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我的故乡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之说,或许正是红薯滋养了我们,在那曾经的岁月里,我对红薯有着铭心的记忆。</h3> <h3> 记得有年夏季,水涝淹没庄稼后,生产队组织社员抢种红薯,我们这些年少也跟着做些辅助。那日天气闷热,田里一片狼藉,奄奄一息的庄稼残象丛生,地头的排水沟弥漫着腥臭,个个低头不语的乡亲忧心忡忡。种植红薯二人一组,一人掂锄挖土盖土,一人拿苗放苗,遇有泥浆地则用棍子插上一个洞,再把秧苗栽进去,经无数次重复的简单劳动,一块湿地很快栽满了红薯苗,直到收工时,大家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旱天种红薯要提桶点水,生长期要浇灌抗旱,链子水车是当时的半机械化抽水装备,大人们知道年轻人活力盛,推水车的活自然就安排给我们。汹涌而至的劳动激情使小伙子发现垄沟跑水时,个个挺身而出争着用身体去挡决口。推水车时,总是将水车链子转得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直响,常把井水抽干。当时有句“发扬连续作战作风”的口号,为了让水车转速不减,浇地不停,我们放弃午休分组轮班推水,当接到家人送来的午饭时,已是饥肠辘辘了。年轻人不擅顾忌,有天中午人稀时几个发小裸身推水,喧闹声顿时挠乱了正午的平静。红薯秧的抓地伸展能力强,藤蔓遇有湿土便生根,影响主根长薯,为遇制次生根,要逐棵翻秧斩除,蹲在地上翻秧窝憋费时,偶尔起身放松,两眼直冒金星,双腿发麻脚跟失衡,“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入脑入髓。那时也曾幻想一劳永逸的神话再现,但更渴望农业机械化的尽早实现。</h3> <h3> 霜降后,收薯大幕拉开,生产队的钟声敲过,社员们肩扛铁耙,手拿镰刀与车马同行,纷纷走向远离村庄的红薯地,其势如支前大军,浩浩荡荡,慰为壮观。来到地头,映入眼帘的是爬满田地的红薯秧,那叶子绿油油的,微风吹过,轻轻点头向主人们示好,大家仿佛置身绿色海洋,心潮澎湃。细品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我了然于心,蓦然领悟老师说的“劳动创造价值”之理,是他们用双手种出了快乐与幸福。随着队长的一声令下,年少的男女率先开镰割秧,壮劳力挥舞铁耙开挖,忽听有位大叔惊叫,原来是他揪出了一窝“红胖子”,只见一棵秧下结了八、九根红薯,像是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娃娃,个个胖乎乎的,光鲜亮丽,足有20斤重,大家都赞叹不已。见此硕果,群情激昂,劳动高潮迭起,不多时,堆堆鲜薯布满了田地。时至中午,复员回乡的孙叔吆喝野炊饭好,主食蒸红薯,外加淀粉勾芡的豆腐汤。揭开笼盖,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薯香窜鼻,大家欣喜若狂,争相选取,年轻人动作快,一个个狼呑虎咽,烫得发狂般倒吸冷气,形态滑稽。那会儿的红薯绿色生态,有红皮的,淡红皮的,土黄皮的,光溜溜的无有毛须。红瓤红薯,软糯香甜,入口即化;白瓤红薯,甘面噎人,细腻无丝。瞅着大伙席地而歺其乐融融的神情,我的心中也充满了集体劳动和丰收的快乐。</h3> <h3> 分红薯是生产队的大事,除了集体留贮,按照大部分依工分,少部分依人口的分配原则给各户分配,大有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味道。我家劳力少,人口多,所得量少,但我发愁按人口分的时候,因为父母忙于集体活,挑运红薯要靠我们几个小姊妹,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至今日,我对红薯挑运、入窖、刨干等劳作历历在目,特别是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刨、摊、收薯干的艰辛情景,如幕幕电影萦绕脑际:大人们刨薯干的飞速,摊薯干的潇洒,风起云涌时抢收薯干的激烈场面,孩子们学着大人干活的童趣,还有李老汉摔碎误报天气的有线喇叭……。</h3> <h3> 曾经的过去,红薯一直是乡亲们充饥的主食,不少人烧心闹胃,但并无他粮替代,若遇灾年,连红薯也不足裹腹。有位年轻的公社下乡干部在邻家吃派饭时,把红薯皮剥了吃,憋了一肚子火的孙老伯最终喷出了火焰,弄得那位干部十分尴尬。那年月,我也常去收过红薯的地里刨土“捡漏”,以补粮荒。肚子叫饿时也常生吃红薯及红薯干,后来生活渐好,红薯不再是主粮,其吃法也悄然发生变化。把红薯放进锅灶里烤,皮焦肉嫩,甜味十足;把煮熟的红薯捣碎成泥做糕或切块晾干,亦有柿饼口感;把红薯面与麦子面混合做成花卷,养生保健;把粉条在火上烤一下,膨化成棒,也是儿童的喜爱;把红薯切片或条过一下油,大有西歺味道;把红薯磨粉加工成粉条、凉粉,其味道呈几何体递增;把红薯块裹糖拔丝,更是升华了红薯的品位。如今,红薯的吃法更多更精,已从单一的充饥飚升为美食小吃,温暖了人们绽放的味蕾,其价值、颜值持续向好。据相关资料显示,红薯原本即有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李时珍曾载“蕃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止血、降糖、解毒、预防血管硬化及便秘等作用。红薯是耐旱、高产、不择地作物,它由明朝从菲律宾引入我国后,充饥济民,拯救了众人的命运,对我国的农业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人们对它的青睐,结下的不解之缘和独有情钟,都是自然的、当然的,也是必然的。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有人说离开乡村就是为了不吃红薯,而我则不然,无论在生活拮据时或在小康生活时,它都是我的喜爱,更是我永远绕不开的乡愁。</h3> <h3><br><br><br> 撰文、编辑:走四方(王保安)<br><br> 图片:选自网络<br><br><br> 2023年1月2日于银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