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p> 何为荆楚 <p class="ql-block">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p><p class="ql-block">但是新发现的“清华简”中的《楚居》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p><p class="ql-block">据《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p><p class="ql-block">关于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国名来纪念一位难产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罗运环表示,按照楚国君世系,妣厉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换来的这个儿子先后做过楚人的领袖,成为楚国的开国先君,开创楚国八百年基业。</p> 文化分类 <p class="ql-block">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 、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p> 意义影响 <p class="ql-block">楚人来自中原,在江汉平原开创了楚国800年的雄图霸业,也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他们遵从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明尊卑,别上下,继承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又大胆创新,吸收各国各民族文化与工艺的特质,依靠成熟的冶铸技术,铸造出独具特色的青铜礼器。由于楚国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楚文化对其势力范围内的各国都影响巨大,一些诸侯国文化成为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区如岭南地区则深受楚文化影响,不仅在岭南出土了不少楚式青铜器,楚文化对粤式青铜器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本次课程咱们主要欣赏几件荆楚大地有名的青铜器。</p> 青铜器 <p class="ql-block">楚王孙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59厘米,甬长20厘米,铣距30.5厘米。主体为合瓦形,器体下边于口为弧形。隧与鼓部饰蟠螭纹,篆、甬、舞部均饰窃曲纹,精美华丽。钲(zhēng)部与左右鼓部皆刻铭,正背共六处48字。铭文书法流畅,挥洒自如。</p> <p class="ql-block">蟠虺(pán huǐ)纹套耳盖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鼎体呈卵形,子母口,口沿下方对置立耳,圜底,三蹄足。有盖,握手饰四个镂空方形孔,鼎盖边缘有一对往外延伸的长方环,长方环套着鼎的耳部,使鼎盖不会脱落。腹饰蟠虺纹及一圈凸弦纹。此鼎出土于荆门地区,具有楚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铜镬(huò)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镬鼎用于烹煮牲肉。九连墩楚墓出土的青铜镬鼎体型庞大,气度非凡,纹饰精美。该鼎通高93厘米、口径81厘米,耳距110厘米,重达121.74公斤,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镬鼎。出土时鼎内还残留有牛骨,实属罕见。镬鼎直口直腹圜底,体质厚重,附耳内曲而上部外斜,腹部对置两环,三蹄足十分粗壮。颈腹间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耳部饰繁密精致的蟠螭纹,蟠螭纹分成若干组,均为两条龙相交而成,三蹄足的根部饰浮雕兽面纹,既有中原的传统,又有楚国特色。</p> <p class="ql-block">楚屈子赤角青铜簠(f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屈子赤角青铜簠于1976年出土于随州鲢鱼嘴,直口折壁,壁的斜度较小,器盖四周有六个兽面纹器扣,器物两侧共有八支柱状钮,矩形圈足。通身饰繁密的蟠螭纹。簠底、盖内壁均有6行31字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yìng)仲嬭(nǎi)璜飤(sì)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从铭文可大致推断,此器为楚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家族陪嫁用品。这为研究楚国贵族之间关系提供了证据,同时,该簠为存世仅见的屈氏家族的礼器,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战国曾侯乙编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作业建议 绘画类 泥塑类 总结 <p class="ql-block">江汉平原蕴藏着宝贵的铜矿,孕育着奇瑰的楚文明。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件件出土的青铜器,来细数商周时期荆楚大地上的恩恩怨怨,通过古人留在青铜器上的艺术成就,来揣测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瑰丽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下次课程了解荆楚的漆器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