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东段(长城文化体验183)

宁肃

<font color="#9b9b9b">写在前面的话:<br>  没想到,这会是笨人的年度户外收官。这之后的一个多月,先是被疫情所控,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朝阳,非必要不出小区,甚至非必要不出门了。后是突然“放开”,笨人首批倒下,早早“羊”了,虽也早已阳康,但至今不敢乱动。那么,就以此篇向2022年告个别吧!在此,感谢一年来关心与陪伴我的亲人和朋友们,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事事顺意!<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2022-12-31,宁肃</font></div><br> 牛角边段终于走完,下面该箭扣东段了。所谓箭扣东段,本篇指箭扣长城自涧口以东至正北楼段。毕竟,箭扣之名源于涧口嘛。即使,“箭扣”不是“涧口”的音近而讹,但“箭扣如弓”总是公认。弓有把柄,弓弝是也,也称弣,即弓身正中手把握处。涧口乃掌控箭扣长城的弓之弝弣,可见涧口于箭扣长城的核心地位。所以,以涧口东西分段并无问题。但客观讲,无论是从牛角边至九眼楼的广义箭扣,还是从正北楼至北京结的狭义箭扣,涧口都没在箭扣长城的正中位置,而是明显偏东。所以,将涧口西至将军守关称之“箭扣中线”、涧口东至正北楼称之“箭扣东段”也算有理。无论如何,都不妨碍这是北京长城乃至整个中国万里长城上魅力指数NO.1的段落。要想亲眼感觉这种无以言表的魅力,请上正北楼!<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122号敌台(西北向)</h3> <b>1、正北的正北楼</b><br> 毋庸置疑,“正北楼”又是俗称。不过,这个俗称已得游客乃至官方的认可,连制式的文保碑上都是“正北楼”的名字,就像“鹰飞倒仰”、“北京结”一样。如此以来,文物部门的“雁栖镇西栅子村东南122号敌台”(本篇简称“怀柔122号敌台”)倒少有人知。<br> 其实,所有俗称都有一定道理和根据。比如“正北楼”,《长城踞北(怀柔卷)》给出的解释,是“因位于田仙峪正北,故得名”。书中的“田仙峪”乃明《四镇三关志》昌平镇黄花路渤海所下的“田仙峪寨”,以寨堡加方位而名,也算名出有据。此书里的另一个名称“镇北楼”,笨人以为更贴近明时正名。《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里还有“大南楼”一说,笨人以为可能是针对西栅子村而言吧。因为,此楼就在西栅子的南边,稍偏东。<br> 作为箭扣长城的地标之一,正北楼不是箭扣敌楼里海拔最高的,也不是地势最险的,其知名度之所以极高,是周边地形特点及长城景观所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好的长城观景台。先不说这里诞生了多少长城风光大片以及长城摄影师,近年来各类游人与墙迷也趋之若鹜,使正北楼人气暴涨,甚至成为网红打卡之地。笨人就是十年前随摄影群到此,然后就迷上了箭扣、爱上了长城的。<br> 每次来到正北楼,都有欢喜、感动乃至震撼,都有以前的故事浮现、画面重叠,令笨人一生难忘。比如,十年前正北楼偶遇德国游客背包里的小朋友,八年前正北楼收到“父亲节快乐”的短信祝福,以及凌晨楼顶的那一片睡袋与尔后德国朋友相约京城喝酒,七年前正北楼接到就地下撤而不得前行小布达拉的扼腕遗憾,五年前正北楼的腿抽筋与若干次的过梯费……再上正北楼,不为到此一游不为摄影拍片,只为详察结构、观摩工艺,体验长城文化。“开始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122号敌台游客,2012-10-20</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正北楼露营的德国人,2014-6-15</h3> 此台方正,为砖石材的空心敌台,包括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基座,大条石砌筑,高于城墙马道二层;向边墙外突出约5米,向边墙内突出约2米,加马道宽度,10米左右,正合普通空心敌台营造标准。中部的空心部分,为中室回廊结构,用砖墙、拱券承重,四向十字拱券通道,连通中室与廊道。现廊道、通道都以钢架支撑,有利于延长敌台寿命,又不影响风貌,点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122号敌台东廊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122号敌台中通道(东向)</h3> 此台南立面1门2窗,门靠西侧,台门乃典型的“八块石”组合,这是此行以来最高级的台门。