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毛主席) <b>诗咏“两弹一星”功勋</b><div><b><br></b></div><div><b> 易淑国原创</b></div> <b>1,赵忠尧(七绝·新韵)<br>核理研学是泰山,著名诺奖授颇偏。<br>抱镭归国热心盛,德望学识高入天。</b><br><br>(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诸暨人,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193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br>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尧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他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任的<br>瑞典皇家学会爱克斯朋教授,在解密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时坦言: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br>世界欠了中国人一个诺贝尔奖!世界更欠了赵忠尧一个诺贝尔奖!<br>1931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化妆乞丐,用菜坛子带回50毫克镭。赵忠尧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赵忠尧与他的老师叶企孙一起,还培养了一批后来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唐孝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b>2,致敬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br><br> (七绝·新韵)<br><br>学高得道品更高,辗转几洲斗怪妖。<br><br>报效祖国酬壮志,芸芸万众颂英豪。<br></b><br>(注: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冲破美国种种迫害和重重阻扰,毅然回国。钱学森,是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两弹元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值得万众敬仰。) (贺麓成) <b>3,贺麓成(古风)<br><br>坚守一颗平常心,导弹方案有功勋。<br><br>奇志儿女能自强,纨绔子弟醉晨昏。<br><br>为国献身高科技,不靠父辈护余荫。<br><br>官富二代如如此,便是浩荡好乾坤。</b><br><br>(注:贺麓成 ,男,汉族,本名"毛岸成"。"岸"是辈分,表明他与毛岸英、毛岸青同辈。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哥哥毛楚雄烈士早年牺牲。他的父亲毛泽覃烈士(当年红军独立师师长)是毛主席的三弟;他的母亲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所以,贺麓成既是毛主席的侄子,又是毛主席的妻甥。他母亲因车祸去世,他跟姨妈贺子珍长大的。贺子珍告诫贺麓成:第一、不要背父辈的牌子,要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别人面前,不要讲自己是什么人的孩子。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贺麓成牢记贺子珍的教导。这两条,成为贺麓成终生遵循的原则。贺麓成在上海上学,当时住在舅舅贺敏学(上海防空司令)家里,星期天去看姨妈。舅舅告诉他:现在国家需要建设,需要知识分子,就应该专心于学习。好好读书。“我希望你将来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做一个优秀的专家。”舅舅的这些话,深刻地影响了贺麓成。对贺麓成确立毕生的志向起了莫大的作用。他长期在北京工作,但从来没有提出去见毛主席,也从未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他没有依靠父辈们的一丝一毫照顾,甚至几十的同学、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拟订亲属守灵名单时,李敏提到了贺麓成。贺麓成终于见到了大伯父毛主席。只是这时的毛主席已经紧闭双目了。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要给毛泽覃发烈士证书,中共中央组织部通过贺麓成所在单位通知他去领取,他的真实身份才被单位同事所知。奇哉!壮哉!<br><br>他是导弹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导弹研制;他和同事一起攻克了当时美国人都无法突破的导弹控制难关;他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导弹控制方案,还他对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导弹的研制也作出了贡献。他的科技成果及其著述,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全军科技一等奖;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被评为高级职称的人; 他的高级职称证书上,印着"0001"号;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全军科技界第一批有真才实学高科技核心技术人才。<br><br>贺麓成作为优秀的导弹专家,退休后担任了几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开始一番新的奋斗。他出访许多国家,为引入外资作出了贡献。可贵的是,贺麓成牢记自己是井冈山的儿女,念念不忘帮助革命老区,他将公司盈利的一部分用来帮助老区建设。他为任弼时中学--当年的永新中学设立奖学金;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万元帮助永新人引种黑梨,脱贫致富;他曾为南昌的一家工厂引入外资,得到一笔奖金,他把这笔钱献给了永新县城外一所无操场、无宿舍、无厕所的"三无"中学;他还关心中国的体育事业,参与了一系列公益活动……他的愿望是做一个普通人。他这一辈子确实也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同事总是亲热地喊他"老贺",年轻人则称他"贺老师"。他的妻子谭晓虹是一位医生,他们有一子一女。他说,他的儿子将恢复本姓--毛。他将以此纪念父亲毛泽覃以及大伯父毛泽东。<br><br>贺麓成成为导弹工程师时,是按营级干部分配一套居住面积为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20年。房子里没有煤气,他常常为煤炉熄火而苦恼。后来,随着他在导弹事业上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他被提升为团级、师级,这全然凭他自己的努力,与"皇亲国戚"无关。他再三诚恳地说:"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沾父辈的光。")<br><br><b>4,孙家栋(七绝)<br><br>导弹卫星敢担纲,满天星斗奏华章。<br><br>古稀犹奋伏枥志,家栋尊为国栋梁!</b><br><br>(注:孙家栋先生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br><br> <b>5,郭永怀(七绝·新韵)<br><br>致力科学最擅专,数学航空高精尖。<br><br>飞机失事紧急事,保护绝文舍命担!</b><br><br>(注:郭永怀(1909-1968)山东省荣成市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68年12月,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事坠毁。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身上的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人们瞬间泪目!郭永怀先生是两弹元勋团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br><br><b>6,程开甲(七绝·新韵)<br><br>黄沙百战穿金甲,大漠“菇烟”向天发。<br><br>两弹威慑贼胆破,为国铸剑把敌杀。</b><br><br>(注: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 1918年8月生于江苏吴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为专心核试验任务,程开甲曾带着一家人迁到戈壁深处,隐姓埋名度过了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程开甲曾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30多次核试验,甚至曾深入最危险的“爆心”,是我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核司令”。