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章节导读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学校赵丽丽(第四、五章)

语艺飞扬

<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书万卷,字字正心,方寸之间,可闻墨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翻开本书时,教育的“家长里短”便向你展开,每个字里行间,都藏着教育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信我们每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都能够帮助老师们铺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去感受美好的教育人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教育让我们常伴书香。</p> <p class="ql-block"><b>  第四章《优秀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成才创造多种可能》。</b></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三所职业学校的故事为案例讲述了他心目中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 </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赤峰建筑工程学校。这所普通的建筑类职业学校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这所学校把简单的木工活儿做到极致,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体现了高度的“专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深泉学院,这学院带领学生追求理想。</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故事构成了作者对职业学校的三重思考,即一个学校要有人文情怀,要有专业精神,要有理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而言,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为储备职业人才国家可以说殚精竭虑。国家大力扶持职业学校,一些大学也成功转型为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融合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大胆猜测:未来职业学校一定是我国特色学校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  作者随后又介绍了他心中的理想学校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一是突出学校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二是彰显学校的品位;</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拥有远大理想的校长;</p><p class="ql-block"> 四是有一支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p><p class="ql-block"> 五是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六是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体系;</p><p class="ql-block"> 七是有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p><p class="ql-block"> 对比朱教授的教育理想,我的教育理想是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助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节特别适合相关领导和学校的校长研读,在发展本校特色的同时是否可以吸收一下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呢?值得我们思考。</p> <p class="ql-block"><b>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章里作者首推“百年名校清华附小”的教师成长之道。</p><p class="ql-block"> 一是传承成志精神,为教师的时代画像“点睛”;</p><p class="ql-block"> 二是构建共治体系,促进教师成长;</p><p class="ql-block"> 三是借“合弄制”锻造治理能力,重塑教师“角色”生态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次作者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办学经验,作者从“教师节的鲜花”“枣林书院之梦”“模拟联合国”“学生当老板”“神奇的走班制”“名家进校园”“院士风采录”“个个是明星”八个视角写了北京十一学校的风采。作者给这所学校的评价是“物以稀为贵,校以生为尊”。</p> <p class="ql-block">  作者第三个介绍的是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探路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它不仅创造了若干个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而且多次在高考中独占鳌头,使这所学校备受瞩目。学校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程,涉及多个领域,人大附中创建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自己培养教师,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人大附中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p> <p class="ql-block">  作者第四个介绍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的“美国高科技高中”的项目学习。这所学校在教法上强调项目制学习、个性化教学,主张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p> <p class="ql-block">  这所美国高科技的项目式学习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与我国的完全不同。这项目式学习让我耳目一新,我也在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学校特色,使农村教育蓬勃发展?如何帮助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心?如何突破学科边界重视以任务为主题的边界呢?如何处理教育的全局观和细节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旧瓶装新酒”,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积极探究教育新可能,进而改变学生,终而改变学校教育。</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努力成为真教育的思考者和实践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