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的生气——2022岁末观国博古代书画展有感

善文寻古游记

<p class="ql-block">12月22日上午,我再次走进国家博物馆古代书画展厅。作品还是此前看到的那些,展品没有变换,此次看少了新奇,也就可以慢慢再寻找自己钟爱的作品,可以带着更多的挑剔之心欣赏作品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此前放着神采的作品变得安静起来,展厅没有其他观者,除了我和一名安保人员。序厅放着四件作品,一件元人的人物、沈周的山水、恽南田的《秋卉狸猫图轴》以及康有为的书法四条屏,这次我可以很肯定的表达出在这四件作品作品中,最喜欢的就是沈周的山水《飞来峰图轴》。可能是灯光的原因,也可能是作品的品相问题,陈列在一起的三幅画作(康有为的作品在另外一面墙上),沈周的作品最为抢眼夺目,山势磅礴,笔笔精到,人景皆活。作品的题款也是敦实有力,神采飞扬:“成化庚子五月宿飞来峰下,图此记游,长洲沈周。”一幅画不管多么精彩,最终都会落眼诗堂题款,它像画的脸面,或者说像嘴巴,像桥梁,像一位彬彬有礼的侍者,是能够让人感觉到画家是否热情的部分。尤其是欣赏明代的文人画,画家的情绪,思想最容易从题款中流露出来。沈周在这没有写上一首诗感叹什么,他只是陈述了一个事件,但这已经足够您在看到题款之后,再继续跟着画家游览一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沈周山水</span></p> <p class="ql-block">他画的几棵松树挺拔茂盛,一个亭子建于其中,两个人物在里边显得渺小,他用俯瞰的视角,像上帝一样,俯瞰人类。一人临水,若有所思,另一人似乎在跟他交谈着什么。我一直盯着离人物最近的那棵松树,在看他所画的松针模糊不清,似乎是有意虚去,但用笔却显得含糊,画面的其它区域则不曾出现这一情况。我估算着是不是画作已经有所残损,作品重新揭裱时修复师动了手脚,要不这不符合我对沈周高超技艺的理解。这一不满意和揣测让我带着未果的疑问离开。</p> <p class="ql-block">展厅暗淡的灯光,让我忽略了看过去一片漆黑的宋画《雪窗读书图》和幅面极小的《狩猎图》。宋代冯预的写经也因为过于中规中矩,让我觉得乏善可陈。直到我看到沈周的书法才再次驻足起来。这是他为祝允明藏画(南宋马麟款《得春先图卷》)写的题跋,紧跟后面的是祝允明的题跋,两个人的书法摆在一起,是沈周的比较夺目,但似曾相识,哦,太像黄庭坚的风格,沈周的书法竟也没有太大的成就!一件《松风阁诗帖》,淹没了多少英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宋代冯预的写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沈周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庭坚 松风阁序</span></p> <p class="ql-block">那么沈周是什么时候迷恋上了黄庭坚,历史上是怎么评价他的书法呢?明代的书法家中,最为突出的书家是哪几位?!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我探求的兴趣。很显然,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沈周书法主要是学黄庭坚,字体骨架都像黄庭坚,有些局部过犹不及,比如他写的竖弯钩的勾,习惯性勾得太长,像黄鼠狼的尾巴,过于夸张了。这件作品没有落上时间年款,但跟此前所看到山水画题跋如出一辙,那件有明确的时间:“明成化庚子”——1480年。沈周时年54岁,应该是他中晚期的成熟面貌了。展厅里所看到的张凤翼(1549—1636)、周天球(1514-1595)、王穉登(1535—1612)等人的字缺少特点,都是从文徵明(1470-1559)一脉,苛刻点讲,没有成为“开一代书风”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张凤翼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张凤翼,商人家族出身,当过官,上过战场,罢官后,卖字以自给,与文徵明交好,是与晚年文徵明走得较近的一员;周天球亦与文徵明交好,承其书法,当时在吴中很有名气。“尤擅大小篆、古隶、行楷,一时丰碑大碣,皆出其手。”还善画花卉,尤其擅长画兰;王穉登是明朝后期文学家、书法家。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骏发,名满吴会。王稚登曾拜文徵明为师,成为他最小的弟子,入"吴门派"。文徵明逝后,“王稚登振华后秀,重整旗鼓,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世称其为吴门书派之‘殿军’”(展厅展签介绍)。可以说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他是行草篆隶皆能,“书风上追晋唐,得欧阳询、李邕门径,近取文征明,黄姬水,周天球等名家,融会己意,结体偏瘦而从容。”总体而言,虽然他也学苏东坡,黄庭坚,但没有走出文徵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周天球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整个明代的书法,温文尔雅,秀气十足,霸气欠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寒,武力建国,对文化的重视不够,在他执政时期还兴文字狱,文人与画家饱受其苦。