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多年以前,听我的摄影老师说起南京“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激发起我浓厚地兴趣。</i></p><p class="ql-block"><i>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提写都《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很快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起来,而云集在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这里共矗立着225栋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国建筑。</i></p><p class="ql-block"><i> 2022年的国庆之际,无视新冠,只身走进南京《颐和公馆》第十二片区。一个很是雅致的园子,同时又背负沉重历史的园子。一共是26栋建筑,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青石板路,宽阔整洁,随处可见茂密的法国梧桐和雪松,几辆人力黄包车静静停在一旁,穿着盘扣上衣的服务员撑着油纸伞......便仿佛“穿越”回到民国年代。</i></p> 进来的第一栋建筑是江苏路3号,系国民政府湖南省建设厅厅长,一方豪吏—邓寿荃的旧居,米黄的外立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气派。 江苏路5号系国民政府平汉铁路局付局长,总工程师杨莘臣故居。此人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系当地名门。解放后定居大陆,担任新中国的铁道部顾问等职。<div> 常州杨氏是地方望族,家族中人才辈出,不少还是现代名人,如杨荫棠,还有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知名学者,教授杨光泩,抗战时期曾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菲律宾沦陷后,因拒绝与日军合作,整个外交使团全部殉国,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部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史。杨光泩为外交使团九烈之首,抗战胜利后灵柩运回南京,葬于南京城南菊花台公园。</div> 现在的江苏路11号,是国民党政要三青团中央干事吴兆棠的公馆。<div> 这栋公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平房,在这个片区的公馆里独此一家。<br><div><br></div></div> 江苏路13号建筑是台湾政坛头号【常青树】袁守谦的房子,建于1936年。<div> 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民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付厅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div><div> 袁守谦一生历军,政两界要职。出生武夫,却学养甚好,文字古雅动人。</div> 江苏路15号建筑,建于1937年,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住所。 江苏路17号建筑,建于1934年。国民党中将李子敬住宅。李子敬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第三期和国民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的毕业生。晋级缓慢,一生比较平稳。1949年12月1日,他的军衔和职务达到巅峰,任“国防部”总务局中将局长。<div> </div> 在这精彩纷呈,各具艺术特色的建筑群中,有2栋紧靠的2层小楼,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外貌几乎分不出差别来。这对“姐妹”楼就是江苏路17号和19号。 江苏路19号建筑,于1936年购建,是混迹政界的留洋博士杨公达的小楼。<div> 1930年,杨公达学成归国,执教于上海震旦大学。与此同时,他还和朱家骅等在南京主办《时事新报》,其因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剖析时局常能一语中的,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特命《时事新报》主笔朱家骅加以引见。后被蒋介石特任命为民国立法院委员。<br><div> </div></div> 江苏路23号建筑,于1935年建造。抗日战神—薛岳的旧居。<div>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奠定了他一生的英名,也实现了他人生夙愿。他指挥取胜的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可与平型关,台儿庄战役齐名;他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10万多人,一举成名,获得国民党抗击日军第一战将的美誉,成为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之一。</div> 江苏路25号的老房子,建于1935年,原主是民国官位不高的军界名人—吴光杰。<div> 一栋3层小楼,具有德国风格,是吴光杰把在德国任武官时居住的使馆建筑图纸带了回来,让人按照样式“复制”而成的。窗户上红色的铁格子栅栏是日本进口,没有油漆,没有防腐处理但历经70多年风吹雨打,仍坚固如初;地板,楼梯漆成鲜艳的红色,木材是美国进口的杨松,70多年了,踩上去都听不见吱吱的声响;浴室里的浴缸,是1900年英国造,白色的釉面虽有些旧,是铸铁的。这是屋子里唯一保留下来的家具。</div><div> 吴光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军事译著家,曾在德国柏林炮校学校8年,后任中华民国驻柏林大使馆武官。</div><div> 吴光杰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军事教育和军事著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在国民党军界享有较高的声誉。</div><div><br></div> 江苏路27,29号建筑,《塘沽协定》的中方签名者熊斌的公馆。<div> 熊斌,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党第一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家第二集团军总参议。1927年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航空署署长,中国航空公司副理事长。</div><div> 在民国时期,内战不休,国力衰弱,国民政府与日本军国主义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就有《塘沽协定》,熊斌是中方首席代表。这也是熊斌一生都洗不掉的污点。</div><div> 抗战结束后,熊斌受命任民国政府北平市长。1949年逃往台湾。</div> 江苏路31号建筑,建于1935年。这个漂亮的大楼,不是某个高级官员,而是一个学者的旧居。据说,这座公馆的地下室可藏兵。<div> 房屋主人光仁洪,国民历史学家,知名学者和教授,安徽省桐城人,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曾在国民政府水利部工作,后在上海法学院,安徽大学任教。