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太极传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92790</p> <p class="ql-block"> 钻石婚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94岁,母亲91岁,老两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一同走过了67年。能够一起共同生活了67年,在人生路上是不太多见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结婚50年为金婚、60年为钻石婚、70年为白金婚。父母已经一同走过了金婚,度过了钻石婚,正激情满怀健康地奔向白金婚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母,能让父母走过67年,而始终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在父母的影响带领下,我们一大家十七八口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是家属院公认的和睦大家庭。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中秋节父母都要招呼我们一大家人相聚在一起。共叙一年中走过的坎坷之路美好时光,一同畅想未来之程共度荆棘险滩开创幸福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榜样和指引。我是家中老大,父母走过的路,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曾经给父亲撰写过回忆录,并亲身经历了父母走过的全历程,对父母最为了解。</p> 父母结婚60年钻石婚纪念照 幸福快乐的一大家子合影照 <p class="ql-block"> 67年前,一名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年轻英俊退役老兵,一别家乡近4年,头一次返乡省亲。</p><p class="ql-block"> 1947年父亲17岁时,在上中学期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年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华北地区活动,还有机会与家人见面。此次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别不但走得远,还出了国,到了异国他乡。因为战事倥偬部队又总在变动,也未能与家人通信联系,近4年音讯全无。</p><p class="ql-block">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思念儿子最为心切,每年的春节奶奶都要拖着一双小脚艰难地爬到北方的平房顶上,迎着刺骨的寒风,向着东北方向,大声地哭诉和念叨自己的亲生骨肉,让全家人每年的春节那一天都处于心情压抑之中。看着和父亲一般大的小伙子早就生儿育女,望眼欲穿的奶奶更加勾起了心痛。不求儿子在外有什么大的发展,只祈盼着儿子能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也像寻常百姓家一样生儿育女延续根脉。</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奶奶只是千万个家庭中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因为战争的原因,这位男青年已经成为大龄青年,也因为转业刚到一个新单位,时间不允许有过多的时间在家耽搁。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在附近村里教书,年轻俊美的小学老师,相认3天后,就喜结良缘,一年后,我便诞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普通人家里。</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经历了3年零6个月,是第一批随着四野入朝参战的老兵。亲历了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的以及停停打打、边谈边打的全过程,见证了板门店交接战俘。荣记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240万轮参战部队中,历经朝鲜战争全过程为数不多的亲历者。</p> 父亲由朝鲜战场回丹东接兵时 奶奶 <p class="ql-block"> 由于连年艰苦紧张的战争生活,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不得不回到后方医院治疗疾病。在控制住病情休养在老乡家里期间,因为父亲喜爱读书,一有空闲时间就手捧一本书。时间一长便引起了房东漂亮的东北大姑娘注意。一来二往两人互诉衷肠相互爱慕便结下姻缘并拍下了合影照。并许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一同度过一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体痊愈后,曾想返回原部队。因原部队还在朝鲜,而且当时朝鲜的大门只能出不能进,父亲便服从了国家的安排,转业回到了地方。被分配到了边远山区张家口蔚县供销系统。父亲刚一稳定,就给东北姑娘写了信并邮寄了路费,东北姑娘一听说,被分到了中原的大山区,而且语言不通,生活十分艰苦便放弃了继续来往。</p><p class="ql-block"> 不是什么人都能够为了爱情而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尤其是共苦,海誓山盟时只憧憬了美好,没有想到生活艰苦。母亲做到了,并没有因为父亲工作的地方艰苦,而放弃爱情,而是一如既往积极地支持和陪伴父亲,从一而终。没有过一年,因为照顾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退役军人,父亲被调动到河北省供销系统工作。