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委、顾问。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7月28日,被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3月27日,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b>7,周光召(古风)<br><br>外籍院士漫天涯,粒子物理绽奇葩。<br><br>学术管理多面手,一代天骄报中华。</b><br><br>(注;周光召,著名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创造出杰出的成就,尤其是提出了"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率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 PCAC 定理奠基人之一;他,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的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和战略核武器的逐步改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先后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是目前中国拥有外籍院士头衔最多的科学家。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4年获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 获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 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r><br>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协主席。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br><br><b>8,钱三强(古风)<br><br>居里夫人好门生,核武研制文将军。<br><br>嫉恶如仇为正义,科技强国留奇勋。</b><br><br>(注: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但是,钱三强疾恶如仇,看不惯生活中的歪风邪气;遇事直来直去,说话不留情面,不会迎合别人说违心话等,1962年广州会议后,钱三强在二机部被“靠边站”。处境令人唏嘘。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9,钱骥(古风)<br><br>研究试验万千回,卫星上天壮国威。<br><br>天空一曲东方红,华夏四海耀光辉。<br></b><br><br><br>(注: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br><br><b>10,王淦昌(古风)<br><br>粒子物理造诣深,两弹成就报国忱。<br><br>鲐背之年遭车祸,凶手在逃真痛心!<br></b><br><br><br>(注: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1997年的一天,90岁高龄的王先生因散步被车撞倒,而后不久去世。凶手至今在逃!) <b>11,赵九章(古风)<br><br>航天重担愈千钧,卫星事业奠基人。<br><br>千秋伟功垂青史,万古神州长精神。</b><br><br><br><br>(注: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br><br><b>12,朱光亚(古风)<br><br>少小出国学成归,我不报国留待谁?<br><br>偕友同回因有信,研发核弹居功伟。</b><br><br>(注:朱光亚(1924-2011)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是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被称为“众帅之帅”,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1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最后被解密的核物理学家。) <b>13,于敏(古风)<br><br>国产专家个个钦,“于敏构型”举世珍!<br><br>超级武器敌胆破,大漠胡杨时逢春。</b><br><br>(注:在我国所有核物理专家中,于敏是唯一没有出国留学的一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国产土专家”。当今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一种叫T-U构型,另一种就是“于敏构型”。这两种构型的氢弹可以长时间保存,除了这两种构型的氢弹之外, 其他氢弹的保存时间都不会太长。而在氢弹小型化方面,于敏构型显然是更好一些。而我们都知道,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大不少,如果氢弹能完成小型化实验,那小型化氢弹就能让我国的核武器领先其他国家。因此,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被美国称为“超级武器”。)<br><br><b>14,王希季(七绝·新韵)<br><br>液体推进敢克难,卫星召唤再回还。<br><br>关键技术有突破,领袖曾为评美言。</b><br><br>(注: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br><br>1942年,获得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br><br>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毛主席给予很高评价。他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15,王大珩(古风)<br><br>光学专业专精尖,建议纲要八六三。<br><br>性端身正办院校,功勋卓著光闪闪。</b><br><br>(注:王大珩,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br><br><br><b>16,彭恒武(古风)<br><br>梦熊偏生幼体差,名列“四杰”震清华。<br><br>一生追求走正道,奉献精神灿云霞。</b><br><br>(注: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原名彭梦熊,因生他时母亲梦见一只小黑熊破门而入。改名彭桓武。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蔡家田垸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br><br>幼年体弱多病,但他从小彭桓武酷爱数学和计算。时任长春县县长的父亲彭树棠,在他幼年时就教他简单的加减。4岁时,他已学会四则运算。1930年,彭桓武来到北平求学,因勤奋好学一年内连升三级。<br><br>1931年9月,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一起被誉为"清华四杰(彭王林杨)"。周培源更是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彭桓武考上了周培源的研究生。彭桓武中西兼容,融古今于一炉,特别喜好古诗词,他的旧体诗感物抒怀、吟风弄月,文辞瑰丽、气势奔放。但是彭桓武一辈子也没弄明白军、师、旅、团、谁大谁小,一辈子也没有明白部、局、处到底是谁管谁,他给自己的评语是:"人情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一个中学生。"除此之外,彭桓武的非凡还表现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在原子弹、氢弹进行理论攻关时,他经常在小黑板上推导出一长串的公式,甚至到80多岁,物理学上那些繁杂的公式,他都能毫厘不差地背下来,这令他的同事们惊叹称奇。<br><br>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17,任新民(古风)<br><br>精研火箭放卫星,太空漫漫飞“长征”。<br><br>迎难而上勇开拓,坚韧不屈永攀登。<br></b><br>(注: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8年,任新民与厉声教等一同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br><br><br><br><b>18,吴自良(古风)<br><br>冶金材料是泰山,分离膜件能过关。<br><br>一条“链条”挂多挂,谦虚定把奖章捐。<br></b><br>(注: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自良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吴自良为人非常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属高度机密,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吴自良在病榻上写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写到:"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惟一的受勋人员。