其子朱棣执政后,因书写朝廷文书和圣旨的需要,又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朝廷广征“抄字公公”,也开启了“书法精妙”可以获得官职的出仕之道,这看起来的大好事,但又有多少文人学子一生毁于“中书体”!这注定了明朝官员、书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是以实用为主,是臣服于“龙颜威仪”下的艺术。沈度就是以书法取仕,并极受明成祖宠爱的书法家,明成祖用“婉丽飘逸,雍荣华贵,又合乎规矩”来赞美沈度的书法,并将他称之为“我朝王羲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徵明的书法艺术,同样离不开帝王的审美,他奉行“王羲之”为最高的法度,这注定了他只能活在大师的阴影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以文徵明八十四岁(1553年)所写的《行书游西山诗十二首卷》为例,写得“工整秀雅”,有他的神韵和气质,但是他还是在写字,没有在“造法”,并不想以书傲人。文徵明有没有做书法家的野心?!他规矩老实,认为书法最重要的是要合乎前人所定下的法度。他留下的书论不多,在《跋李少卿帖》中说:“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 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他一生为人谨慎,行止得当,生怕有所过失。他的书法审美观与他的人生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从不任笔漫书,怕为后人留下笑柄,他的严谨对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制约,以致他的书法“法度有余而意趣不足。”文徵明的书法清雅有逸气,但不给人惊喜。经典精致,无懈可击,但成也于此,败也于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徴明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明代书法家中,吴宽(1435—1504年 )的成就,在我看来比文徵明要高。明人王世懋曾称:吴中盛事,原博(即吴宽)书法第一。”可见他是有群众基础的。他的书法比文徵明的有特点,用笔敦实,笔力更加刚健。字形整体向右上方倾斜,有一个势,“笔画粗浓,劲力外露。多师承苏东坡笔意”他师法苏东坡。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明代书法影响很大。苏、黄、米、蔡,这四个人在明代的时候想必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整体来说,吴宽的书法还是来自苏东坡和黄庭坚。他写的“中”“碑”,走之底,长撇都有黄庭坚的影子。米芾也自称自己的作品在苏、黄之间,究竟这两人之间有多宽的艺术余地?!明人为何如此崇尚宋代书家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徴明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前边提到沈周、王稚登、吴宽等一批吴门中人都喜欢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作品,事实上文徵明也在宋人书法上着墨不少,对苏、黄、米、赵都有深入的研究,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的草书师法怀素,但也深受黄庭坚的影响。只是这次展览中没有看到他这一风格的作品。整体而言,“入后知出”对古法有所扬弃的明代书法家,他们并没有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出走多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徴明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明代学者书法家孙承泽说:“世传者米书多苏书少,盖以当时党禁,人不敢收苏氏文字,存者多付之水火,今之行世者皆烬馀也。坡公尝自评其书:“吾书骨撑肉,肉没骨。”又曰:“吾书虽未工,自出新意不浅。”又每书辄多留余纸,曰:“以待五百年后人题跋”。然公书一至南渡,已重如拱璧,宁待五百年哉!黄涪翁曰:“子瞻书为当代第一,为其挟以文章忠义之气耳。”此真知公者也。涪翁因公远谪,濒死不悔。米元章初借公以成名,既而背之,号于人曰在苏黄之间,自恃其才而不入党,与视涪翁,有馀愧矣。”这里边表达了他对苏东坡书法很是欣赏,同道中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明代的时候苏东坡的书法也很受日本人的欢饮,去了日本不少。又由于之前党禁的原因。在明代苏东坡的书法并不多见,反而是米芾的书法要常见一些。这里边他梳理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关系。米芾将苏东坡和黄庭坚立于两极,自己在中间,“自负其才不加入党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吴宽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孙承泽对黄庭坚也有论述:“予于甲申后见山谷数卷,最爱《松风阁卷》。其诗清脱,妙不可言,字乃正书劲秀,全用柳公权法,他书所不及也。”认为黄庭坚书法好,继承了柳公权的特点。