其拱券正中的券顶也叫“龙口”,两侧的券脸即“券背”,横压的券梁又称“压面石”,下压的券柱即“角柱石”,门口最下面是过门石;一看窗口,就有“窗槛石”,窗券脸均双券双伏。而且,窗口呈八字型,利于隐蔽射击、扩大射界。如此“全石”的门口加有“窗槛石”的双券双伏、八字型窗口,这级别可够高。其北立面台门偏西,与南台门对应,但西侧多出1窗。其西立面3窗,但东立面4窗,也多出1窗,另在西立面设夹墙,置南北双向蹬道,看着有点“超标”呢。著名古建工程师程永茂先生曾有口诀,“正北楼,做工精,剁斧石条十三层,回廊双梯冰盘檐,南侧金钱俩窟窿。”遗憾的是,笨人此次未能找到“正北楼南侧墙体上两个形似铜钱的砖雕”,据说这是长城建筑中极为罕见且精妙的设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122号敌台西窗(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122号敌台上楼蹬道(南向)</h3> 登上上部的台顶,原来的碎砖清理干净,可见铺房(也称“楼橹”、“望亭”)遗痕,面阔竟达三间,规模够大,供守台兵士遮风避雨。眼下铺房柱础豁然,形近“鼓磴”,一看就是古物,令笨人喜爱不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122号敌台铺房(北向),2015-4-25</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122号敌台楼顶柱础(东向)</h3> 按当时的《哨兵条约》,“凡有敌台,均以敌台兼烽火台。每台一百总,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空心敌台主客兵共60人,30人守台,内立一台长。30人守垛,分为六伍。佛朗机8架,神枪12根。每根神枪箭30枝,火药300斤,铁顶棍8根。木梆锣鼓一具,柴火人给一月。敌军进攻时,即烽火报警,登台迎战。”可以想见,高矗山顶的正北楼虽旌旗猎猎,但早已不是刀枪箭戟那么单纯的冷兵器时代,不仅构成了初步的立体防御体系,还是冷热兵器组合装备的战斗堡垒。即使脑补一下,也不免兴奋。<br><b><br></b><div><b>2、愁人的鬼见愁</b><br> 正北楼是个出片儿的地方,往东胜在长城如龙,弧线遒劲,宣传大片就挂在北京地铁的走廊里;往西峰岭层叠,虎踞危崖,长城时断时续、时双墙时单边,更加震撼。</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122号敌台(东南向),2012-10-20</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正北楼西望,上2012-10-20,中2012-10-20</h3> 正北楼西侧下行,马道两边都是连续下跌且跌幅巨大的砖墙。这种跌落式墙体的侧面形态极美,但只在地势急剧下降的地段才能有幸看到。如果细看,你会发现此段城墙相当完好,几乎没什么损毁,连墙顶的披水砖大多留存着。另,墙上的射孔小巧却精致,一是孔道先平后俯,扩大射界,利于射击;二是额砖雕纹,五起拱缘,美观性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122号敌台西侧城墙</h3> 下面是“怀柔123号敌台”,其实是座石心石台,只是砖材垛墙相围。台上有铺房遗存,还有几棵小树,必须感谢修缮的“最小干预”,笨人在此点赞。台顶东、西垛墙上各有台门,从台下斜上台顶,石阶砖口,是那种牛角边多见的砖石组合式,上双券双伏的砖券脸,下接压面石、角柱石与过门石。甚至,门口内壁还有门栓孔,可见当年是有门扇和门栓的。这种台铺合一的敌台,大概就是明《长城战守规则》里的“附墙台”。附墙台作为空心敌台的有机补充,也具备相当强劲的兵力与火力。在兵器上,除了佛朗机3架,其他差别不大。可以说,此台引领了箭扣长城东段剧烈的跌宕起伏与大幅度的辗转腾挪,自当地居冲处,按规则“每垛干柴一束,重百斤;干草五把,蔺石大小各足,器械各随所取,五垛一梆旗。”“每旗五人,各居铺舍,有警登墙率守。”如此场面,也够壮观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123号敌台(西向),上2012-10-20,中2017-5-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123号敌台(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123号敌台西台门(西向)</h3> 过123号敌台,垛墙有所损坏,时高时低,在前面崖头左转,拐角是个留影的上佳地盘。