</div><div> 光仁洪旧居,是国民公馆建筑的一个典范,也代表了一个知名学者在当时可以拥有的社会地位。</div> 旧居的隔壁,紧挨着公馆区唯一的一栋中式仿古二层建筑—马歇尔公馆。 江苏路33号建筑,国民党政坛过客—张笃伦旧居。<div> 1932年前后,在南京行政院任参事。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调任国民政府重庆市长,之后调任国民政府湖北省主席。</div> 江苏路35号建筑,建于1936年。汪伪“公务员”蓝宗德的旧居。<div> 在十二片区的民国建筑中,这栋小楼恐怕是最简陋的。这栋房子尽管有着西式的外形,骨子里却处处透着中国传统家庭观念。</div><div> 原房主蓝宗德,曾任汪伪政府财政部科员,卫生部总务处长等职。</div> 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马歇尔在宁海路5号居住了大半年的时间,于是这座幽静的中式庭院,便成了“马歇尔公馆”,一度成为国共协谈的主要场所。 宁海路13号建筑,系海州盐商康叔文的私宅。建于1936年。<div> 康叔文是海州人。即今连云港海州区,古称海州郡。 <br></div><div><div> 这是一幢西式风格的建筑,建筑风格跟其他房子差不多,看上去并无特别处。特别的是主人的身份:盐商。这跟周围的住户大都是民国军政要员相比,的确有些特别。</div><div> 像这座康宅,丝毫看不出炫富之色,倒是与整个园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br><div> </div></div></div> 宁海路15号建筑,建于1936年,为民国政府的“特勤总管”—黄仁霖的旧居。1948年4月,为瑞士政府驻华公使馆。<div> 自助餐,在现在的商务会颇为流行。你知道是谁把它引进到中国的?是黄仁霖。</div><div> 黄仁霖,1922年赴美留学,1926年秋,离美返国。任励志社副总干事,总干事等职。他在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对西方的自助餐情有独钟,决定对中国传统的用膳方式给予革新。</div> 宁海路17号建筑,建于1936年,为三次被俘的中将司令—刘嘉树的公馆。<div> 在国民党少将以上的军官中被共产党俘获最多的可能就是刘嘉树。</div><div> 刘嘉树,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的毕业生。1933年任少将旅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此后,军界不断升迁。1938年被授予国民党陆军少将军衔。投入抗战,保卫国家,为民族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1940年任第五军副军长,1943年任的三十二集团军第八十八军军长。1945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代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刘嘉树被紧紧捆在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战车上,继续执行蒋介石的指令投身内战战场。1948年任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陆军中将军衔,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成了白崇禧将军的部下。</div><div> 1950年2月6日中将司令刘嘉树在广西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div> 宁海路27号建筑,这幢别墅的主体也是西式风格,若说有什么特别的话,一是它建造得很晚,房子落成,已是1948年;再则是,它是由9个人合资建造的。那么多人合资,在这个片区里独此一家。<div> 在这群人中,较有地位的应该是任培生。它在军界倒是混得风生水起,是九个人中真正有实力的人物。</div><div> 任培生黄埔五期。1937年起任国民党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参谋,曾参加南京保卫战。1946-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第一处处长。后任副军长,在福建战败被俘。</div><div> 这幢房子他几乎没住过,选在蒋家王朝崩溃前建房,对于当时的危局,他也许缺少清醒的认识吧。</div><div> 而历史,以及与房子有关的人和他们的命运,只能被淡忘或消灭,却再也没有被修改的可能。</div> 颐和公馆内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h3> 走出颐和公馆。踏进颐和路,一股历史厚重之风,迎面朴来。这里没有商店,没有喧嚣,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郁郁葱葱,让街道更添一丝安静。偶尔穿梭的车辆,稀稀落落的行人,显得静悄悄。</h3><div> </div> 几栋老旧的别墅,几根杂乱的电线,爬满青苔的灰色石砖,光影斑驳的金属铭牌,仿佛正在告诉世人,它的历史与沧桑。 颐和路3号建筑,建于1934年,李敬思的旧居,抗战前在中国银行任职员,抗战时在贵阳某大学任教,抗战后在邮汇局任襄理。 颐和路9号建筑,建于1935年,李起化(出身不祥)的旧居,抗战时期任伪南京工务局建设股主任。院中所有建筑为统一黄色色调。 颐和路13号民国建筑,建于1935年前,林彬的旧居,林彬曾任国民政府高等法院庭长,推事,审判长,参政院参事。后去台湾。 颐和路14号建筑,任仲琅旧居,任仲琅民国时期是一个事业家,做股票,百货,药材的企业家。 中英文化旧址 北京西路27号建筑,原埃及大使馆。 南京西路38号建筑,李世琼旧居,国民党党员,抗战前,曾派庐山受训,抗战时终止,兵工署厂长。 牯岭路2号民国建筑,建于1937年,冷杰生又名冷融,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粮食部顾问,国防最高委员会财政设计委员,西康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温州被国民党内部暗杀。 牯岭路9号民国建筑,建于1937年,李益五的旧居,三代地主,曾任国民政府军需会计副官。国民党的达官贵人。 琅琊路14号民国建筑,建于1937年,澳大利亚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 莫干路6号民国建筑,范汉杰旧居,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历任军事委员会第一厅厅长,27军军长,38集团军司令,东北剿总副司令。辽沈战役中被俘中将军衔。 莫干路17-19号民国建筑,汪荣宝的旧居,汪荣宝北洋政府时期外交官,曾驻日,瑞士,法,比利时等国公使。 西康路33号民国建筑,建于1936年前,是汪精卫官邸。同年9月在此设立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 西康路52号民国建筑,建于1935年,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坡屋面,体现了民国时期西式住宅特征。 如今,浮华落尽,青砖灰瓦之间,颐和路仍旧演绎着南京百年的世事沦桑,缓步在黄墙老榆的影下,揽得岁月的惊叹和沉思,慢步颐和路,民国风情,渐起既而转浓,一点点的鲜活流曳。 从1927年到1949年,一切显得匆匆忙忙,带不走的宅第,带不走的光阴。颐和路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南京正在读写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