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母 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读泉韵【母亲的腊八粥】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文/劳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久未上网,今天上来,偶然间看到了泉韵纪念母亲的一则文章,很有感触,怱怱写了以下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词语能最恰当的形容母爱的伟大。因为任何热烈和豪华的词语,用在形容母爱身上,总感到不够用,不到位,或不深刻,不恰切。不论是高尔基、托尔斯泰、雨果或者林肯、米尔、乔治等,他们都有专门对母爱的歌颂和论述,但我读过后,都有写得不到位的感觉。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不高吗?那可是史上有名的大师和政要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是的,说母亲是太阳般温暖,但你并没有看到此时与彼时的阳光;说母亲是大海般的胸怀,但你并没不了解大海的极限在哪里;说母亲如大地般包容,但你并没有看到大地的厚重。后来,悟出了一条道理:为什么母亲的伟大是无法形容的?因为就象太阳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全面描述和形容太阳的伟大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窃以为,只有从一个具体细节上来描述母亲的伟大,也许才会有滴水折射阳光的效应。如唐代诗人孟郊从母亲手中的针和线来歌颂母爱就是一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泉韵先生用“腊八粥”来歌颂母亲、折射母爱,让人动情,原因也在这里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90年代初,北京一位资深散文家孙波先生,在他的散文集出版前,送清样我看。其中有一篇杂文,题目是:“妈妈的手”。母亲仙逝,守灵。夜晚,看着母亲静静地躺在那里露出的一双粗糙的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无数回忆涌上了心头。就是这双手,养活他们兄妹在贫困中长大。在带着子女逃巟要饭时,母亲伸出这双手,一家家挨门乞讨。也是这双手,勇敢地打退野狗对他们的袭击,护卫着孩子们的安全。后来儿孙长大,这双手,又一家家的把一个个孙子孙女拉扯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双手做了多少双军鞋,缝补了多少军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和平的年代里,这双手又为全家人做过多少可口的饭菜。可是老人一天天老去,手脚不灵了,孙儿孙女们有时嫌老人的手脏。这让作者心里无比难过。殊不知,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圣洁的一双手,也是最干净的一双手,因这老人一辈子没有拿过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10月,我因事到鲁西南嘉祥县一个乡镇卫生院。晚上,在与大家一起吃饭时,认识了有一位非常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她叫王得兰。后来有人告诉我,她男人进了局子,刑期无期。从此,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还有两个年迈的公婆。一家五口只靠她每月30元的工资。我心里一下子沉重下来,看起来这么一个年轻爽朗的女子,怎么会经历这么大的磨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过了两年后,我又来到了这个小卫生院。问起了她,回答说:她走了。人们向我诉说了有关她的“做鞋”的故事。天有不测风云,王得兰查出了癌症晚期。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害怕自己死了后孩子没有鞋穿,于是忍着病痛,开始为孩子做鞋。他计算着孩子的成长速度,一双一双地纳鞋底,一双比一双大一点的开始做鞋。白天,晚上,一直做了二十几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晚上,当孩子们睡下后,她又开始做鞋,但她实在做不动了,这双鞋没有做完,便倒在了床上。次日当人们发现她时,人已断了气。她手里还拿着鞋底,手上緾着缝鞋的麻绳。两个孩子抱着妈妈为他们做的鞋;哭得死去活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是妈妈的手,一个是妈妈做的鞋,两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泉韵的“腊八粥”,与上面的两个真实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涵义。不仅折射着母爱,还折射着时代的悲剧和变迁。母亲为了能给家人做一顿腊八粥吃,为了躲避村里的搜查,把一些米和豆类食材藏在了一口大缸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爷爷因为吃食堂不好一句话,竞被揪到公社大院里批斗,死在寒冷的冬天。泉韵笔下的腊八粥,体现了母亲的心,也凝聚了美好记忆,同时,也浸透了历史血泪。所以我想,即使今天生活好了,我们在吃腊八粥时,也要有意地去体味母亲的温暖和历史不幸的沉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也许这粥是甜的,但别忘了其中有母亲的辛酸;也许这粥会让我们重温儿时的美好,但别忘了爷爷付出的生命代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哪个时代过来的人,有些事情历历在目。所以我看了【母亲的腊八粥】后,心里很不平静。这哪里是写腊八粥,分明是写伟大的母爱,分明是写沉重的历史。人啊,人啊,某种程度上,有些沉重比轻松好,有些痛苦比快乐深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