书论家冯班(1602—1671)谈书法《钝吟书要》中说:“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黄山谷重点是学了《瘗鹤铭》,而且是当颜真卿的书法来学的。学了谁倒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他登峰造极,稳固了遒健雄强,神采飞逸的张扬之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东坡 寒食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米芾 苕溪诗帖</span></p> <p class="ql-block">米芾的作品,明人认为有晋人法度。“余少年学《米帖》,不得其运笔结构之妙,徒得离奇,遂人倾奇一路,后乃痛改之。近年玩其墨迹,始悟晋法”(孙承泽)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重点是创新。人们形容米芾的字已经毫无吝啬,用“超逸绝伦”。</p> <p class="ql-block">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可以说,明代学苏东坡和黄庭坚是具有一定的“先锋”思想,并非是主流书风,官方书法依然是推崇经典的二王脉络,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董其昌书法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书论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疏取风神,密取苍老。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体验的意思是,写得稀疏是寻求文采神韵,写得稠密是寻求雄健老练。董其昌很明显是寻求神韵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董其昌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的明代书法,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董其昌(1555—1636)的书法。文徵明86岁的时候,董其昌出生了。文徵明去世了三十年之后,董其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董其昌的影响的多方面的,他位高权重,一呼百应,他的山水作品,开一代风貌,而他的书法飘逸空灵,风华自足,比文徵明的作品更具风神。虽然受文徵明书风的影响,讲究章法,但他吸取众长,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他显得更加疏朗匀称,用墨从绘画中得到启示,枯湿浓淡,尽得其妙。明代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康熙皇帝是董其昌的铁粉,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也是董其昌的铁粉,可以说在康熙、雍正时期,董书到达鼎盛,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天下士子几乎都奉董书为圭臬……当然,这些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张廷玉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晚明与董其昌同时代的诗人、书论家冯班(1602—1671)谈书法《钝吟书要》中说:“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学者更弱俗,董公却不俗……姜立刚尤俗。”在他的眼中,黄山谷下来,明代只表扬了董其昌,此前有"一代书宗"之称的明代书法家姜立纲((1444-1499,擅长楷书,其字体度浑厚,清劲方正,世称台阁体或诰敕体,在天顺、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时。)在他的眼中也是平庸得很。当时明代书论家姜立纲所持的标准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道周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是到了明代后期,,刚硬劲健的张瑞图(1570 -1644 )、欹侧多姿的王道周(1585-1646 )、出神入化的王铎(1592-1652 )、法无定法的傅山(1607-1684)、雄强刚直的倪元璐(1594-1644)等具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出现,才一改明代书风“纤弱”的表现,突然雄强起来,他们突破了主流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对后世的书法家有积极的影响,“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成就和功绩多少为明代的书家挽回了一些脸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善文2022.12.22草</p><p class="ql-block">2023.1.2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