获得奖励后吴自良多次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所里。他说,荣誉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个代表人物。2008年5月29日,其夫人徐仁及儿子吴康琪、吴丹琳完成了他的夙愿。) <b>19,陈芳允(古风)<br><br>幼读孔孟开鸿蒙,卷袖做饭赢青瞳。<br><br>卫星测控大贡献,一片拳拳报国衷。<br></b><br>(注: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br><br>陈芳允进人清华投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门下,深受吴教授喜爱。1939年一天,大家到吴有训教授家里去玩,吴有训说:"在我家吃顿家常便饭,谁有拿手好菜就献上来。"陈芳允立刻接上吴教授的话:"做饭谁不会呀!大家尝尝我的手艺。"说着卷起袖子就开始干。这一举动,使小巧玲珑、漂亮活泼的沈淑敏一下子注意到陈芳允。二人后来步入婚姻殿堂。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br><br><b>20.陈能宽(古风)<br><br>金属物理在前沿,默默攻关三十年。<br><br>再接再厉研‘两弹’,冷试定型功在先。</b><br><br>(注: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23年4月28日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br><b>21,杨嘉墀(古风)<br><br>长期精力付航天,自动控制专业专。<br><br>三星升天只一箭,重大贡献捷频传。<br></b><br>(注: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5年杨嘉墀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规划的制定,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br><br>1975年至198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br><br>1987年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br><br>20世纪60年代初,杨嘉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偕同研究人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br><br>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b>22,屠守锷(古风)<br><br>导弹总师重任担,万钧责任万分险。<br><br>顶风凛寒战戈壁,一哭一笑太不凡。</b><br><br>(注: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盘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br><br>1940年屠守锷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br><br>屠守锷同志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著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除了散步,屠守锷还有三大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读书。屠守锷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他从来不爱抛头露面,更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在同事们的眼里,屠守锷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没有一点架子的、可敬可亲的老总。)<br><br><b>23,黄伟禄(古风)<br><br>固体潜地首发弹,一弹两用潜加岸。<br><br>导弹航天填空白,著名总师功当赞。</b><br><br>(注:黄纬禄,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br><br>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br><br>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b>24,姚桐斌(古风)<br><br>江西状元洋专家,冶金材料锦上花。<br><br>一心归国为报国,横遭棒杀真冤杀。<br><br>国士惨死千夫泪,凶手逍遥万众讶。<br></b><br><b>自古来杀人偿命,问为何凶手逾法?</b><br><br>(注: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1年(民国三十年),他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江西省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并得到了一笔13中的奖金,这就使他有了入大学的路费。高中毕业后靠校长的资助赴湖南衡阳、长沙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他均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当时播迁于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45年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1956年9月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4月在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9月回到祖国,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长;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68年6月8日被凶手无端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 遗憾的是凶手并未杀人偿命!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25,林俊德(古风)<br><br>大漠莽莽绕烽烟,英雄埋名五十年。<br><br>为国铸就铜铁壁,功立马兰高入天。</b><br><br>(注:林俊德 ,男,福建永春人,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br><br>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 <b>26,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br><br> (七律)<br><br>春风疑不到天涯,大漠茫茫起黄沙。<br></b><br><b>念念心心研核弹,干干净净报中华。<br><br>埋名隐姓勤开拓,铸剑扬眉卫国家。<br><br>戈壁萦漫英士气,巍巍高范何言嘉?</b><br><br>(注:邓稼先(1924.6.25-1986.7.29)安徽省怀宁县人,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br><br> (李贤玉) <b>27,致敬李贤玉将军<br><br> (七律)<br><br>高考魁元爱武装,从军报国不崇洋。<br><br>精研系统织“剑网”,优化科研用特长。<br><br>志比桂英能破阵,才如木兰又更强。<br></b><br><b>唯希学子多“贤玉”,庆我神州国运昌。</b><br><br><br><br>(注:李贤玉,女,朝鲜族,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所总工程师,导弹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硕士学位。<br><br>1982年,李贤玉参加高考摘得黑龙江省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军入伍。屡次获奖的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全军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李贤玉在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征途上,功勋卓著。二炮首长赞她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5年7月6日,李贤玉由大校军衔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堪称女中豪杰、学子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