但地幅过小,想拍就要排队,一个一个地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眺望小布达拉,2017-5-6</h3> 由此,长城左向弧线后又转向西北,马道开始变得狭窄,时不时出现了小段的单边墙,甚至有的地段巨石如门或者断崖临渊,长城只得借险为墙,成为十足的山险墙了。大概,这就是程先生口中“箭扣二十景”之“翻石过海”与“穿石门”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123号敌台下的单边墙(东向)</h3> 说着说着,“箭扣二十景”之“鬼见愁”来了。这个圈内赫赫有名的地标,是一处几乎直立的绝壁,长城至此打住,山险作墙。好在是流水溶蚀的石灰岩构成的溶岩地貌,表面有大量的石芽、石笋、石缝可作抓手。即使这样,这也是一个闻名丧胆的名字。圈内人鼓励你,会说“走‘鬼见愁’腿哆嗦不丢人,敢走就是好同志。”圈内人吓唬你,会说“走‘鬼见愁’可得小心,一个扒不住,就会“PIA”,掉下去可……”笨人知道,这里真的“PIA”过人。从上边下“鬼见愁”,如果害怕你就得退回正北楼;从下边上“鬼见愁”,如果害怕你就得退回涧口。硬着头皮过,你又心惊胆颤。你说,这个“鬼见愁”有多愁人呢?所以,即使老驴强驴,走“鬼见愁”都要三思,都会格外地小心谨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鬼见愁”是面崖(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绕下“鬼见愁”,2017-5-6</h3> <p class="ql-block">  以前过“鬼见愁”,这里有个歪歪扭扭的木梯子,还有个妇女在此收费。好在那是上行,便于保持身体平衡,攀爬要容易得多。这次是下行,没梯子没柱子,但有一根电线。显然,这电线不足以完全承重,靠它发力可不行。其实,只要不恐高,只要小心每个动作,“鬼见愁”会平安通过。况且,此次修缮,在“鬼见愁”最危险的下缘直接深渊的拐角处,修出了几级极窄的台阶。别看窄,但真给力。在此,很想说,必须感谢电线和台阶,“有,总比没有强。关键时候,它们都是救命的角色。”</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终于下了崖(南向)</h3> <b>3、又见小布达拉</b><br> 从“鬼见愁”下来,顿感轻松愉快。不由得,“回到拉萨,又见布达拉……”仰望小布达拉,方知冬日暖阳明媚,一种久违的幸福弥漫开来。<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仰望小布达拉(西北向)</h3> “鬼见愁”下,是“怀柔124号敌台”,官方称之“半回廊式结构”。这是因为地形原因,一块巨石占据了西廊道中部空间,使得南、北廊道直杵西墙,不拐进西廊道。此台中室其实是高度、宽度与廊道无二的南北向筒拱券室,也不通西廊道,且被半墙分成三段。如此以来,此台西立面2窗,中为巨石;东立面3窗,其中北窗基本无存,中窗与南窗只余窗券;南、北立面1门2窗,门居中。由于立面部分崩塌,台门不见石角柱、石压面,只见一块不甚规整的过门石。看得出,门窗的砖券脸均单券单伏。回望正北楼方向,不仅垛墙呈跌落式急剧下降,一连串的敌台也是,落差很大,极具动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俯瞰124号敌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124号敌台北立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124号敌台(东南向),上2015-5-7</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回望正北楼方向,依次124、123、122号敌台(东南向),2015-2-6</h3> 过124号敌台,转向西北,是一段极窄的城墙。此处有“铁扁担”之说,《明长城考实》有述,“有一处因找不到可砌墙的支撑点,用两条铁扁担搭于两崖之间,墙从铁扁担上修过,其惊险可见。”据其背景,“由单边至箭扣之间,有一段就修在了绝壁北侧,紧贴断崖而过”,笨人以为铁扁担之处可能就在124号敌台西北转向125号敌台之间。从“鬼见愁”俯瞰,的确有段极尖峭的岩脊。可是,铁扁担在哪呢?笨人极感兴趣。心想,此书为“长城考实”,又是会长主笔,“铁扁担”之说必然不虚。想必那铁扁担横架如梁,其下该有悬空部分。有机会,一定再来探个究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疑“铁扁担”之处</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铁扁担”桥头堡</h3> 由“铁扁担”前行,地势先降又升,上到“怀柔125号敌台”。此台应为三纵三横结构,东西向三筒拱券室,南北向三拱券通道,但南券室坍塌。现北立面开3孔箭窗,均单券单伏;东立面1门无窗,券脸坍塌;西立面1门2窗,门居中。