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了

云中漫步

初稿2022-11-17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公社有两所初级中学,一个是我们的芋元初级中学,另一个是柳泉初级中学。我们学校在公社所在的芋元村,全公社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在这个学校。离我们村有十来里路程。<br><br>  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多,升初中要考的,考不上的就回家务农了。我们班小学毕业时有十四个人,考上初中的八九个学生,基本上是一小半就停留在了小学毕业。 上初中了,我们这些离学校远的学生就成了住校生。学校有集体宿舍,一个年级一个宿舍,里面是大通铺,一溜十几个人,还是上下铺。整个宿舍大概要住三四十个人。吃的只有开水泡馍馍,学校有大灶负责溜馍和烧开水。馍馍都是学生从自家背的,天热的时候每三天回家取一次馍,天冷了一周回家取一次馍。<br><br>  那时候学校里的教职人员很有限,除过老师,只有一位总务主任和两个做饭的师傅负责全校师生每天的日常生活。学生要打扫卫生,还要为灶上拉水。<br><br>  那时候学校没有自来水,生活用的水要去校外的供水点去拉,每天拉水的活都是学生轮流干。灶有两个在一个地方,分教职工灶和学生灶,教师灶每日做两顿饭。学生灶不做饭,每日只烧两次开水和溜馍。学生带的馍用网兜装着放到大笼屉上,管灶的师傅负责给溜热,开饭时打点开水,拿回自己的馍馍就可以开饭了。 学生每餐的菜都是从家里用瓶子装着带来的,多数都是小瓶瓶装的辣椒面和盐,再就是带些萝卜、大葱什么的当菜吃。冬季基本上就是带点腌菜。条件好的会带些油泼辣子,油泼辣子加馍那算好的生活条件了。<br><br>  初中阶段,随着老师知识层次的升高,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了,使我们慢慢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刻苦,我们班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互相竞争,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我们都受到了影响。也是随着年龄的长大,基本上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都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记得语文课上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座右铭。在老师的引导下,抄写座右铭成了一股小小的风气,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本子,把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励志的话语记下来。平时写作文,写周记,写日记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br><br>  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也是我们的团支部书记,我们俩小学一起参加过全县的数学竞赛,又加上我们两的家是邻村,离得近,每次回家取馍馍时,一大半路程都是同路,所以我们俩处得比较好。他有个哥哥在公社里工作,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也就有机会看些杂志和课外书,所以他的小本本记得名人名言比较多。 那时候毕竟年龄小,看到别人有的好东西,自己没有就会羡慕不已,但脸皮子薄又不好意思去找人家要。都会在暗地里较劲,想方设法地搜集。我当然也不例外,每次看见他拿的那个小本本,除过羡慕以外还有些嫉妒。所以,自己也想方设法地摘抄各种名人名言,久而久之,我的小本本上也记录了许多。<br><br>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每次上作文课老师都要念优秀作文。作文里同学引用的名人名言如果我没有,就会记下来,写进自己的小本本里。<br><br>  那时候我们喜欢摘抄的名人名言最多的还是鼓励学生读书学习的。象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鼓励人们好好利用时间的,象华罗庚的:“时刻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刻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等等都是同学们最爱摘抄的。 初中要毕业了,这是农村孩子八九年寒窗迎来的第一次改变命运的考验。那时候,初中毕业后有三条路子,最好的就是考上初中专,按农村人的说法就是脱农皮了。这是我们那代人最希望的结果。再就是继续上高中,再奋斗三年参加高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毕业以后也可以脱农皮吃公家饭。剩下的就是看自己家的能力了,进工厂单位,或者回家务农。至于最终干什么,全凭自己父母的人脉关系和能力。<br><br>  像我这种三代农民的孩子如果考不上学,那百分之百的就是回家务农。也许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我的最终归宿。所以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冲着中专学校的目标在积极备考。<br><br>  初中的毕业考试结束后,不打算继续上学的就回家开始自己的安排了。剩下的就是没日没夜地学习备考,为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做准备。那段时间,留下来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在背书做题,很快的就到了大考的节点。 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出来后,真真正正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我们学校只有两个同学考上了中专,确实是最优秀的两个。男同学也就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女同学是我们的学习委员。而我据老师说就差了一点点没够中专的分数线,只有上高中,将来参加高考,考上了就上大学,考不上再回家当农民。<br><br>  我的分数上高中是绰绰有余的。但毕竟这和我的目标差了一截啊!我的人生路上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次挫败使得我整个假期都是郁郁寡欢。每天都是使劲地帮着家里干活,以麻痹自己,几乎没有动过书本。最后在一位当老师的表叔的劝说下还是收拾起心情准备上高中,继续我的求学之路。 当然我也心不该,心不该就这样回农村重复祖辈的老路子,临近开学前几天才又重新收拾整理了自己的书包。那时候的中考和高中升学考试竞争还是比较残酷的,我们那届初中毕业的学生最后上高中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还是回村务农了。<br><br>  虽然不见得当农民就不好,有的同学照样在农村闯出了很不错的成绩,比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人都要辉煌,这是后话。但当时那种社会的现实情况很明了,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考上中专继续深造,才能早日走出农村,干公家的事,端公家的饭碗,这个是社会公认的优秀的标准。<br><br>  多年过去了,三年初中学习的经历也显得遥远而模糊了。但是每次回老家,路过学校时,那段青春的记忆就会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脑海里展映出来。因为那里是我们苦读三年的地方,流下过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的汗水。也印刻着我们既是同学又是伙伴的纯真的友谊,我们怎么可能会轻易忘掉呢。 (说明:文中图片借鉴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