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电影《归来》是张艺谋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2014年上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读过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听读过的朋友说张艺谋改编的电影只是节选了小说中的一小部分情节。观看了电影以后,我认为电影的改编是极其成功的。特殊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从劳改农场千辛万苦的逃回家只是为了看看妻子冯婉喻和从未见过面的女儿丹丹,但丹丹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告发了自己的父亲,陆焉识被抓回了劳改农场。在火车站,冯婉喻和躲避抓捕的陆焉识相隔几米的距离,但陆犯焉识被赶来的工宣队抓获,就是这短短的距离,成为了他们这辈子都无法逾越的界限,一家人的生离死别让观众难忘。<br><br>文革结束以后,陆焉识平反回家,妻子冯婉喻也接到了丈夫陆焉识5号回来的消息,原本以为一家人受尽了磨难终于可以团圆了,可冯婉喻因为精神长期的压抑紧张,得了健忘症,她已经不认识陆焉识了,但每月的5号,冯婉喻都要去火车站接陆焉识。陆焉识和丹丹想尽了一切办法希望唤起冯婉喻的记忆,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的陆焉识推着坐在三轮车上同样是白发苍苍的冯婉喻,他们来到火车站,冯婉喻举着牌子,上面写着“陆焉识”……<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部电影情节非常简单,但故事却很感人,影片中有一个情节,陆焉识想找一张老照片,让冯婉喻看看,或许冯婉喻会想起过去,可相册中的自己都被丹丹剪去了,在那个是非不分的年代,人已经没有了人性,更不要说是情亲了。陆焉识在家弹起了他和冯婉喻都喜欢的《渔光曲》,悠扬的琴声似乎让冯婉喻想到了什么,可瞬间的美好就被病魔打破……<br><br>归来的是陆焉识,永远不能回来的也是陆焉识,冯婉喻的记忆停留在了过去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中……<br><br>这篇文章上半年就写好了,一直没有时间修改。年底,偶然的机会读完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回头再想想张艺谋的电影《归来》,对比着看非常有趣。<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这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也就是说电影中的陆焉识非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的“陆焉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只不过他们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陆焉识”罢了。电影《归来》中人物少,反而更能集中展示一家人的恩怨情感变化,如:女儿丹丹为了演戏当主角,不惜告发父亲的藏身之处。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我读过一篇报道,当年有一位北京学生,告发了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母亲最后被判刑枪毙。运动结束以后,北京学生开始为母亲申诉,希望母亲能平反,如今,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的这位学生仍然在申诉,他一辈子都活在自责和恐惧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的最后,冯婉喻冒着大雪被陆焉识推着去火车站接陆焉识是电影的点睛之笔,从而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变化推向高潮,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内心,这些情节其实都是张艺谋的再创作,换句话说,是小说《陆犯焉识》启发了张艺谋,让他拓宽延长了《陆犯焉识》这部小说的广度,其本身已经超越了严歌苓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br><br>小说《陆犯焉识》以中国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到70年代以后主人公陆焉识平反的这段时间作为故事背景,中间穿插倒述陆焉识、冯婉喻三、四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小说人物众多,如:陆焉识和冯婉喻有两个姑娘和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居住在外国的亲弟弟。在小说中,陆焉识和姑娘丹丹的冲突并没有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突出,如:姑娘丹丹并没有告发父亲,陆焉识其实是自己自首的。电影中女儿丹丹更像是小说中二女儿冯丹钰和儿子冯子烨的结合体。陆焉识在劳改农场和管教干部及犯人之间的情节也是重中之重。陆焉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有浓厚的贵族气息,陆焉识年轻时丰富的留学经历和浮浪,使他没有意识到冯婉喻对他的痴心,如:冯婉喻为了挽救判了死刑的陆焉识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等等,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有大量的描写。<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最后,陆焉识陪伴着自己年轻时看不上眼如今已经失忆的冯婉喻,这期间没有大起大落,有的只是平平淡淡,陆焉识一直陪着冯婉喻至死,这才是传说中相濡以沫该有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陆焉识再也没有了牵挂和留念,最后带着冯婉喻的骨灰逃离了连亲人都嫌弃他的都市生活。他脱离了世俗,人格及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如凤凰涅槃般得到重生。陆焉识回到自己服刑了二十多年的广阔草原,那里才是他和冯婉喻最好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描写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千头万绪,面多从而显得散,以至于看起来小说中故事情节及人物情绪变化没有电影突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据说是以自己家族的历史为摹本,如果这个消息属实,作者肯定熟悉过往的那段历史,无论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心理还是人物所处的环境,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大视角的纬度,以个人在特殊时期的遭遇来衬托大环境下的历史变化,毫无疑问,小说非常精彩,同样,张艺谋的电影也精彩,只不过电影和小说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陆焉识弹奏的钢琴曲《渔光曲》,忧伤中带着憧憬和希望,非常应景,这是小说文本无法表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和电影相互补充,珠联璧合,成就了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rvn5aa" target="_blank">漫步书林:《当年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ch909u4" target="_blank">漫步书林:《李国文说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nrb6lm" target="_blank">《沉默的大多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j5oqvq2" target="_blank">讲谈社(1):《始皇的遗产:秦汉帝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ohqcdr8" target="_blank">读《群书治要》译注</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