另,中券室上开天窗,下有半截式上楼蹬道,台顶有铺房遗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125号敌台东立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125号敌台中券室(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东南向看125号敌台</h3> 出台回望来路,正北楼渐远。前面地势又起,小布达拉已然眼前。不过,两座敌台相隔,还需上上下下。前队早已远了,后队抓紧走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回望来路(东南向)</h3> 先是“怀柔126号敌台”,是座实心石台,东向券门进台,先西后北再西,踏步竟有三跑,这在敌台哪怕是空心敌台里也极罕见,何况是石台呢。这说明台体较小,进台蹬道难修。台顶留有铺房西山墙,山墙后面是西券门。两券门并不对应,东门低西门高,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并且,东门砖石组合,上砖券脸双券双伏,下压面石、角柱石、过门石;西门完全砖口,单券单伏的砖券脸。别看东门地位低,但级别高,而西门则相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126号敌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126号敌台上台通道(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126号敌台铺房遗存(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回望126号敌台(东南向)</h3> 出126号敌台西门前行不远,长城一头北向扎下,垭口处是“怀柔127号敌台”。此台空心,砖石结合,三纵三横结构。南北向三筒拱券室,东西向三拱券通道。其中券室有半截上楼蹬道,对应天窗,台顶有铺房遗存,门开西向。现南立面1门2窗,全部砖口,均单券单伏的砖券脸;东立面3窗,西有巨石遮挡无窗,北立面无窗有门,门大部被门口巨石所挡,出入必须爬着。于是,墙友戏言“缩脖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俯瞰127号敌台西门(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俯瞰127号敌台中券室(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125-128号敌台,2012-10-20</h3> 有媒体报道,“箭扣长城三期(箭扣东段)修缮项目启动,涵盖122号到130号敌台。在进行到127号敌台、民间俗称的‘缩脖楼’时,工人清理敌台西侧的落石时在墙体外侧挖出一块石碑。”“这是一块记载工程建设内容和施工人员信息的城工碑,碑文如下:“昌镇右车营秋班右部后司修完慕田峪贾字八号台西空心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高连垛口三丈上盖望亭三间……”有专家认为,“现在发现的很多长城石碑都被移位了,所以有时候准确的位置信息比碑文内容更重要。127号敌台是空心的,上面确实有三间望亭残存的地基,和碑文记载一致,更能确认这块碑没有被移动过,从而证明127号敌台所在位置属于贾儿岭防区。”笨人以为,此碑的发现,的确有助于认为该段长城为贾儿岭口防区,但未必就是“贾字八号台”吗?那么,此台就是“贾字八号台”吗?按已发现的慕田岭关与贾儿岭口的分界碑,107号敌台或109号敌台为贾字一号台,往后至127号敌台间有空心敌台15座,这太矛盾啦!<br>  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出“东缩脖楼”后绕切山体,由于岩石坚硬、开凿困难,故只修外侧单边垛墙。最窄处,只容一人,马道未铺,凿三两石阶罢了,还很不规整。笨人估计,程先生的“单边蹭”指的或是这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127号敌台北侧单边(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单边蹭过</h3> 上小布达拉的最后一段,也得上一道“天梯”,所幸坡度还好,走来不惊。惊的是登顶后的奇观,极窄的马道南侧是个萧老师所言的“附墙城铺”,平面呈“П”形,现已无顶。若只用作储物,未免成本过高了吧。要知道,如此断绝的地形,营造任何一个单体建筑也需要相当可观的人力与物力,甚至不知死多少人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仰望128号敌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128号敌台东侧城铺(东南向)</h3> 之所以称“小布达拉”,概因其形。