</p> 父母结婚照 奶奶与父母我和大弟弟 <p class="ql-block"> 我满月后,便随着母亲一同来到石家庄。岁月如梭,几十年一晃,我从幼童、少年、青年、中年,也步入了老年,有了女儿、外孙子,当上了姥爷,父母也荣升为太姥爷太姥姥,步入鲐背之年,一个四世同堂之家。</p><p class="ql-block"> 67年,栉风沐雨父母一同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其中“三反五反”“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又经过了改革开放,现又步入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和家中兄弟姊妹们一道,孝敬父母,送走了享年80岁的爷爷、74岁的奶奶、77岁的姥姥。</p><p class="ql-block"> 因为距老家不远,在生活艰苦时期,够着够不着的亲戚朋友,家里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为此母亲曾生过气,是父亲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了母亲的怨气。父母随后又生下了二弟和三弟,奶奶和姥姥曾一同与我们生活并照看过我们。</p><p class="ql-block"> 生活条件好了,在石家庄的亲戚也多了起来。每年的大年初四,都是父亲招呼三四十口人在一起聚餐。为此,我们也为父亲这样做提过意见。意见归意见,父亲依然如故。父亲常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不走还叫亲戚吗?”在父亲坚持不懈的影响和感召下,亲戚们也开始提出轮换。现在父亲他们那一代的人,大多已故。其孩子们念及父亲仗义疏财的精神,每年的春节或者大的节日,都要看望父母。但是,父母依旧坚持收少送多,尤其家庭条件差一些的。</p><p class="ql-block"> 有过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也有过生活的幸福和喜悦,但从来就没有见父母红过脸吵过架。</p><p class="ql-block"> 已经当成姥爷的我,曾问过父亲和母亲,为何您这一辈子,相亲相爱,没有红过脸。您是如何做到的呢?父亲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说 ,这是你爷爷留给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吃亏让人”。你爷爷在村子人缘特别好,会木工活,谁家有事,一叫就到,热心的对待每一个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母亲却带着满脸幸福的笑容温柔地对我说:“我信任你父亲,从不和你父亲争权”。</p><p class="ql-block"> 一刚一柔,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家庭必和谐温暖,琴瑟和鸣。</p> 父亲寿辰时与母亲合影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故事和我们家很相似。一个大家庭几十口人生活在一起,非常的和睦。外人好奇地就问,你们家是怎么做到这么和谐的?他们家人告诉外人,我们从不挑剔别人,总是从自身找问题。“什么问题都是我的错”。</p><p class="ql-block"> 一天,婆婆刚刚擦完地,地面有些湿滑。儿媳妇回家,一不小心差一点滑倒。婆婆赶紧扶住儿媳妇并紧着道歉,是我拖把没有拧干水。儿媳妇赶紧解释是我走路太快了,矛盾顿时化解,还不生芥蒂。如果换个角度,婆婆不愿意放下架子,说:“你没有看见刚擦完地吗?”儿媳妇如果也爱挑剔的话,会立即怼去:“您干嘛不把拖把拧干点?!”家庭矛盾就是在细小点滴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家的家风“吃亏让人”,就是夫妻恩爱的根源,也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觉得婆媳关系难处,在我们家三个儿媳妇没有一个对婆婆有意见。</p><p class="ql-block"> 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学会欣赏对方,是处理好夫妻关系最好的一副剂方。夫妻关系和睦了就会影响和带动家庭的和睦,子女孝敬父母,也同样会影响下一代。</p> 父亲亲自照顾病榻中的母亲 <p class="ql-block"> 从花甲、古稀、耄耋再到鲐背之年的父母一路走来,父亲照顾老妈就像照顾小妹妹一样,吃药打针事事关心照料。家中大小事父亲都操心费神,除了耳背之外,大脑清晰亮堂。老两口正好还可以互补。母亲耳朵很灵,俩人天好出门晒太阳与街坊邻居交流时,母亲是最好的翻译。虽然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父母始终睡在一张床铺上,母亲有两次心脏出现了问题,是父亲及时发现,送服了救心丸并及时告知我们打了120才避免了险情出现。俩人因为都患有糖尿病,古稀和耄耋之年时,多次因糖尿病一同住院,就是为了减轻我们弟兄们陪护负担。</p><p class="ql-block"> 父母事事处处先替他人考虑,能自己办的事绝不连累他人。所以在我们家,父母一旦有病住院,弟兄们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要照看老人。</p><p class="ql-block">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家团结一心,是和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的。每一个家庭和和睦睦团结一心,心系国家,这个国家将是不可战胜的。</p><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永远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努力奋斗的目标!</p> 老两口经常一同到小区晒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