇幅,难以展开。但基本的观点是明确的:儿童心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育成长的外部施加影响关系极大;学习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背诵,而与外部世界密切的互动、有意识的引导、逻辑原则的强化等,关系极大。在我看来,儿童教育的质量,恰恰取决于这些原则的运用。具体来说,就是:一、不要过分压制孩子天性的发展,过早地剥夺儿童阶段本应有的天真、童趣;二、儿童逻辑运演与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互动中完成的,绝不是早早地让他远离现实的世界,埋头于识字、读唐诗、练器乐、做算术题等脱离具象过程而达成的;三、认知结构的形成,有特定的阶段和形成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不能超越其阶段性。天才不能说没有,但极少;四、玩具的拆解、安装,也是孩子构建逻辑运演过程的重要环节,以及形成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不要动辄阻止孩子那些看似破坏行为、实则是自主探究的举动;五、儿童眼中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要轻易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六、孩子的任何行为和选择,兴趣很重要,它可以保持孩子探究行为的动力和持久的专注,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兴趣。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我个人的家庭教育体验来说,我很早就意识到,我的孩子不太适应于国内的教育方式。原因是,他对什么都好奇有兴趣,对死记硬背的东西深恶痛绝,对机械类玩具兴趣极大且爱拆装研究,他动手能力极强但对文史类内容兴趣不大,他对课堂教育难以集中精力却对最难解的问题兴致勃勃……。不要以为这是优点,这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是致命伤。因为,如果卷面成绩上不去,那么他就难以有好的中学、大学读,如果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他在当今的教育就业体制中,难以出头。所以,我很早就确定,他应该学习理工,而且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去现代科学发源地接受那种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幸而,我对他从小的教育强制性不多,个性压抑不严重,他的爱好和兴趣也没有受到太大损害。我一直认为,孩子与自然界的密切互动,是保持他对外部事物持久兴趣的最重要途经,而兴趣是他对事物进一步探讨的关键动力;游戏和玩具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对玩具的拆装,能够对他认知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正是在观察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中,实现其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一个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就有对这个世界越多的欣赏,就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等。儿子后来读物理学,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地得到发挥。在最精密的仪器操作上,更显示了他观察敏锐、对机理认知清晰的优点,等等。可以说,从我自己的反思,自己体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的弯路不多,而且认为这本书对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影响极大。当然,孩子的品德教育、人格形成,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span></p> <p class="ql-block">在老校操场放风筝</p> <p class="ql-block">跟我去部队参观</p> <p class="ql-block">照相馆拍的正装照</p> <p class="ql-block">通过视频聊天</p> <p class="ql-block">回国休假期间游百花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