其实,此楼官称“雁栖镇西栅子村东南128号敌台”,也就是“怀柔128号敌台”。此台为砖石结合、三纵三横结构的空心敌台,东向三券室,其中券室上开梯道天窗;南北向三通道,券脸单券单伏。由于山顶可供营造的地幅极为有限,不得不让某些巨石挤进敌台,从而导致敌台窗口减少及位置偏移。现东立面1门无窗,西立面1门2窗,门靠南,券脸双券双伏;北立面坍塌,箭窗无存;南立面2窗,券脸单券单伏。值得一提的,是此台颇讲工艺。砖拔檐上檐三层夹菱角砖,下檐两层无菱角。这比前面三座空心敌台,显然高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128号敌台中券室(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128号敌台西窗(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下撤小布达拉</h3> 此处山顶,海拔又回升至900米以上,必然视野开阔,赏心悦目。连同东侧至正北楼的几座敌台,这段长城依山就势,龙腾虎跃,移步换景,景景不同。此为箭扣东段景观核心,走进核心后的注意力却放在了行走及安全上。笨人知道,箭扣长城有多美,就有多险。无论眼前的小布达拉,还是即将到来的油篓顶,山巅两侧可都是“天梯”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回望126号敌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前望油篓顶(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小布达拉西侧(东南向)</h3> <b>4、向涧口下撤</b><br> 小布达拉西侧是箭扣长城的著名景观“油篓顶”,因敌台修在高耸的岩石上,从长城下仰望,形似油篓而得名。要去油篓顶,先要从小布达拉所在山体大幅度下降,至垭口后再陡然上升。垭口两侧的斜面都很陡,尤其是东侧堪称“天梯”。笨人走来,感觉不比箭扣西段的天梯好走。但只要小心挪脚,手扒得住,问题不大。<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又下“天梯”(北向)</h3>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点“V”字的意思,从小布达拉下来,马上又开爬油篓顶,都是全神贯注的科目。油篓顶即“怀柔129号敌台”,显然一座实心敌台,但台门部位部分砖砌,不仅门口,还包括门口以上至垛墙。莫非,运上来的砖多了?说不定,小布达拉东门外的那个“城铺”也是这种原因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129号敌台(西北向)</h3> 油篓顶东侧的坡面,原没有规整台阶,现经修缮已有固定的毛石貌似踏步,比以前好走得多。上台前的过道极窄,要侧着身子进。进台有蹬道,一折两跑。台顶部分垛墙残缺,铺房形制已作规整,现存东山残墙。台顶视界开阔,可眺望东南向的正北楼与西南向的箭扣中线。涧口在望,再经一个空心台一个实心台就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129号敌台台顶(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130、131号敌台及箭扣中线(西向)</h3> 沿蹬道下台,要出台门南侧便门,南侧绕行至西侧下撤。此台南侧即深渊,西南角又有巨石拦阻,外缘不过半米,要摸着石面小心挪过去。所以,程先生有口诀,“油篓顶南百丈崖,先人开凿一尺八,要过此处贴边靠,抓紧石头不能笑。”<br>  石台西侧,一开始有砖材的垛墙马道,但下面一段坍塌,露着断面极陡且尖峭嶙峋的怪石。笨人以为,此段不塌的话,要比著名的“十八蹬”“鹰飞倒仰”还陡。这大概就是程先生所说的“虎跳愁”吧,“油篓顶西一断崖,直上直下八丈八,人过此处别停留,老虎想跳都犯愁。”笨人记得,此处以前也叫“鬼见愁”。没办法,老实地跨出去,从墙外的岩石缝隙下降。记得五年那次此处是上,是大海兄弟拉了笨人一把。这次是下,更要小心谨慎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油篓顶下虎跳愁(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虎跳愁侧面(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跨出墙外,上2017-5-6</h3> 下了“虎跳愁”,又有马道连接,稍向上行即130号敌台。