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与宝库

大地之子

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城有<b>古城门</b>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寿吉祥,长治久安。 修筑于城池的<b>城门顶</b>,古代亦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b>瓮城</b>,指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平遥<b>城墙</b>,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b>平遥县衙</b>,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院中有钟楼、土地祠、粮食厅、女牢狱、重牢狱等。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古衙之最”。 <b>听雨楼</b>又称<b>观风楼</b>,在楼的一面写着听雨楼,另一面写着观风楼,观风楼和听雨楼其实是一个楼,只是楼两侧的匾额文字不同。位于衙门街上,靠近平遥古县衙处,是平遥古城的第二座楼。<div> 听雨楼骑在衙门街上,整个听雨楼建在一座门洞上,下面是街市,人员车马可从门洞通过,门洞之上建有观风楼的两层楼体。整个观风楼造型古朴精美,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古城最中间,白天很壮观,晚上很漂亮……从县衙里面可以登上去,在楼上可以俯瞰平遥全景。</div> <b> 协同庆票号</b>是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始创于咸丰六年(1856),歇业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58年。开业期间,协同庆票号分庄遍布全国,达33个,重点在西北、西南。初设时资本仅有3.6万两,不足日升昌银本的十分之一,只有天成亨票号的二分之一。然后期以其资金周转快,业务吞吐量大,获利甚多,令其他票号惊讶。协同庆数任经理,各具特色,各扬其长,优势互补,为平遥票号中最有力的领导集体。<br> 协同庆之成立系两位青年干才推动之结果。先是刘庆和(字肃斋),因家贫,15岁辍学就商,曾在蔚泰厚票号学汇兑,后因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江南大乱,各票号纷纷撒庄和裁减人员,刘便与同号好友孟子元离开蔚泰厚票号,并决心不再甘居人下,而另立门户。他们先经人介绍找到榆次聂店村富商王家,王家主持家务的王栋正愁办票号无合适人选,一见他俩曾在著名的蔚泰厚票号做过事,熟悉票号业务,是个人才,立即聘用刘、孟二人,由王氏联合平遥县王智村米家,二家共同投资办起了协同庆票号。<br> <b>日升昌票号</b>是清代出现的一种金融机构,而开办最早的票号就是日升昌票号,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开中国银行业之先河。<br> 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分号达35处之多,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商埠重镇。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日升昌的黄金时期年汇兑金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当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更让我们叹服的是:票号产生的大环境,外患频频,内乱不断,而日昇昌却在风雨飘摇中纵横一百年,并形成了一整套让西方优秀管理学家叹服的管理制度。<br><div> 如今的日升昌票号已改为中国票号博物馆<br></div> <b>百川通票号</b>是清代主要票号之一。位于南大街南口,是南大街店铺、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完好、最高的店面,也是古城内最早开发的景点之一,票号财东祁县城内的渠源浈,经营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近30处分号,其旧址现已辟为“三晋大财东家私博物馆”百川通票号即晋商家俬博物馆 博物馆坐西朝东,建筑保护非常完好,分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原为柜房的南北铺面现为民间工艺陈列厅和旅游纪念品、宣传品定点销售处。穿过门厅,院内南面耳房为住房用品陈列。对面是当时接待重要宾客的大烟房,在中院南厢的原账房内,现设有百川通的全模型,北厢房是当时的银窖。 平遥<b>市楼</b>,是平遥古城中最高的建筑,市楼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也是最中心的建筑。市楼东南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当年慈禧南下逃难,路经此地,便居住在此,站在高高的市楼上,看一看平遥古城的全貌。<br> 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黄绿琉璃瓦歇山顶。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为通道,东西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间栏额、平板枋联接,上施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厢栱做成鸳鸯交首栱。二层平座筑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向供关圣大帝,北向祀观音大士,另有奎星。屋顶装天花板,上层檐下斗栱七踩,平身科三攒,皆出翘。楼顶施彩色琉璃瓦,嵌镶成南“喜喜”北“寿”的精美图案。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楼下现存清代石碑11通,楼上存铁钟1口。<br> <b>明清街</b>是平遥古城最热闹的街。街的两旁有协同庆票号、华北第一镖局、中国镖局、同兴镖局、百川通票号等。在南街上还有一个骑楼式样的市楼。 远眺文庙 古街民居 本篇作为2022年的收官篇,感谢各位好友一年来的支持与鼓励!祝各位美友2023年吉祥如意,创作愉快!愿疫情早日结束,尽快恢复正常出行。 <div><br></div><div><br></div> 本篇照片一律是本人拍摄,有的文字来源于网络。欢迎浏览与指导,感谢您的精彩点评!<br><br> 摄影:li guodong<div><br></div><div><br></div>