这是一座3x3形制空心敌台,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现南、西、北三立面均坍塌,各露三孔黑洞,唯东立面留存1门1窗,门偏北,门窗俱砖口,单券单伏的券脸。其中券室西通台门,东无窗而墙,有梯道天窗,台顶有铺房遗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北望130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俯瞰130号敌台(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130号敌台东立面(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130号敌台南券室(东向)</h3> 过130号敌台,继续下行,有跌落式垛墙和砖阶马道,走来轻松。最后的131号敌台到了,又是一座实心石台。台顶垛墙无存,倒是一个极好的观景台,可眺望箭扣全线的众多景观。这是个看长城日落的好地儿,但天黑了下山可是问题。以前的教训很惨,抓紧下山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131号敌台(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131号敌台东望</h3> <b>5、涧口故事的记忆</b><br> 下到涧口,问看山的老哥,“墙上的‘上五元,下三元’那字呢?”他答“早没了!”我说,“留着多好,也算长城文化。”他说,“不好,丢人呢。”听着我俩的对话,身边的队友问,“什么五元三元的,没说要钱呀?”我说,这里有故事。于是,现将当年的涧口故事摘录一二为趣。<br> 那是十年前的深秋,从旺泉峪穿越至此的笨人“渴呀!两瓶水早已喝光,坚持的滋味真不好受,嗓子像在冒烟。我知道,缺水的危险远胜于坡面的陡峻和砖石的松动。好在八九个小时后,终于接近了涧口。”从那时起,再户外,水必须带充足。于是,喝不了剩下背回家一两瓶,成为常态。<br> “据说,开始修箭扣长城时,此段长城本无名。一次,一官员前来考察,发现此段长城十分雄伟,且在群山之间像一个涧口,就命名为涧口长城。可是当他回到朝廷时,觉得此名不妥,就想了一句古话‘一箭双雕’,随即拍案,称此段长城为箭扣长城。”此为箭扣一解,权当笑话。<br> “直至下到涧口鞍底,我才发现六天前与清华老苏夜寻西大墙时一开始误撞的便是此处。当时夜行至此是在左手墙下,红漆大字‘上三元•下三元’,还以为这是地名,打房东电话说半天人家也不清楚我们的位置。当我从右手墙体翻出长城时,又发现这一侧也有红漆大字,是‘上五元•下三元’,我才顿悟,“这原来是买路价钱呀”。因为,在墙体下的窝棚里,我发现了废弃的木梯。”类似的木梯,在下山途中又有见到,绝对只为便于行走不收费。在此点赞。<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箭扣中线望东线,2012-10-27</h3> “向东一望,长城更加陡峻,与天梯无二。这该是那个凌晨露营的驴友用强光手电扫我们的所在。”其实,这就是131号敌台。<br> “一开始下山,身边还有驴友,走着走着,剩俺一人了。天真的黑了,强光手电打在地面,石头反光,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索性关了手电,借助月亮的光线,真好,就这么摸下山来。”当时稀里糊涂地就下山了,怎么这次感觉路这么长,这么多大石头。笨人想,从涧口到顺通渔场,这条小道本来就是山谷里的泄洪道嘛。这要是赶上大雨,那可就惨啦。<br>  “不料,误入一养鸡场,突如其来的“嘎嘎”声吓俺一大跳,大概是俺先吓了鸡们一大跳。于是,沿原路后退,从岔道右转,过小河从西侧山坡下撤。”当年的养鸡场,现在已是农家院,咱还是从西边山坡绕吧。于是,顺利下撤顺通渔场,一天长城文化体验之旅到此结束。<br>  箭扣,再见!<br><br>  注:本篇图片为几次穿越的素材,以求系统表述。另,相片未标注日期的,为本次拍摄。<br><br>参考资料:<br>  《长城踞北(怀柔卷)》,北京市怀柔区政协,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第1版<br>  《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李少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9-1 <br>  《明长城考实》,董耀会等,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2月第2版<br>  《涧口,箭扣》,宁肃,华声在线,2013年4月15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